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两位皇帝打天下,明太祖朱元璋和明太宗朱棣,朱元璋打的是元朝统治,名正言顺,得国最正。朱棣打天下打的是自己亲侄子,是他爹朱元璋亲自传位的正统皇位,虽说是被逼的,多少有点不地道。既然是打天下,那么天下打下来了,皇帝都会大赏功臣,以示皇恩浩荡不忘追随自己创业的兄弟们。朱元璋建国之后封赏了六位公爵,二十八位侯爵和两位伯爵总共三十六位开国元勋。勋爵是历朝历代武将最高荣誉,这是军人无上荣耀。
朱棣虽然不是开国君主,但也是造反起家,差不多也是打天下,虽然是抢侄子的。登基之后自然而然也会大封功臣,不能寒了兄弟们的心,大家可都是拿命跟你造反的。朱棣靖难成功之后也封赏了一批功臣,其中公爵四位,侯爵十四位,伯爵十一位。明朝的爵位非常值钱,没有军功是很难封爵位的,所以明朝的爵位在历朝历代都是最少的。
靖难公爵分别为:淇国公丘福,成国公朱能,荣国公张玉,陈亨泾国公这四位,还有一位黑衣宰相姚广孝是寿终正寝之后追封为荣国公的,也可以说是五位,这几位差不多属于原始股,功劳最大的几位。
在所有军功勋贵里面大家一致认为淇国公丘福功劳第一,所有武将对他非常尊重,把他当带头大哥,而且都没有怨言。丘福他确实也担当得起,朱棣待他也亲如兄弟。其实四位公爵张玉和陈亨早就战死在靖难之役,只有丘福和朱能两位活着封爵的公爵。朱能军事能力不低于丘福,但他非常年轻把丘福当前辈。
《明史·丘福传》:起卒伍,事成祖藩邸。积年劳,授燕山中护卫千户。
丘福是濠州人,就是朱元璋老家凤阳。当兵出身,很早就在朱棣燕王府藩邸工作,一直做到了燕山中护卫千户一职,归朱棣麾下,可以说丘福是朱棣的铁杆心腹。朱棣以八百亲兵发动靖难,丘福跟朱能张玉三位齐心协力共同夺了北平九门,控制整个北平。之后丘福随军攻打真定率军冲入子城。白沟河之战时,丘福率精兵直捣南军中坚。此后,他在夹河、沧州、灵璧等战役中,一直担任燕军前锋,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冲锋陷阵型的猛将。建文四年又跟朱能一起在淮河上击败老将盛庸水军,让燕军顺利渡江,最后兵临南京城下。
《明史·丘福传》:燕师起,与朱能、张玉首夺九门。大战真定,突入子城。战白沟河,以劲卒捣中坚。夹河、沧州、灵璧诸大战,皆为军锋。
靖难之役打了四年时间,以朱棣最终胜利而告终,朱棣祭拜朱元璋之后登基称帝。朱棣没有忘记追随自己打天下的弟兄们,只要功劳大战死的都进行了追封。对自己的藩邸心腹丘福自然大方,没让他吃亏。升任为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后又授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淇国公,获赐铁券,子孙世袭。
每次打完一场仗各位将军们都会在朱棣面前争功劳,朱棣也一一记下将来论功行赏,唯独丘福每次不争不抢落在人后。朱棣经常叹息说:“丘将军的功劳我心里有数。”朱棣登基之后为了笼络人心迫不及待的大封功臣,连建文旧臣也加封了五个勋爵。功劳最大的四位将领除张玉和陈亨战死沙场,就丘福和朱能活着,朱能带头支持丘福为靖难第一功臣,所有将领都支持丘福第一,朱棣也没有任何意见。
