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讲透《孙子兵法》83:决策最忌情绪化,心境平和最不易

长睫毛郭 2024-03-25 09:22:51

01 决策最忌情绪化,心境平和最不易

原文:

行军篇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

译文:

孙子说:军队在各种地形上判断和处置敌情办法,要遵守以下原则:通过山地,必须靠近山谷,在高处驻扎,前面要视野开阔,如果敌人占领高处,则不宜仰攻。

郭嘉讲解:

《九变篇》讲将帅要懂得变通,在各种地形条件下灵活变通,为的是充分利用有利于行军和驻扎的条件,同时便于观察和掌握敌情。

张预注解说,“知九地之变,然后可以择利而行军”,所以此篇排在《九变篇》之后。

凡处军、相敌。

“处军”,就是安营扎寨,行军告一段落。

“相敌”,这个“相”字,和“相亲”、“相面”的“相”字意思很接近,通过各种表象、表征了解和掌握对方的情况。

王皙注解说:“处军凡有四,相敌凡三十有一。”本章的内容,就是讲四种地形上的扎营原则,以及三十一种敌情表征判断。

山地行军扎营的处置原则,咱们看下。

绝山依谷。

“绝”,意思是通过,“绝山依谷”,就是山地行军,要靠近山谷。

为啥呢?曹操给出了一半答案,“近水草便利也”。人要喝水,马要吃草,也要喝水,山谷水草丰沛,所以要靠近山谷。

张预给出了答案的另外一半,“凡行军过山险,必依附溪谷而居,一则利水草,二则负险固。”水草有了,也必须安全,山地行军和扎营,没有吃喝不行,没有安全也不行,必须两者兼顾。

另外,张预给我们举了一个案例,东汉马援讨伐武都地区的羌人。

羌人,秦汉时“蛮夷”部落之一,总是袭扰侵夺咱们,恩威并施也没用,因为古时候西北地区太荒凉,资源匮乏,所以他们只有靠放牧和掠夺过日子,和咱们是两种生存逻辑。

咱们中原王朝衰落或政权更替时,他们更为活跃。东汉初期,马援奉命讨伐甘肃武都一带颇为活跃的羌人。

在打仗方面,羌人还是小学生水平,他们驻扎在山地,而马援的汉军在山下平地上,处于不利地形。可马援夺取了羌人水草,又不与他们交战,把他们给困在了山上,最后这些羌人饿扁了,撑不住,只好投降。

张预说,羌人靠近山谷扎营,却不懂怎么利用利己的条件——水平有待提高。

咱们讲过马援的另一个案例,他奉命讨伐湖南的苗族叛乱,在光武帝的支持下,冒险从水路进剿,被叛贼困在河谷中,又很不走运,赶上军中瘟疫流行,病死在军中。

马援可是名将,他精通兵法,但是讨伐蛮夷叛乱却一胜一败,为啥呢?主观上他肯定都想胜,不想败,可实际上,人的决策,受太多因素影响了,而心态,是影响决策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心态不同,决策质量高低不同,马援讨伐水路进军的决策,太情绪化了。

苗族叛乱时,马援已经老了,他知道这可能也是自己人生中最后一次出征,同时他自己渴望战死沙场,这些因素叠加,导致他的和讨伐羌人的心态全然不同了。

决策最忌情绪化,心境平和最不易,马援“晚节不保”,就是没平常心了,被情绪给控制了。

另一位姓马的名人,三国时期蜀国马谡,也很典型,“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因为他丢失了军事要地街亭。

马谡受教于诸葛亮,是一位年轻才俊,但他急于建功立业,好胜心还很强,强到根本不管实际情况、不听劝、藐视敌人,他的大脑完全受制于各种情绪,失街亭是必然的。

视生处高。

曹操注解说:“生者,阳也”。阳面,就是朝阳的一面。

军队绝山依谷扎营,要挑一个向阳的高地,不能再山谷低处,也不能在背阴的一面。

在高处好理解,站得高看得远,便于观察敌人,便于防守。

而在阳面,白天沐浴阳光,军营里就没那么潮湿了,相对于阴面更干燥、干净,士兵不容易拉肚子、得感冒。

在缺医少药的古代,一个感冒完全有可能要了人命,如果赶上流行感冒,军队非战斗减员太多,也会大大削弱军队的战斗力。

赤壁之战时,周瑜分析曹军的短处,其中一条是隆冬时节,曹军又水土不服,很多士兵都拉肚子、感冒了,思乡心切,人虽多,但是战斗力不强。

在缺医少药的古代,降低疾病导致的非战斗减员是个难题。喜欢足球的朋友知道,一支球队病号太多,尤其是主力阵容病号多,对球队战绩的影响太大了。

战隆无登。

“隆”,高也,“登”,攀登。敌人占据隆高之地,切忌迎面进攻,也就是切忌仰攻。

仰攻不是好办法,士兵扛着武器登高,太耗费体力,爬到高处体力也没了。另外,敌人也不会坐以待毙,万箭齐发、滚石下山、挖陷阱等,用各种办法对付你,伤亡太大。

此处山之军也。

以上三条,是山地行军扎营作战的处置原则。

全文完,如果觉得写得不错,那就点个赞或者在看吧!也请点击关注“长睫毛郭嘉”,持续更新,多谢阅读!

0 阅读:2

长睫毛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