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周灭亡原因,史记中将之归于周幽王,认为周幽王荒淫无道导致国灭。但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将西周灭亡原因归于周幽王等少数几个“奸人”显然不客观,更是其他人推卸责任的行为。
在中国历史上,这种推卸责任的行为屡见不鲜,乃至将王朝灭亡归于“红颜祸水”等,由此亦可见文人本色。
其实,西周灭亡非一时之过、非一人之罪,而是有一个衰亡过程,到周幽王时已积重难返。以考古发现的西周首都防线来说,若无重大改变,灭亡只是迟早之事!
现代考古印证历史史记记载:“懿王之时,王室遂衰,诗人作刺(严允侵犯西周,国人深受其苦,作诗讽刺周懿王治国无能)。”因为狄戎入侵,一度兵临都城,导致周懿王迁都犬丘。《国语》也记载西周中期时,玁狁袭扰王畿。
周懿王的儿子周夷王,继位之后想要扭转局面,以至烹杀了齐哀公,但还是不能阻止王室衰落,越来越不能号令诸侯了,《史记·孔子世家》中就说“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
史书记载的内容,还缺少更直观的感受,而现代考古发现让人惊心动魄,西周在军事上的确出现惊人的衰退。
在宁夏彭阳姚河塬遗址、甘肃崇信于家湾墓地、甘肃灵台白草坡墓地、灵台姚家河墓地等,都位于陇东的兵家之地,考古取得重要发现:西周早期,这些墓地器物丰富,反映当时西周实力强大,掌控了陇东;西周中期,位于陇东的周人遗址与墓葬急速减少,其中墓葬规格、出土情况、分布范围等都相应衰减,反映出周人在陇东地区的衰退,已无力固守陇东。
上述考古显然印证了西周中期衰亡的记载,但问题是:陇东既是进攻前线,又是京畿防御阵线,因为无论西周都城在丰镐、还是在岐山周原,都距离甘肃灵台等地不远,只有不到200公里,所以陇东失守,就使得京畿岌岌可危,那么西周会怎么再建防线呢?
宗周防线面临崩溃当时,从陇东到关中平原,主要有两条通道,即泾水河谷与千水河谷。需要说明的是,灭亡西周的西戎,史记等记载是分布在黄河上游及甘肃西北部,主要还是通过这两条河谷南下。
泾水河谷方面,近年考古发现的“西头遗址”,是泾河流域考古发现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商周时期遗址,如今基本确定为西周“豳师”所在,该遗址商周时期面积高达到200万平方米,从商代晚期可一直延续到西周晚期。
相比泾水河谷,千水河谷更为重要,因为此地位于陇山与千山之间。西周晚期“逑鼎”铭文“蠢玁狁出捷于井阿”,而散氏盘铭文记载“井阿”在今天宝鸡凤翔一带,紧邻千陇谷地出口,玁狁攻击井阿,显然是想经千水河谷进入关中,同时可见西周晚期这条防线岌岌可危。
以周原考古看,西周都城应在宗周周原(周原遗址中有大量窖藏青铜器,应是匆忙之中埋下的,若非敌人突然攻破城池,何至于此),而通过千水河谷出口就能到达周原。因此,千水河谷不容有失,故而周人对此非常重视,在此部署了很多军队。但到西周晚期,宗周已经直接面对狄戎威胁了,已经没有战略空间。
更为重要的是,千水河谷出口一带,还涉及到一个周代重要封国——郑国。过去,古人认为“郑地”在陕西渭南华县,但从出土金文与考古材料来看,“郑地”在今天凤翔雍水北岸,也即千水河谷出口一带。
搞清楚郑国初封所在,再来看一段史料,就明白西周危险了。公元前806年(周宣王二十二年),周宣王将弟弟姬友封在郑地;公元前774年(周幽王八年),郑桓公感到危险,史伯说“王室将卑,戎狄必昌,不可逼也”,于是在公元前774年(周幽王八年)迁到洛水东部,就是春秋郑国所在。
郑国迁到东部,表明了两件事:一是千水河谷防线非常危险,随时可能会被攻破,故而郑桓公想要离开;二是郑国东迁必然导致千水河谷防线遭到进一步削弱,更便于狄戎打破防线。如此,背叛周幽王的郑国,后来支持太子姬宜臼,似乎也就不难理解了。
余论史书记载,因为周幽王荒淫无道,导致众叛亲离,兼之申国、缯国勾结西戎,最终轻松攻破西周京城,灭亡了西周。但从军事角度看,西周千水河谷防线原本已经岌岌可危,而郑国东迁更是削弱此地防守力量,必然会加剧这一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千水河谷防线崩溃是迟早的事情,更别提还有申国、缯国作为内应,从而可以让狄戎更快的兵临周原城下、以及攻破周原(估计也有内应配合狄戎)。事实上,郑国东迁三年后,西周被狄戎灭国。
作为亡国之君,周幽王必有亡国之罪,但他未必如史书所说的那么荒淫无道,或许可以参考明朝崇祯皇帝。毕竟,岌岌可危的国势,周幽王不可能看不到,而想要扭转局面,就必然要遏制诸侯野心,损害诸侯、大臣的利益,这可能才是周幽王“荒淫无道”的根本原因。
参考资料:《史记》、《左传》、《甲马飞腾压陇东——金文所见西周王朝的西北经略》等
[点赞]
[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