朱棣一生总共只有四个儿子,其中一个早夭,剩下三个都是徐皇后所出。老大朱高炽也就是明仁宗,老二朱高煦,老三朱高燧。朱棣登基站稳脚跟后开始着手立储之事,毕竟太子是社稷的根基,是国本。对于皇帝来说基本上不会让武将干政的,特别是立储这种关乎国本的大事更是忌讳武将干政。朱棣不一样,他自始至终宠信武将,直接让武将参与站队公开参与立储。
由于嫡长子朱高炽身体肥胖腿脚不利索,喜文不喜武,朱棣觉得不像自己不太喜欢他。老三没心没肺,老二朱高煦喜武不喜文又勇猛无敌,立下赫赫战功,朱棣特别喜欢他,认为他最像自己。靖难之役的时候朱棣为了鼓励老二攻城拔寨,就说过一句话:“你大哥身体不太好,你要好好努力。”朱高煦听了这话跟打了鸡血一样,立功最大。朱高煦功劳大,跟武将打的火热,好的跟穿一条裤子似的。
朱棣自从把立储之事拿到明面上之后,文官士大夫一致支持嫡长子朱高炽,武将们一致支持立下赫赫战功的朱高煦。丘福带头在朝会上跟文官争论,其他武将全部跟丘福一条心,多次劝朱棣立朱高煦为储君,朱棣也支持武将。最后朱棣犹豫了很久还是立了朱高炽我皇太子,因为礼法上朱高炽占据优势,再加上徐皇后支持。
《明史·丘福传》:汉王高煦数将兵有功,成祖爱之。福武人,与之善,数劝立为太子。帝犹豫久之,竟立仁宗。
虽然武将在立储之事输给文官,但朱棣却丝毫没有冷落武将,相反对武将更加器重。丘福被认命为中军都督府左都督,明朝前期的军权在五军都督府手上,此时丘福就是名副其实的军中第一人,军队的大佬。他的俸禄也是最高的,两千五百旦,位居第二的朱能只有两千二百旦,不仅如此,朱棣生怕对武将不够好,对他没立朱高煦为太子有意见,还让丘福做太子太师,又让丘福去辅导“好圣孙”朱瞻基。太子太师一般是文人担任,武将是太子太傅和太子太保,像洪武朝李善长,徐达,常遇春就分别担任太子三孤。朱棣怎么做就是让武将压文官一天,证明自己还是最信任武将的。
以福为太子太师。六年加岁禄千石。寻命与蹇义、金忠等辅导皇长孙。
永乐七年(1409年),朱棣因鞑靼可汗本雅失里杀死使臣郭骥,雷霆大怒,决定派大将统兵收拾鞑靼扬我国威。军中老大哥丘福自然是第一人选,丘福自己也是信心满满,此行必定再创辉煌。
帝大怒,发兵讨之。命福佩征虏大将军印,充总兵官。武城侯王聪、同安侯火真为左、右副将,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远为左、右参将,以十万骑行。帝虑福轻敌,谕以:“兵事须慎重。自开平以北,即不见寇。宜时时如对敌,相机进止,不可执一。一举未捷,俟再举。”已行,又连赐敕,谓军中有言敌易取者,慎勿信之。
朱棣虽然怒火滔天,但还是非常理智,给他配备了几位有军事能力的靖难将领做助手,他知道在茫茫大漠行军不易,蒙古骑兵来去如风,不容易寻找主力。千叮万嘱丘福不要轻敌,兵家大事不能马虎,不能一根筋,要找机会才能进军。等北征大军开拔之后还连下几道圣旨,反复嘱咐丘福不要轻信敌人容易攻取,要慎之又慎,没有把握千万不要冒进。按理说朱棣对自己的老战友那是相当够意思,也隐隐看出朱棣对此行并不放心。他自己以前是跟蒙古人打过仗的,再加上以前都是朱棣自己统帅,自己部属的战略战术。
丘福统兵行至鞑靼境内,却丢下大军主力,自己只带了一千多骑兵先走,并在胪朐河(今克鲁伦河)以南击败鞑靼小股游骑。他趁着胜利渡过河去,俘虏了鞑靼一名尚书,丘福问他你们可汗本雅失里去哪里了。尚书骗他说本雅失里听闻明朝大军北上,惶恐北逃,离这里不到三十里。丘福听信了尚书的话,不顾将领们的反对,根本没做考虑就要带兵去追,生怕跑了鞑靼可汗。
