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揭秘:北京为什么会成为首都?结合地图了解一下

时事是个球 2024-04-13 21:43:18

历史上,中原王朝选都城很有讲究,一些城市会特别受青睐。早期像西安、洛阳是13朝古都,开封是8朝古都,后期像南京是6朝古都,笑到最后的北京是5朝古都,为什么这些城市会特别招皇帝待见?北京为什么会成为最后的赢家?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选都。

在几千年封建文明中,都城的选择是一大特色。现代人习惯认为首都是一个国家的政治名片,但在古代,都城可不仅仅是封建王朝的政治名片那么简单,这里面有很多讲究呢。

如果把各个朝代的古都放一块儿进行统计,就会发现一个规律,宋代以前,像秦、汉、西晋、隋、唐,这些统一的王朝都把都城选在西安或洛阳,而宋以后的统一王朝,像元、明、清,都把都城选在北京或南京。

这里有啥门道吗?还真有。

如果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宋代以前,王朝战争大多是在东西之间展开的。

秦始皇起事灭六国,从西向东一路碾压。秦末楚霸王项羽从江苏彭城起义,往西灭了秦。刘邦从关中往东打败了项羽,成就了西汉霸业。刘秀在河南打出光复汉室的大旗,推翻了西边的王莽新朝,立起了东汉政权。司马昭先往西灭了蜀汉,后又往东灭了孙吴,一手建了西晋。刘渊从太原起兵,往东打垮了杨家,从此江山易主,成了李唐天下。

而在宋代以后,王朝战争主要是南北之争。

蒙古人的铁骑从漠北一路南下,踏遍大江南北,打造出大元王朝。朱元璋从凤阳起义,先南后北,把蒙古骑兵赶到贝加尔湖以北,稳定了大明江山。满清从沈阳入关,收拾了李自成,又铲除了南明小朝廷,最终稳坐紫禁城。

这样看,古代都城的变迁确实有一个总体的规律,就是由东西转向南北,最后定格在北京。

那么,古代是怎么选择都城的呢?主要考虑因素有3个:地理环境优越,便于政治统治,经济活跃。

先来说说为啥地理环境优越因素。

都城的选择首先要地理环境好,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好、位置好、交通好3个方面。

先看为啥说自然环境好。

自然环境是最基本的,主要包括地形地势、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好的自然环境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农业发展,二是有助于军事防御。

首先,古代都城大多选择在适合农业发展的地方。

封建社会是典型的农耕文明,农业是固国之本,是政权稳固的保障。古代都城的选址一般都是农耕区,气候温暖、水源丰富、土壤肥沃。

13朝古都西安,地处渭河流域的关中平原,洛阳、开封地处黄河流域的华北平原,南京、杭州地处长江下游平原,这些在古代是妥妥的农耕区。

另外,古代都城大多是易守难攻的防御要地。

打开地图看一下,古都西安的防御功能就非常明显:南有秦岭,西有陇山,北有黄土高原和太行山,东有华山,只有几条通路出关中,可以说是典型的易守难攻。世界上著名的罗马帝国,他的都城罗马城就是典型的军事重镇:建在七座丘陵之上,天然的战略高地。

地理位置好又是咋回事?

地理位置,主要指的是与周边地区的联系。

皇帝要考虑的不只是对一城一池的控制,更是对整个疆域的统治。他坐镇都城,也能对全国局势具有绝对的掌控,这是皇帝想要的效果。因此,都城的地理位置不能太偏。

古代的都城,大多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是统治者统筹全局的需要。日本著名的古都京都,地处中部平原区,与全国各地联系都很便捷,这是他受统治者青睐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交通好又怎么讲?

都城要选在交通便利的地方,这样便于都城与其他地区联系和交流,有利于都城本身的经济发展,也便于皇帝遥控指挥。

古代的都城一般都水陆交通便利,像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这些古城都是依托大河发展起来的,典型的交通发达。

放眼世界其他古城,罗马在地中海沿岸,开罗在尼罗河沿岸,巴格达在底格里斯河两岸,便利的水运带动了这些古城的发展繁荣。尤其是罗马,一度成为连接亚欧非三大洲的交通枢纽,国际大都会。

地理环境是一座城入选都城的先天条件,这个条件使得少数城脱颖而出。

那么,便于政治统治又该如何理解呢?

