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腾马丽最新8亿票房电影《抓娃娃》:吃得苦中苦,方为吃苦人!

安尔法 2024-07-19 16:40:57

一个心理咨询匠带你进入自己内心的世界,喜欢的关注吧!

文/老K

最近沈腾和马丽一部黑色幽默电影《抓娃娃》没几天票房就8个多亿了,欢笑之余让人深感压抑。

影片还是在西虹市,沈腾作为一名超级土豪,却过着极度贫寒的生活。为了让儿子马继业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梦想考上国内最牛逼的“清北大学”,然后学习经济工商管理接管家业,不惜重金和巨大精力给继业营造了一个贫穷的环境。

沈腾饰演的老马私下开豪车,戴名表,在儿子面前却是一个鞋子破了都不敢换新的苦逼老父亲。

为了让孩子吃苦,搬回自己老家破房子里,还雇一大堆演员配合自己。

别小看这个破房子,里面住着各式顶级厨师、老师、甚至心理分析师、医生等,全面分析马继业的成长。

为了让孩子英语不落后,雇外国人在特定场合与马继业对话。对话内容就是学习内容,简直让人窒息。

马继业的奶奶是他们那里首席教育家,每天化身一个瘸子奶奶辅助孩子的人格教育。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虚假的,在马继业长大之后甚至一度怀疑这个世界有某种神秘力量安排了自己的一生,殊不知这个神秘力量就是他父母。

最终在马继业得知一切后,再也不愿意被父母束缚着生活,寻找自己去了,我觉得结局太和谐了,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现实,这个孩子一定会疯了。

吃得苦中苦,方为苦中人

有句老话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我们的文化大概是最容易歌颂苦难的了,例如鸡汤总教育人们要学会吃苦,例如“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样的名言。可怎么没人记得“雪压枝头低欲折”?

事实上,梅花的香气是其自带的,和寒冷几乎没有关系,而一个人是否成为人上人和吃苦的关系也不是直接的。

电影中老马为了让孩子吃苦,竟然很小就鼓吹孩子自食其力,马继业也很配合的在很小的时候就去捡瓶子。

老马过去在那个时代因为吃苦敢拼成为了富豪,所以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也通过吃苦耐劳取得成功。

可殊不知,从精神分析角度来看,这本质是一种为了让孩子和自己“共情”的变相理解自己的手段。

现实中太多这样的例子了,为了让孩子理解自己的不容易,天天把赚钱不容易挂在嘴边,让孩子产生负罪感。

以为苦难是一种美德在不断自我“意yin”,另一方面却不知道苦难本质就是苦难,它根本不值得歌颂,因为它是灾难,谁都不愿意遇到,更何况人为制造苦难,这纯属就是非蠢即坏。

最近Nature子刊Molecular Psychiatry上最新刊登的研究中详细探讨了逆境对大脑的影响,其中包括童年创伤、校园霸凌、情感忽略、社会隔离等。

结果显示,过度遭遇逆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且不利的。

DOI: 10.1038/s41380-024-02556-y

例如童年创伤,会导致大脑杏仁核、海马体和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受到影响,影响神经可塑性,甚至扰乱正常的大脑功能。

也就是,吃得苦中苦不一定方为人上人,有时候会成为真正的吃苦人。

不排除有些人会化逆境为动力的,可每个人情况不一样,有些人遭遇的创伤会成为自己一生的阴影继而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甚至人格发展水平。

愧疚式教育

不知道大家刷短视频看过这个视频没有。一个父亲,上身没穿衣服,一只脚垫着凳子叼着烟头,教育着孩子,孩子一脸委屈。

父亲对着孩子说道:

爸爸每天只睡4个小时,吃一顿饭,开车到工厂都不舍得开空调,中暑也舍不得休息。

旁边妈妈记录下来,并且拍下视频配文道:

父亲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他不怕吃苦,但却害怕孩子和自己一样吃苦。

看似这是一副严父慈母的教育,可总感觉哪里不对。家长拿自己的不容易来裹挟孩子,让孩子理解自己,同时起到教育作用。但事实上,无数孩子的灵气就是因为这些沉重的内疚消磨殆尽的。

我很庆幸这个视频下面的评论区有人质疑这样的教育。例如有人说:

你的苦难和劳动工作不是孩子造成的;

那就放下烟头,穿上衣服,尊重平等和孩子交流,不要把孩子当作情绪垃圾桶。你的苦难不是她造成的,可她的苦难可能源于你;

愧疚式教育,是一切自卑的根源。

懂点心理学的人都知道,让人内疚是控制那个人的很好的手段。

也难怪现在越来越多孩子很清醒回应道,我的出生从来都是你选择的,为什么你人生的痛苦需要我来负责?

知乎有人很好奇为何中国父母总希望孩子感觉对不起自己?

有个回答一针见血:

因为这个观念根深蒂固,在有些父母眼里,孩子是父母的附属品、甚至是投资品,或者是自己的养老保障,因为自己的脆弱,所以不断绑架孩子让他们听自己的。

这份付出往往不是出于爱,而是情感勒索。

话说得虽然有点不好听,可事实上很多家庭就是如此。

以爱之名,行控制之实

中式教育最悲哀的地方就在于,孩子就像一个试验品,被父母用自己想当然的方式捏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当孩子想要抗争的时候,却需要逾越那份“爱的大山”。

马继业被老马从出生后就钦定为自己的接班人,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目的来实行的。

当孩子开始质疑的时候,老马就会搬出那句经典的“为你好”台词。多么熟悉,

之前热搜有个话题叫:

“让苦难教育从这一代被终结”。

这是多少孩子内心深处的“起义”,他们不愿意再成为家长的“棋子”,更不愿意被拿着“爱”裹挟然后成为一个真正的“提线木偶”。

这部电影最残忍的地方在于,所有的笑点都是建立在无数人的童年创伤之上。

就在我写内容这会,无意中刷到心理学家曾奇峰老师评价张雪峰的视频,他说自己非常喜欢张雪峰。同时提到了关于豪门的悲剧这个话题,他认为因为出生在豪门就注定人生命运要被安排,想想也是挺可怕的。

图片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没有人的人生是愿意被裹挟的,我家养了一只小猫,说实话无数次在想,如果让它选择在大自然中自由生长但可能面临很多不确定,和天天在家有吃有喝还有闲却一眼可以望到尽头,它会怎么选择。

关于为何叫《抓娃娃》,看完这个电影后我立马就去抓娃娃去了,过程非常纠结,由于娃娃机商家设定,它会一开始被抓起来,然后过一会就落空,那么你只能不断变换策略重新抓它。

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我想这就像家长一样,使用不同策略让孩子成为自己想象的样子,可人和娃娃并不同,人不应该被限定和裹挟在娃娃机里。

0 阅读:2

安尔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