中央再次强调!这件事被提到新高度

明说这地产 2024-01-16 16:56:13
12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时提出,“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12月11日中央经济会议提出“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发展和安全要动态平衡、相得益彰“。在两次高规格会议上,“高水平安全”再次被提到与高质量发展同等的高度,引发广泛关注,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解读。

在城市建设领域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协调发展形式严峻,意义重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高水平安全有着广泛的内涵,其中韧性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安全、韧性的现代化城市同样也是各级政府的重要施政目标。

但是,当前的城市安全情况不容忽视。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城市化进程加快背景下,各地极端天气频发,暴雨、狂风、内涝、热浪、雾霾等自然灾害造成危害日益严重,对城市安全构成严峻挑战。比如2021年的郑州特大暴雨,造成地铁进水,损失惨重,2023年北京729暴雨洪灾、2023年的超强台风“杜苏芮”及其残余气流,造成看海城市不计其数,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城市系统中安全风险高发、易发、影响深远。2023年全国发生生产安全事故达4.9万起。2021 年“6·13”十堰天然气爆炸事故共造成 26 人死亡、138 人受伤。安全事故处理不当极易造成社会舆论事件,2023 年 7 月,齐齐哈尔市第三十四中学体育馆坍塌,在网络引发高度关注,仅微博热搜就上榜 11 次,对事故的调查、救援和响应产生了巨大的舆论压力。

城市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供水供电到燃气安全,从安全生产到消防救灾,涉及隐患排查治理、灾害防护、预警、救援等多方方面面,城市建设和管理中任何一个薄弱的关键节点收到冲击和破坏,都可能造成重大安全事故。城市高水平安全建设迫在眉睫。

城市高水平安全建设需要全面统筹、科学规划

一、洞察城市安全风险来源,把握城市安全管理的重点方向

城市安全是一个大的系统,当下的“城市安全风险”,多是由城市人口的密集性与聚集性、城市系统的脆弱性导致的。

系统的“脆弱性”是安全风险的主要来源。这个系统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链路多,链条长;二是脆弱点、薄弱点多。风险面广、薄弱点多,这就给城市安全管理带来了巨大困难。因此韧性成为城市建设的一个核心关键词,也是二十大报告城市建设的三大核心目标之一。

城市安全风险多,种类复杂,是城市安全管理的一大突出难点,要理顺管理思路,首先要进行归类汇总。对城市涉及人身安全的风险点。我们根据其风险来源和治理路径,将其归纳为四大类型。

一是天灾类,即各类自然灾害和传播性疾病,如暴雨雪、台风、地震、新冠疫情等,主要特征是由于不特定的天灾引发。

二是安全生产类,即各类企业涉危场景的生产经营,重点是煤矿、化工、建筑施工、冶金等行业;

三是固有设施类,主要是各类基础设施、固有建筑物的运行与使用所产生风险。如桥梁、路边坍塌、燃气管道爆炸等。

四是交通事故类,主要是各类道路上的车辆、行人行为所产生安全风险。

针对第一类安全风险,重点是科学规划城市应急救援功能,按照较高规格规划建设城市防灾能力,统筹防灾减灾规划,落实安全体系和防灾措施。加强预警机制建设,加强智能监测、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平台,保障灾害应急调度指挥及物质资源筹备的快速、及时、有效。

针对第二类安全风险,重点是加强重点行业的本质安全建设,降低劳动强度,改善劳动环境,科学合理布置能量风险源,梳理安全风险源清单,加强安全管理能力和安全意识教育,提升行业整体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针对第三类安全风险,重点是全面排查各类高危建筑、年久失修燃气管道、道路、桥梁、供电线路等安全风险,有计划进行修复、改造,建立风险源动态跟踪数据库。强化安全意识,建立动态跟踪、反馈与预测模型,建设智能监控网络,动态监控风险。管好进度、质量、安全,项目开发更有序,戳此了解

重点结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各省市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有关要求和标准规范,针对“燃气、供水、排水、热力、桥梁、 综合管廊”等领域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并依据各行业危险源的特点,制定风险分级标准,进行风险评估,形成“红、橙、 黄、蓝”四色等级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对安全风险进行分级分类管理,最大限度利用有限资源。

针对第四类安全风险。重点是加强道路科学规划设计,合理设置引导区、警告标识牌,反思事故高发区事故隐患,合理设置减速、限速、导流、隔离等措施,加强行人及驾驶人员安全教育,加强智慧交通指挥与监管平台建设。

二、建立系统安全观,将前置预防作为城市安全管理的核心抓手

在安全管理中我们有“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八字方针,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大多数的安全管理动作是各类“安全大检查”,这固然卓有成效。不过,有些安全风险来自于初始的规划设计考虑不到位、缺乏预见性导致的,如排水能不不足导致内涝严重、疏散宽度过窄导致踩踏伤亡等。

