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崇祯帝的死,还要让我们将时间的指针回拨到1644年!
1644年,闯王李自成带领义军攻入北京城,太监张殷劝崇祯帝投降,崇祯帝二话没说,拿剑刺死了这个软骨太监,然后,下令赐自己的周皇后和嫂子懿安张皇后上吊自尽,接着,他又声具泪下的指着自己的女儿说“你为什么要生在帝王之家啊”,说着,左手摆出衣袖遮住自己的脸面,右手拔剑杀掉了自己的女儿,然后,杀掉嫔妃数人。
之后,崇祯帝召集百官,紧急集合,似乎要做最后的安排,可惜,百官无一人前来,只听崇祯帝感叹一声:“诸臣误朕,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说罢,崇祯帝登上煤山,也就是今天北京的景山,在一棵歪脖树上自缢身亡,死时左脚赤裸,右脚着一只红鞋,身边只有提督太监王承恩一人,这王承恩很是忠诚,见崇祯自尽,自己也吊死在了歪脖树旁边的海棠树下。一代帝王崇祯帝,就这么死了,身边唯一的太监也死了,而且,崇祯死前,没有为自己修建陵墓,那么,他死后,埋在哪里呢?又是谁安葬了他呢?且听@读史三悟 娓娓道来。
1. 李自成遵守礼仪,下令厚葬崇祯帝李自成攻克京城后,四下寻找崇祯,大有“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之意,义军将皇宫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有发现崇祯的身影,最后,义军在煤山发现了崇祯帝的尸体,此时,崇祯和太监王承恩已吊死了三天。
李自成闻讯赶来,看到崇祯帝披头散发,在歪脖树上吊着,赶快命人将崇祯帝和太监王承恩的尸体放了下来,此时,李自成发现崇祯帝蓝色袍服上写着一行字,让义军不要伤害无辜百姓。“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崇祯帝“蓝色袍服”上面的话大概是李自成看到崇祯帝蓝色袍服上的那句“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后,被崇祯帝忧国忧民的一腔热情所感动,于是,命人将崇祯、周皇后、太监王承恩的尸体装入柳木棺内,并为崇祯帝的梓宫刷上红漆,为周后的梓宫刷上黑漆,而且还为崇祯换上翼善冠、衮玉及渗金靴,然后,李自成又下令,将崇祯和周皇后的尸体送往昌平州,并安排昌平州的官吏按照帝后的规格安葬崇祯和周皇后。由此可见,李自成虽然起义反明,但是,他内心之中,还是遵循礼法的,他下令厚葬崇祯的做法,值得称赞。
2. 昌平州府无钱安葬崇祯,赵一桂募捐安葬顺天府昌平州署吏目赵一桂为开圹捐葬崇祯先帝及周皇后,共归田妃寝陵事,恭照明陵坐当昌平州天寿山。----清康熙年间谭吉璁《肃松录》虽然李自成下令让昌平州安葬崇祯帝,但是,明朝后期,内忧外患,民不聊生,战乱四起,昌平州府银库空虚,没有经费安葬崇祯帝和周皇后,只得将崇祯和周皇后的尸体暂放在东门外的关帝庙内。
这该怎么办呢?总不能违反闯王的命令吧,何况,死者为先帝崇祯和周皇后,于情于理,昌平州的官吏都要厚葬两人。
这时,省祭官署昌平州吏目赵一桂想出了一个办法----募捐!赵一桂联络了当地的士绅,给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成功说服了包括自己在内的10位士绅捐款出资,厚葬崇祯。加上自己的一份钱,赵一桂共筹资金三百四十千,虽然不多,但是,也算是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崇祯帝生前没有为自己修建陵墓,指望这三百四十千修坟造茔也无济于事,但是,崇祯毕竟是一国之君,总不能草草下葬吧。这个问题又该怎么办呢?
