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二年的那场瘟疫有多惨?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

安国说历史 2023-04-26 15:45:05

疫情是人类社会的头等灾难,就比如这几年的新冠疫情,即使是在医学发达的现代社会,面对这场灾难也是束手无策。放在古代,瘟疫就是古人生命的杀手。

特别是在建安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217年发生的一次规模史无前例的大瘟疫,比以往时候都来得更猛烈些,几乎户户都有亲人过世,更有一些家族因此绝后。

那么,这一场瘟疫,到底恐怖到什么程度呢?在当时,人们又通过什么手段,来抵抗这一场瘟疫的呢?

建安二十二年大疫,“室室有号泣之哀”

根据《三国志》中记载,建安22年正月,魏王曹操在安徽省屯粮扎营,意图亲自举兵进攻孙权。然而到了三月,曹操刚到吴国领地不久,便引军还,班师回魏。

曹操此时已经万事俱备,为何会急匆匆的撤退呢。虽然史书上并未明确说明,但是从后代的《后汉书》可以知道,魏军在进攻途中,遭遇了“大疫”。

史书上,对于这场疫情的记载少之又少。但是,能使骁勇善战的魏军紧急撤退,这场疫情的规模以及感染力可见一斑。

当时这场疫情的亲历者,曹植,更是做了一篇《说疫气》的纪实文,来描述眼前这场触目惊心的疫情——“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

我们都知道,在东汉末年时局动荡,盗寇四起,整个社会跌宕在水深火热之中。人们为了生存四处逃难,流离失所,保暖靠褐布麻衣,能吃上的只有一碗小米粥。

都说在古代,战争和瘟疫是夺取百姓生命的两大杀手。建安二十二的瘟疫,无疑让百姓们雪上加霜。以至于,每家每户都有僵硬的遗体,日日夜夜响彻着悲哀的哭号。

古代人民的温饱尚且无法解决,又能拥有多么干净卫生的生活条件呢。

在落后的社会条件和医疗手段下,即使是普通的流感,百姓没有营养补充也很难熬过,而这一次“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的瘟疫,让不少人家因此断子绝孙。

相反,出身名门望族的富贵人家就不一样了。他们因为经尝山珍海味,身体素质就比百姓强不少;再加上他们生活环境好,与病毒接触的机会也不多。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贫苦人家哭嚎亲人去世,遗体都来不及埋葬的时候,贵族们还在吃好喝好,高枕无忧,仿佛就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建安七子”病逝五人,司马懿之兄也难逃瘟疫

在疫情发生期间,曹植除了作《说疫气》来记录疫情实况,还给好友吴质写了封书信——《与吴质书》,来向他倾诉身边好友因疫情而病逝的伤痛。

他所说的朋友,正是在文学领域上的造诣极高的建安七子。

他们不仅擅长诗词歌赋,还是曹操爱戴的部下,官位显达,也是曹植在文章上的挚友与知己。

然而,建安七子里面,就有五人病逝于这场疫情,他们分别是王粲、徐干、陈琳、应瑒及刘桢。

早在曹操进军东吴的征战中,王粲就跟队远征。没曾想,疫情从军队里面扩散开来,王粲感染瘟疫后,没几天便一命呜呼。其他的四位兄弟也无一幸免,在那之后相继离世。

多年的知己们被瘟疫夺走性命后,曹植是放声大哭,悲痛不已。此后,东汉末年的文学创作也进入了低潮。

因这场疫情去世的名人除了他们,还有一位曹操的心腹秘书——司马朗,即司马懿的大哥。他是一名大政治家,曾任丞相主簿、兖州刺史等职,是深得曹操重视的一代能臣。

并且,当疫情在军队间扩散的时候,司马朗前亲自前往抗疫,给士兵们送药问诊,亲力亲为。然而自己却不幸感染,没能救治成功,殉职时才47岁。

瘟疫的传播范围不仅在燕云十六州,更是遍布到了江东地区。鲁肃,我们熟知的吴国谋略家,曾在赤壁之战辅佐周瑜作战,也因为这个瘟疫而不治身亡。

毕竟在二月份,曹操从安徽进攻江左的时候,就是鲁肃亲往前线部署的,在那个时候从军营里感染瘟疫,也是有可能的。

官府赈灾、百姓隔离,古代都靠什么防疫呢

建安二十二年大疫的发生原因,有人觉得是天降横祸,瘟神作法,因而四处求佛拜庙;也有人觉得是阴阳失衡,人体五行缺失,便去请教风水先生。

虽然这些说法都不科学,但是可以看出,古人对发生疫情后,还是会积极地想办法解决的。其中也不乏有一些有效的措施。

在这一场疫情爆发后,很多家庭丧父丧子,家里没有劳动力维持生计,曹操也及时颁布了赈灾令,让官府救济百姓——给每家每户救济粮食和衣物,特别关照老弱病残群体;同时对于一些贫寒的家庭,以及没有妻儿的老人,政府对他们免除徭役和赋税。

虽然曹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仍然遏制不住疫情扩散的速度;而群雄割据的征战也仍在继续,老百姓依旧过着战争与瘟疫,双重压迫的日子。

面对瘟疫,民间又会采取什么行动来防范呢。其实,早在秦朝,人们就会用隔离病人来切断传播途径了。

在从秦皇陵发掘的《睡虎地秦墓竹简》就有记载,当时秦国上下苦麻风病的传播久矣,于是官府将病患其中隔离在郊区的“疠所”,这才控制了麻风病的肆虐。

还有一种防疫措施,那就是艾炙。古人们把艾叶做成的艾条点燃,用尖端去熏烧病人的穴位,从而调节病人的经气脉络,达到治病预防的目的。

张仲景著名的《伤寒炸病论》,正是在经历了这场疫情后所作的。这本书籍讲述了大家该如何防范瘟疫这类传染病,为后世人们的防疫工作提供了理论的经验。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拥有了更好的医疗条件,面对传染病和疫情,也有了更多的信心和能力去解决。

0 阅读:22

安国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