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军历史上最著名的搭档之一,就是林彪元帅和罗荣桓元帅,他们一个是司令员,一个是政委,两人搭档相处了将近33年,却在回城后10年不讲一句话,原来就是一场影响我国命运的大决战引起的导火线。
林的性格有点孤僻傲,他这个人不太好相处,之前他也和其他政委合作过,在他们的合作过程中,其实是出现了很多的矛盾和问题的,最后我们的伟人把目光盯在了罗荣桓元帅的身上了。
因为罗荣桓元帅他就是一个情商挺高的,而且性格和心胸都挺宽厚的一个人,主要是为人也比较谦虚,他还是比较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那做别人的思想工作也不必说,他知道和林怎么处这个他们之间的关系。
最早在红军的时期,罗元帅就与林有过合作的经历了,在1930年的时候,林当时担任红四军的军长,罗元帅担任政治委员,他们两个人在合作的过程中,慢慢的就建立了一定的默契。
罗荣桓元帅的聪明之处也就在于,他能尊重在林指挥军事的同时,还能找到一个合适的方法顺便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的,这个时候呢,他就避免了和林产生的当面的直接冲突。
可以说就是这种性格上的互补,才让他们两个成为了将近33年的合作伙伴的关系,当时罗元帅也并不是只会单纯的政工干部,他还是有一定的军事战略能力的。
1.红军时期:
其实,刚开始在红四军的时候,林对罗荣桓元帅的能力并不放心,但随着接触,他发现罗元帅把各项事务包括大事、小事都处理得井井有条的,于是林就放心的开始专心搞军事指挥了。
而罗荣桓元帅他就主要是抓思想政某的工作,两个人逐渐形成了林管军事、罗荣桓元帅管思想的良好合作的格局模式,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红四军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
2.抗日战争的时期
在1937年8月份的时候,当时红军主力被改编为国党革命军的第八路军,林当时是担任八路军的115师的师长,罗荣桓元帅担任政训处的主任。
在10月份的时候,罗荣桓元帅改担任政治部的主任了,可以说从这一时期,他们两人开始在115师共同工作,为部队的建设和抗日行动打下了好的基础。
另外,平型关大捷还是115师在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大的胜利,林当时作为师长指挥了这场战斗,而罗荣桓元帅作为政某部的主任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1938年3月份的时候,林被阎锡山的士兵开枪误伤了,当时是由于伤势挺严重的,他先被送到了延安治疗,之后走转到苏联去疗养,但是在林受伤后,罗荣桓元帅就挑起了大梁,那个时期他是既主持工作,又同时指挥军事,领导的很不错。
总的来说,罗荣桓元帅和林在抗日战争时期,都为抗日侵略者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罗荣桓元帅在政某的工作和根据地建设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而林是在军事指挥的方面表现的很突出,所以他们两人的合作和各自的工作对当时的115师的发展都产生了很积极的影响。
3.解放战争的时期
当时他们两个人都在东北担任职务,林是一把手,罗荣桓元帅是二把手的辅助工作,他们共同领导了东北野战军,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部队慢慢的发展壮大了,从刚开始的一支11万人的小部队逐渐发展成了150万人的强大的部队,在当时对解放东北甚至全国都作出了很重要的贡献。
辽沈战役后开始产生的分歧:
1948年的时候,在辽沈战役中,某央军委下放了要攻打锦州的指示,但林当时是有些犹豫的,在他看到敌军调兵增援葫芦岛后,他对长春有把握就想先打长春。
而罗荣桓元帅不同意先打长春,他立即找到了林,耐心帮他分析先攻打长春的利害关系,同时还强调攻打锦州对东北全局解放的重要性,最终林接受了罗荣桓元帅的建议,决定攻打锦州,最后确实战役取得了胜利。
辽沈战役胜利以后,肯定得写战后总结报告要交上去的。当罗荣桓元帅正写的时候林害怕他会把自己在锦州一战上犹豫的事情如实报告给某央,他便旁敲侧击地希望罗荣桓元帅在报告中不要提到此事,但最终罗荣桓元帅还是坚持如实的写进了报告。
还在1959年的时候,庐山会议结束后,林当时还主持军委的工作,他自己的个人主义更加的严重了。罗荣桓元帅还是念及两人曾合作过的多年的情谊,不断指出林的错误,林不接受,这样长期下去慢慢的二人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然后罗荣桓元帅还向为伟人推荐了罗龙同志主持当时军委的日常工作的,林从知道这件事情以后对罗荣桓元帅的这个做法是非常的气愤。
要说最大的一次分歧还是,在1961年4月30日的军委常委会上,当时会议时候罗荣桓元帅提出“‘带着问题学毛选’这句话有毛病”,这是对林所倡导的学习伟人思想的方法提出了质疑。
但是林听后感觉罗荣桓元帅是在针对他,之后场面是一度尴尬的,林直接就宣布散会,留下罗荣桓元帅一个人在现场,两人就这样不欢而散了。
至于所谓“进城后十年不说一句话”的说法,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两个人的私人交往很少,原因还是上面提到的他们两人的性格不同的,林性格孤僻内向、少言寡语,罗荣桓元帅也很注重工作关系和原则的,所以私交很少。
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两人在工作岗位和职责都不同,工作上的交集减少。但这并不代表两人之间没有交流,在工作上面他们还是一定的互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