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一代明君朱棣驾崩;继任者明仁宗朱高炽随即便废除了其父朱棣“下西洋”的政策,理由是耗费国力,其次,朱高炽还想将首都北京迁往南京,恢复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的祖制;并且即将付诸行动,可最终因继位不到一年早早驾崩而未落实。
戊戌,将还都南京,诏北京诸司悉称行在,复北京行部及行后军都督府。——《明史·仁宗本纪》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不仅是为了践行“天子守国门”的承诺,而且还可以瓦解建文旧臣的势力;朱棣的用心良苦,朱高炽显然是清楚的,可即便如此,朱高炽仍旧有迁都之念。明仁宗之举,究竟意欲何为呢?
其一,朱高炽并非马上天子与其父朱棣相比,朱高炽最大的不同便是性格柔弱,不喜征战;做了20多年的太子,朱高炽更擅长守成治国;因此,北京城就不再需要天子来守了。
朱高炽在南京监国多年,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环境,对这里有感情。史料记载,朱高炽的身体不好,且体弱多病;再加上南方与北方的气候差异悬殊,估计朱高炽很难适应北京的环境,所以才有了“迁都南京”之念。
其二,南京城体制健全古代粮食运输的成本很高,迁都北京后,京城的粮食大多都要靠漕运提供;运粮不仅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而且还耗资巨大;迁都南京,那么粮食的问题便可轻易化解。
仁宗朱高炽驾崩后,其子明宣宗朱瞻基继位。朱瞻基早年间陪伴在朱棣身旁,深受爷爷的影响;他并未遵循其父朱高炽“迁都南京”的意愿,而是继续秉持着朱棣“天子守国门”的理念,继续以北京作为都城;因此自成祖之后明朝亡国之前,大明的都城始终没变。
南京城虽然体制健全,但偏安一隅总归是不太好的,且这里地震频繁,并不适合建都;历史上在南京建都的政权大多不长久,正因如此,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举才成为了最明智的选择。
如果明仁宗朱高炽“迁都南京”的夙愿最终成功实现,那么大明的命运或许将会发生改变;至于是好,还是坏呢?就交给大家去探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