大家都建议等候主力大军到达,探清敌军虚实后再出兵追击。丘福一意孤行,坚持自己主张让鞑靼尚书带路,直捣敌营,把朱棣千叮万嘱要谨慎的话当耳旁风。由于前面太过于顺利,加上丘福立功心切,结局却悲惨了。丘福一路高歌猛进,鞑靼军队不堪一击,一路追下去。将领们发现不对劲,安平侯李远劝说丘福说这是鞑靼的诱敌深入的奸计,不可轻信,再追下去可能要出事。我们现在应该停止追击,安营扎寨,稳打稳扎,部署防御工事,等到大军汇合再做打算。丘福不听,李远拿朱棣压他说你忘记了陛下的重托了吗?武城侯王聪也极力反对,丘福一概不听。同安侯火真正在犹豫,丘福一声令下,如果谁再抗命就斩,说完一马当先疾驰而去。亲兵们连马缰都拉不住,只能痛哭流涕,将领们只能无奈追随。
这仗打到这里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希望,因为基本上没有支持者,大家都看清了形势只有统帅丘福一人一意孤行。鞑靼可汗知道丘福中机,带着大军杀回来,结果可想而知。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远、武城侯王聪,同安侯火真连同主帅丘福全部战死沙场,一千多大明精锐损失殆尽。所有高级将领全部一锅端,这在明朝开国以来都是最大的损失,这五位不仅是北征大军的军事首脑,而且都是靖难功臣,朱棣的战友。朱棣得到战报震惊无比,无比悲伤,更加愤怒,决定御驾亲征为战友们报仇。
成祖闻败大怒,谕东宫,明春朕且亲征雪耻。又遣使谕顺宁王马哈木,丘福败绩。或本雅失理得福军旗帜衣甲。诈刼攻。尔慎防此虏。以故福后不得嗣。
朱棣雷霆大怒之后告诉太子朱高炽,过了年开春御驾亲征报仇雪恨,又派使臣告诉顺宁王马哈木(早就归顺朱棣的瓦剌贵族首领)丘福战死沙场的消息,告诫他本雅失里可能会用丘福军队的旗帜军服欺骗攻击他们,以免步入丘福后尘,然后规划北征漠北事宜。
朝廷上追究战败责任,进谏朱棣说丘福丧师辱国,应该斩杀其家族。朱棣哪里忍心再雪上加霜,丘福再怎么样也是战死沙场,也算死得其所,并没有贪生怕死。但又不能不给朝廷一个交代,最后剥夺丘福的世袭爵位,将其全家流放海南,丘福战死这年已经六十七岁。史书没有记载丘福后人,根据《中华丘氏大宗谱·海南省澄迈分谱》记载,丘福的儿子丘松,在父亲死后被贬谪海南澄迈,世袭海南卫指挥,但正史中未见记载。
后来南明弘光帝追封开国名臣赠谥,追赠丘福为舒城王。以朱棣宠信武将的性格应该是做不出来对丘福后人的追究,多少也会照顾一下老部下的后人,所以《邱氏族谱》可信度还是很高的。之后五征漠北都是朱棣亲自御驾亲征,“胪朐河之役”的惨痛教训实在是太大了,再加上军事能力最突出的成国公朱能在三十六岁那年在远征安南的途中病逝,朱棣更加悲伤,统帅之人更少了。
丘福虽然是靖难第一功臣,但他只适合做攻城拔寨的先锋,并没有做统帅的能力。
明朝有四大勋贵家族延续了两百多年与明朝共存亡,他们分别是魏国公徐达家族,黔国公沐英家族,英国公张玉家族和成国公朱能家族。如果丘福没有战败身死凯旋而归的话,以朱棣的性格一定会让淇国公世袭罔替,跟朱能张玉家族一样与国同寿。所以走错一步路毁了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