因此,想较于对安全风险一遍遍检查,我们更提倡基于事前预防,加强系统容错、系统韧性能力的建设,系统容错是指在出现故障时系统能够继续实现其既定功能的能力,当灾害或者事故发生时,不会受到致命破坏而引发更严重事故,真正达到减灾防灾的目的。而这恰恰是我们当前城市建设的短板所在。

这对我们当前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城市规划层级要进行通盘考虑,打造多维融合的城市安全规划体系。通过基于多灾种的灾害风险评估进行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科学设定防灾目标、城乡空间布局与设施配置。通过风险清单式排查,将各种风险因素和新的矛盾、新的问题,进行统筹研究,将各种传统与非传统、自然与社会的安全风险进行系统通盘考虑,为专门的防灾减灾规划、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统筹各类专项规划中涉及安全的规划要点,与城市安全体系相结合,以前置预防为核心诉求,充分考虑各类事故、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加大各细分领域的深入研究,形成专题成果。

如在安全设施用地只要涉及消防设施用地和防洪设施用地的,综合防灾规划中涉及的避难场所、建筑、生命线系统、救灾物资等方面内容的,其实施要点和管控要求需要与其他各类专项规划配合完成。

安全功能要求不仅是空间上的落位,并应充分发挥城市综合安全要求的底线防控作用。如明确建设定位为避难场所、防灾公园和防灾分区的应满足进行生态隔离等设计要求。

▲城市综合安全体系内容与其他专项规划结合点

三、适当提升公共建筑设防标准,强化建筑内部的应急能力

建筑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应对外部灾害和内部安全隐患的冲击时,建筑本身的安全性是安全的重要保障。各种安全事故也常常是由于建筑物倒塌、坍塌造成的,因此适当提升公共建筑设防标准,强化建筑内部的应急能力是加强城市安全的重要举措。

对新建建筑物来说,应在科学评估城市灾害风险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科学确定公共建筑的抗震、防火、 防洪、防风等设防标准。

针对既有建筑,尤其是老旧建筑,应当尽快完成建筑防灾综合性能评估,对不满足设防标准的建筑,或拆除重建,或通过强化建筑结构、增设防火板、加固外墙、强化梁柱、抬升基础等措施提升防灾性能。

强化公共建筑内部设施的应急能力。为防止公共建筑的水、电、气、通信、避难通道等生命线功能在灾时受到严重受损,对这些内部设施的设计不仅要适当提高设防标准,还要尽可能增加冗余。

如在美国纽约,医院等重要公共建筑的应急电力系统均被设置在防水地下室,或者高于 500年一遇洪水水位的设备间中,使设备免受洪水侵袭。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家,其许多医院除了市政设施外,还自备发电机、屋顶储油罐等防灾设备, 确保大灾害来临时电源、热源、水源的有效供应。

因此新建此类空间时,应尝试在方案设计阶段就将避难隔离等功能纳入设计考虑范围。对于既有空间,则应制定应急功能改造方案。

无论是新建空间还是既有空间,都应综合考量灾害发生时的避难空间、通道流线及配套设施等的设计布局,提前制订应急空间转化预案,从而有效扩充城市避难隔离空间,加快“平灾转化”速度。

四、强化安全生产中关于本质安全的措施要求,尽可能在前期降低安全风险

本质安全是指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误操作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的功能。

当前我们的安全生产环境很多是处在高危环境,一旦操作失误或者麻痹大意就会产生安全事故。创造本质安全的生产环境,就是要求即是误操作或者故障也不会造成安全事故。

对于煤矿、化工、建筑的重点高危行业,抓安全生产首先要提升其本质安全性,狠抓本质安全建设。如在建筑施工领域大规模推进建筑工业化成果、提升机械化、智能化应用水平,使用预制构件替代现场浇筑、使用叠合墙、叠合板替代大模板的安拆工作,推广使用BIM模拟技术进行方案测算、工程铺排,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成果,批量应用塔吊防撞、电梯防跌落自动防护系统,加大自动爬升、全防护脚手架体系的应用。

从前置预防的角度出发,各级生产运营单位应全面加强本质安全设计能力和配置水平,各地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淘汰老旧设备、工艺,推进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硬件和软件的应用与普及。戳这里,了解安全管理平台加强中段管控,建立高效预警机制全面提升对安全风险的管控能力

一、全面提升城市安全风险管控能力,应对安全风险

当前城市高水平安全管理存在几大薄弱环节,一是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恶性病毒活跃,自然灾害和大规模疫情时又发生,给城市安全和应急管理体系带来较大压力。