在古代,任何统治阶级都毫无例外地寻求统治的正统性,尤其是那些造反夺权上位的君主,会千方百计地为自己统治寻找合理性依据,选择都城就是其中一个。

都城首先是国家的政治中心,他是君主统治正统性的象征。这种象征具体体现在3个方面:君权、政权、统一国家。

新王朝建都往往更倾向于选择一个资历比较老的都城,也就是前朝故都,像西安、洛阳等就多次作为王朝都城。新君选择入主前朝故都,也意味着继承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君权,不可违抗的政治号召力,不容置疑的统治合法性。

而对于少数民族统治者来说,入主中原故都,往往代表他接受中原中央集权制度,实行汉化改革,来树立正统性的君主权威,和号令天下的绝对权力。

细数历代少数民族政权,像南朝宋齐梁陈都城都在南京,北朝北魏入主洛阳,西魏、北周都在西安,入主中原故都的背后,是继承中原王朝从制度到文化的正统和权威。通过都城塑造正统性,是少数民族君主为巩固统治的习惯操作。

那经济活跃又是指什么呢?

古代都城往往都是经济中心。士农工商各个群体都云集于此,种地的种地,做工的做工,做生意的做生意,做官的做官,这种情况下,都城的商贸活动就会非常活跃。

唐朝的洛阳,就是经济发达的大都会,农业发达、商贾云集,热闹非凡。明朝的南京也是繁华的商业中心,各种商品在这里交易和中转。所以,也难怪唐王朝和大明朝在选都时犯难,跟西安和北京比起来,这两个地方确实不逊色。

这么多考虑因素,那要怎么取舍呢?这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一般来讲,新政权更注重政治和军事防御,政权稳定后会考虑经济。像唐朝前期都城是西安,后来移到了洛阳。

那为什么北京会成为都城,直到近现代也一直是首都?主要有3个原因:位置好,交通好,有助于政治统治。

先来看为啥位置好。

元代以来,中华帝国的版图向北扩展了差不多有一倍,这种情况下,北部边界和全国中心区域都向北移动了。北京成了贯通南北的枢纽,地位开始上升。

再打开地图看一下。北京,西边是太行山,北边有燕山、居庸关,东边、南边是平原,东南有渤海。西部和北部的大山就是天险,妥妥的军事上战略要地。

都城设在这里,既能监视北方蒙古人,防止他们再南下搞事情,又能够得上经济发达的江浙地区。所以,明朝后来就把都城移到了北京。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方便跟北边的苏联老大哥联系,又不让南方感觉受到冷落,北京就成了首都是热门选项。太靠北的哈尔滨,太靠南的南京,就被比下去了。

那交通好怎么讲呢?

北京有京杭大运河,水陆交通便利。南宋以后,经济重心不是移到南方了吗?有了京杭大运河,北京就能吃上南方的粮食,用上南方的宝贝,要啥有啥。所以元明清三朝定都北京之后,就再也没想过挪窝了。

清末到民国,又有了京张、京汉、环城铁路等铁路交通,北京的交通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有比较完善的交通设施,这对新中国来说也是一大优势,毕竟直接可用,扩建也省时省力。这一点就把西安、洛阳比下去了。

那么,有助于政治统治是咋回事呢?

蒙古和满清入关,是出于政治统治需要,这里面主要有两点:一是利用南方的物力财力,牵制北方草原地区,二是实行汉化改革,强化对南方的控制。坐镇北京城,制衡南北,达到掌控全局的目的。

之后,经过几百年的历史沉淀,北京作为都城的政治职能已经深入人心了。这里面已经不仅仅是政治了,还有古老的华夏文明。换句话说,北京既是一个政治符号,同时也是一个文化符号。这一点,对于后面民国政府和新中国选择首都,都有重要影响。

你看,位置好,交通好,又有政治、文化底蕴,要是你,你会不选北京吗?很难吧。

那就没有经济因素吗?当然有。与中原其他古都比起来,北京具有更大的经济发展潜力。这一点,只要看看现在的京津冀经济圈就行了。

咱们大中国历史文明悠久,看看这些古都,每一座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北京能够脱颖而出,还真是万里挑一呢。你说是不是?

0 阅读:1

时事是个球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