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胡琏夜间猝死,死前曾画一张地图,儿子:他晚年不敢提粟裕

君不见历史 2024-03-16 02:13:36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

国民党大将胡琏夜间猝死,生前曾画过一张地图,至死都不敢提粟裕。

有着赫赫威名的国民党大将胡琏,于1977年夜间猝死。他生前曾画过一张家乡地图,希望自己孙子那一代能回去。胡琏的儿子曾透露,父亲晚年丝毫不敢提粟裕的名字。

与粟裕平分秋色的胡琏为何晚年不敢提粟裕的名字?胡琏与粟裕之间有着什么样的纠葛呢?

胡琏可谓是有“幸运之神”庇佑的幸运儿。回看胡琏的一生,他次次都能险中逃生,保全性命。不可否认与他的机智头脑,丰富的作战经验脱不开干系。

但很多时候是依靠着他的幸运的。万事俱备,东风相助。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南麻战役”。当时,胡琏早早盘踞在南麻,以为凭借着自己的精心部署以及优良的队伍,必然能将解放军打个落花流水。

然而,他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轻易被自己的优势给一叶障目,却低估了我军的实力。

我军知晓自己在装备上的极大落后,硬拼的话不过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胜算不大;而且伤亡惨重,这很划不来。既然不能靠武力去制服,那么只有“取巧”了。

当时,这场战役正是由我军大将粟裕亲自指挥的。他事先已经让人兵分五路,将南麻给围得水泄不通。

此时的胡琏十分恋战,跟我军战士们打得难舍难分,根本没发现不对劲儿。等到他发现后,已经被重重包围了,丝毫没有突围出去的可能性。

胡琏只好命令手下由攻变守,希望可以多拖一段时间,支撑到蒋介石派人来救援。

然而,我军的步步逼近,猛烈进攻,让他意识到,他们可能撑不到老蒋来救援了。胡琏只好带着手下硬着头皮迎战,希望可以守住碉堡。

我军看着渐渐开始力不从心的胡琏军队,笃定这次一定能“吃”掉他们。可惜,天公不作美。一场大暴雨,瞬间扭转了战局。

突然,天空雷声大作,大雨倾盆而下,而且这暴雨一下就是七天。本就装备性能不好的我军再加上南麻易守难攻的地势,几乎“寸步难行”。

胡琏借此机会,开始向我军发出进攻,我军连连败退,实在难以抵挡,权衡利弊之下只得迅速撤离。

这场大雨对于胡琏来说无异于是“及时雨”,可对于我军来说就是场灾难。我军不得不放弃原本“唾手可得”的胜利,仓皇逃离。

另一边,蒋介石得知此事大为高兴,特地下令嘉奖了胡琏的十一师,并将此战列为“国民党经典战役”之一 。

胡琏确实有足够好的运气,连上天都偏爱着他。但不可否认,除了运气加持,胡琏这人的实力也不可小觑

胡琏字伯玉,是陕西华县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属陈诚带领的国军土木系。

蒋介石最器重的两位将领,一位是实力碾压青海马步芳和宁夏马鸿逵的“西北王”胡宗南,而另一位则是“金门王”胡琏。

胡宗南与胡琏被人称为“二胡”。二人在国军中都有着极高的地位,甚至被国军们视为“星斗”般的存在。

但,胡琏的名誉却远超于胡宗南。外界一直流传着,“十个西北王,抵不上一个金门王”的说法。

这个流传已久的说法,足以说明胡琏的实力以及他在国军中的威望了。

而胡琏被誉为“金门王”,则是因为他担任了金门的防卫司令,负有保卫金门的职责。

金门岛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对于国民党的意义十分重大。它位于我国福建省厦门,孤悬于厦门岛东海外,扼厦港咽喉,为闽南屏障,东望台湾,西对厦门。是连接大陆与台湾的纽带。

蒋介石任命胡琏去镇守金门岛这样的一个防御重地,可以看出对他是十分的器重与信任的。而胡琏也没有辜负蒋介石的期望,在金门战役中凭借自己的机智多谋守住了金门。

那么,胡琏是如何守住金门岛的呢?他还做了哪些让他名声大噪的事呢?

2

金门王胡琏一生素有英名,晚年却不敢提及粟裕,生前还曾画了家乡地图。

军事实力出众又足智多谋的胡琏在众多战役中都能全身而退。毛主席曾评价胡琏“狡如狐、猛如虎”。

胡琏的经历充分说明了“天时地利人和”的重要性,被上天格外眷顾的他,却在遇到我军猛将—粟裕时吃了瘪。

胡琏到底有多幸运呢?粟裕怎样让他吃了瘪呢?

1949年10月24日,我军发起了“金门战役”。但在此战之前,我军已与国军为抢夺金门而暗暗较劲多日。

这时,我军已开始进攻金门,而另一边的国军部队也开始部署防卫。两军一碰面就打得水深火热。数战之后,国军势头显然有些不大好了。

正当我军以为国军势必要请求蒋介石调遣队伍过来支援时,胡琏带领的那队人马却突然撤离回到台湾。

我军以为他们是不敢让蒋介石派兵支援,放松了警惕,可狡诈的胡琏其实是在声东击西。

正当我军以为此战胜券在握时,胡琏带领队伍又杀了个回马枪,打得我军措手不及。胡琏的突然出现可谓力挽狂澜,打破了国军被动的处境,也令士兵们大受鼓舞,最终他们反败为胜。