二是城市老旧建筑及老旧城区的地下管线、桥梁、涵洞等基础设施等。老旧建筑超期服役,结构安全系数低,管线赋存时间长、老化严重、 年久失修,安全隐患较大。受违规作业、 野蛮施工、 重大基坑施工、 老旧城区管网改造等易造成管网泄漏、 破坏并引发安全事故。

三是建筑、化工、煤矿等重点行业安全管理和安全生产水平亟待提高,劳动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给企业正常生产运营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较大威胁

针对以上问题,除了基于前置预防原理,加强提升系统容错和韧性的统筹规划设计、建筑优化设计,加强基于本质安全的生产环境提升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事中管控,提升城市安全管理风险管理、统筹协调能力,建立数字化、智能化的高效预警与指挥体系,全面提升对安全风险的管控能力。

二、积极应用技术创新成果,拥抱数字城市、智慧城市

在城市安全风险管理中,预警特别是早期预警,对救援工作价值重大。一个早期的火苗,一盆水就能浇灭,一个早期的燃气泄露点,一个维修工人就能处理。

无数惨烈的事故教训证明,我们的早期预警建设不仅在意识上、还是行动上建设都远远不足。特别是针对老旧薄弱基础设施和建筑的监测和监控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于大量的老旧基础设施,依然发挥着巨大价值,短期内全部翻新替换也许不大现实,因此,基于早期预警技术和测算模型,对其进行监督和监控就显得非常必要。

基于城市安全管理和预警的需要,可以采用移动式巡检技术或者固定式传感技术对城市老旧基础设施进行安全排查与监控。点我了解,安全管理平台

通过移动式巡检技术,可以基于对地下管线特别是深埋地下管线的巡检需要,采用探地雷达技术和惯性导航技术;基于于工程设施的常规病害巡检需求, 可采用无人机、 检测车、 巡检机器人等自动化检测技术。

通过固定传感技术,可针对地下管网气体泄漏、压力异常、 破损等,在窨井盖等处采用固定点式、 长寿命、低成本传感器;

采用具备可边缘计算功能的传感器和透地传输、无线自组网等方法, 完成管网地下数据分析、 采集与分布式传输; 可充分利用智慧灯杆等固定基础设施, 构建气体、 水位、 位 移等传感器监测系统。

▲传感器监测列表

三、加强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建成基于数据的高效指挥平台系统

安全应急指挥管理平台,是高水平安全的重要一环,不管是对企业和政府都是如此。

在企业端,在数据高效共享,实时监控基础上,根据事件紧急情况,依据事先制定的各项规则和应急预案,平台公司和项目公司两级公司可以组织资源,高效联动,破除传统状态下,反复沟通确认的时间,争取最宝贵的救援时间。

另外,通过统一安全管理平台,可以将各部门、各岗位的安全管理职责落到实处,形成清单式管理事项,对完成情况和合格要求作出统一安排,有效核查、管理,大大降低安全生产的管理成本。

在城市端,通过建设城市级统一安全应急管理平台,不仅可以有效实时监控各类风险源,还可以通过打通企业、行业级平台,及时获取安全管理履责及风险管理情况。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各类风险源进行预测和预警,提前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为城市的安全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当前各省市围绕城市建设领域的安全运营,利用智能监测传感器,对地下管网(排水、供水、燃气、供热)、易涝点、桥梁、隧道、综合管廊、轨道路基、 建筑、边坡、河湖、文物古建等运行状况进行监测,逐步开展城市安全监管、预警和指挥系统建设,确保城市运行的主动式安全保障。

城市安全体量庞大,涉及学科领域繁多,是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对象。针对传统隐患排查过程中的视角受限、覆盖不足效率低下等问题, 应加强智能传感、精细感知、极端环境适应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提升强酸、强碱、高湿、水淹等恶劣环境下的检监测技术、装备性能与精准检测能力,深化安全检测技术体系, 提高城市安全风险的事前风险识别与安全预警能力。

在预警评估与决策领域,针对城市安全可能出现的风险场景, 研究面向功能安全和本质安全的长期风险点,基于模拟与仿真技术相关理论成果, 建立城市安全耦合交互风险评估模型、风险预测与灾变行为智能推演仿真技术等。

加强安全评估与预警技术标准化工作,构建相应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监测预警指标体系以及城市安全数字化系统数据标准等工作。

加强系列应急预案的全面梳理,使之更加系统、高效,加强整合各类应急资源,实现统一调度和优化配置,提高应急处置的效率和效果。通过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大幅提高城市安全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为城市高水平安全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小 结

城市安全风险无处不在,建设高水平安全城市对各级政府的施政能力和施政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城市高水平安全建设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它不仅仅需要政府的重视,更需要广大科技企业勇于创新、勇攀科技高峰,更需要我们每一个公民切实加强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生产必须技能,人人懂安全,人人重安全!

点击下图,了解详情

0 阅读:0

明说这地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