无巧不成书。崇祯生前十分宠爱田贵妃,在昌平州的鹿马山为田贵妃修建了陵墓,田贵妃死后就葬在了这里,于是,昌平州的治丧委员会就决定将崇祯和周皇后安葬在田贵妃的陵墓里,这也算是让田贵妃与崇祯合葬吧。
治丧方案决定后,赵一桂便带上这三百四十千资金,拨夫造圹,实施安葬事宜。四月初四,赵一桂带人掘开田贵妃的陵墓后,将田贵妃的尸体右移,周皇后的尸体安置在左边,用田贵妃的棺椁改为崇祯使用,居中安置,三棺之前各设香案和祭品,点上万年灯,关上石门,但是当时没有封土。
四月初六,赵一桂又带领昌平州百姓和捐款的士绅前来祭奠,一时之间,哀声四起,在场人员无不痛哭流涕,然后,又安排当地民工,自备掀掘筐担,平坟封土,之后,赵一桂和生员孙繁祉又捐款5两,买砖修筑坟墙。在这里,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为崇祯捐款造坟的10名捐款人,除赵一桂之外,他们分别是:孙繁祉,刘汝朴、白绅、徐魁、李某、邓科、赵永健、刘应元、杨道、王政行。
不得不说,这些人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是他们为崇祯找到了最终的归处,着实是一种善举。
3. 清朝入关,重修崇祯墓清朝入关后,为了笼络明朝遗老,缓解各种矛盾,顺治帝特意从朝廷中拨出银两,按照皇陵的规制,为崇祯修葺陵墓,还下令让降臣金之俊为崇祯撰写碑文,同时,为了感念太监王承恩的忠心,让李霨给当时陪着崇祯一起死的太监王承恩撰写碑文。同时,将崇祯的陵墓改为“思陵”,这也是明十三陵之一。到了乾隆年间,乾隆又拔出资金,为崇祯修葺陵墓,改建了明楼和祾恩殿,建起了宝城围墙。但是,思陵的规模还是要比其他帝陵狭小很多。
崇祯生前勤勤勉勉,生活朴素,虽然踌躇满志,重整国纲,但是,积弊难反,终归还是做了亡国之君,在他死后,老对手李自成下令为他厚葬,赵一桂募捐实施,清廷加以修葺,这也算得上是对他的一丝安慰吧。
生不逢时,气数天定!悲情的帝王!
大明骨有气,君王死社稷,作比朱常洵,由检真丈夫
自缢那树在搞运动时被砍了😏
大明朝是中华帝国最有骨气的朝代,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至始至终无和亲[点赞][点赞]
有明君之心,却无明君之才,虽然可敬,但也可悲
厂公虽然坏,但至少还知道金兵打进来自己也要完蛋,所以还保证了边关的粮草,那些文人却一点底限也没有,转个身就投降了
厂公在的话,江南的赋税还是能收上来的
亲手斩杀儿女那是一种怎样的悲恨啊。。。
瞎几把乱听文臣的话。。。以为自己是开国皇帝。。其实就是垃圾人。。在皇宫里,皇帝只能听太监的话,尤其是在外面浪的大太监。。要不然怎么死都不知道
百家讲坛应该请评论区的各位专家前去授课
当时要是跑路南京,历史就会改写了!
本是天上一顽猴,未想错投帝王家,冲冠一怒整朝纲,归去来兮命难违。。。
我李家果然人才不少。荣幸之至啊
那颗树千万要留着,说不定以后还有人能用的着。
阎王叫你三刚死流不都你四刚!
那时文人就是坨屎,负心多是读书人
怪他自己吧。在位17年。一手好牌打烂了。说多无益。
除掉魏忠贤大太监,最后陪在身边的,也是太监,抵抗到最后的也是太监,
今人感慨!汉室至此止,致使满清、麻劣祸害至今!
能力有限,无力回天
移师南京尚有一丝机会[得瑟]
断尾求生,移师南京,重振军武,重用李定国郑成功之流尚有一线生机
明朝的总兵投降的太多。不然清兵不会这么轻易占领华夏。
京城一个可用之人都没有了吗?退到南京或有可为!可惜天时地利人和一个都不占。悲哉、哀哉!
我想问一下袁崇焕大人是谁下令杀的[得瑟]
李自成搞不定刘宗敏,
生不逢时
不是小编你背去埋的吗?
朱元璋骨气一直遗传多代
时气候干冷,名曰小冰河世纪,这也是天数。
不杀袁崇焕,明朝还能延续一段时间!!!
一个整批大臣都不为其效忠的皇室,可见全国人心早已对朱家丧尽
李自成的干部素质不如张献忠
我
闯贼 张献忠
好事,这墓召不来摸金校尉
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现大明天。祖血唤醒胸中志,华夏永属汉家天。
朱由检虽说是呕心沥血,但也无力挽救大明江山。
明清时代的良心[100]
乱世沒用重拳,自己多疑少断,遇事不敢担当,基本上个人能力有限无力回天!
他这样反而不会让考古砖家给考古了 因为大家都知道是个没有什么宝贝的皇陵
心系百姓 在盛世也是一代明君
生不逢时,一声长叹!
朱由检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帝王教育,这是其一 晋商和小冰川时期,这是其二其三 陕西百姓没活路,这是其四 朝堂官员出个别都是心怀鬼胎,其五
明朝灭亡的原因是天灾
其实不该杀小贤的,那帮东林党人最可恶!书生误国!让他们出钱打贼都没钱!贼人打过来了全他妈跑了!
在位17年,期间换了十一个刑部尚书,十四个兵部尚书,诛杀总督七人,杀死巡抚十一人、逼死一人。历史第一牛人。。[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
最后一个汉人王朝
如果不杀袁崇焕,或许可以多活几年!
空有大志而无力挽狂澜之能
气数已尽,无力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