这场战役更是奠定了胡琏“金门王”的地位,也使国军对这位“福将”的作战能力深信不疑。

胡琏打赢了金门战役,致使后来的金门一直由台湾控制。但胡琏也并非全是过,他也有功。

在1943年时,日军企图夺取长江航道,发起鄂西会战。胡琏带领他的11师与日军殊死搏斗。这场战役就是“石牌保卫战”。

而胡琏之所以拼死都要保下石牌,是因为石牌要塞,于湖北省西部的长江西岸,三峡东端的西陵峡口,三面环水。

当时湖北到四川还没有一条能通车的道路,日军如要进犯重庆,必先攻下石牌。

所以,守住石牌就是守住重庆。一旦石牌沦陷就等于说重庆也沦陷了。胡琏此战是抱着必死的决心的。

他曾对陈诚说:“成功虽无把握,成仁却有决心”甚至,不光是他自己,他也命令十一师的所有战士写好遗书。

或许正是抱着这份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使胡琏在多次面对日军的猛烈进攻时,仍能坚持对抗直至成功。

经过数月的激战,国军终于击退了日军,即使是付出了惨烈的代价。

其实,当时的国军情况也并不乐观。国军有十五万人,而日军只有十万人,国军人数比日军人数整整多了五万。

国军装备虽然还算先进,但跟日军比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这场战役中,想要胜利更多的是靠先进的装备,而非人数。

但国军还是抱着誓死守卫石牌的坚定决心,最终成功守住了石牌要塞,掐断了日军想要进攻我国重庆的狼子野心。

而胡琏也凭借着这样一份光辉战绩在军中名声大噪。他多次将不可能之事变成可能,多次死里逃生,故被人誉为“福将”。

胡琏与粟裕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那时,蒋介石正在为第二次国共内战作准备。

那时,他带领的11师占领了南麻,粟裕带领军队开始向南麻发起进攻。胡琏凭借自己超强的反侦察能力和应变能力,提早让蒋介石派兵支援。

这场战役令双方伤亡都很惨重,而胡琏也趁乱逃掉了。

虽然粟裕对没有抓住胡琏感到有些可惜,但两人的“较劲”才刚刚开始。粟裕的存在,无疑是给“福将”胡琏的一大暴击,甚至成为他今后数年都不能忘怀的“阴影”。

那么,粟裕为何会成为“金门王”胡琏的阴影呢?

3

国军“福将”胡琏戎马一生,晚年却从不敢提及粟裕之名,画家乡地图思乡。

胡琏征战一生,见过的将领众多,为何独独惧怕粟裕一人?甚至恐惧到不敢提其名字,这是为何?

宿北战役时,胡琏和国军的第69师师长戴之奇一起领兵带队与粟裕带领的队伍作战。两军交战多日,国军已显疲惫,希望能尽快打完仗,故此心里有些激进。

这种激进心理让戴之奇蒙蔽了双眼,可狡诈的胡琏却不缓不慢,冷静分析战况。

戴之奇一意孤行与我军作战。殊不知,早已陷入了“圈套”。等他发现自己落入陷阱后,为时已晚,他向胡琏发出求救。

胡琏出于军纪要求,就做做表面功夫不疾不徐的过去支援。其实,以当时的局势,胡琏清楚地明白,去了也只能是送死,但碍于名声他不得不去。

等到胡琏赶到时,正好看到戴之奇自杀。胡琏灰溜溜的带着剩余的士兵跑了。戴之奇的死让胡琏对粟裕畏惧之心更加一分。

上一次和这次他都是侥幸逃脱,如果不是他及时发现势头不对逃跑,估计现在的他早已成为粟裕的刀下鬼。

是老乡也是同学的张灵甫之死也给了胡琏一个深重的打击。1947年5月,狂妄自大的张灵甫急于求成,想一举歼灭我军,却不曾想我军早有防备。

张灵甫被包围后,向胡琏发出了求救信号。等胡琏带领大军赶到时,张灵甫连同74师在孟良崮一战中全军覆没。

胡琏心事重重的回去了。亲眼见到张灵甫和74师惨死,又联想到自己也曾多次差点命丧粟裕之手。

他的心里不免有些胆怯,这样一个强劲的对手,对于常胜将军胡琏来说,莫过于是一枚随时都可能爆炸的定时炸弹,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他的生命安全。

数次见识到粟裕的威力,数次险些落于粟裕之手。如果不是胡琏太过幸运,他早已死于粟裕之手好几回了。

他与粟裕的最后一次交手是淮海战役。那时,国军组建了十二兵团,胡琏任副司令,黄维担任司令。他本以为此战即使不胜,至少能够打个平手。然而,他属实低估了我军的实力。

等他们被我军打得节节败退,又无援军时,胡琏肠子都悔青了。他埋怨自己太轻敌,也怪自己又遇上了死对头粟裕。

思索一番,他与黄维二人打算趁乱逃出去于是,他们一人劫了一辆坦克打算突围。

黄维的坦克开了没一会儿就发生故障,不能正常行使,还被我军发现给俘虏了。而胡琏的坦克丝毫没问题,他让驾驶员务必要强装镇定,就当作是我军战士。

他云淡风轻坐着坦克的模样,让我军战士误以为,他是我军战士在测试坦克,就没有任何阻拦和疑虑。

等到我军反应过来时,胡琏已经乘船即将离去。我军连忙追击,疯狂对他射击,只可惜还是让他给逃了。

胡琏这次虽然仍幸运逃脱,但他的身体被射成了个筛子。他身上中了32枪,好几处都差点射中心脏。后经医院抢救,他捡回了一条命,取出了这32枚弹片。

不得不说,胡琏的运气好得太“逆天”。

粟裕扼腕叹息,没有抓住胡琏。甚至说,“十个黄维,都不及一个胡琏”。足以可见,在粟裕心中对胡琏这名大将的重视。

而胡琏自己,却由此开始,十分惧怕胡琏。他晚年曾出版书籍和回忆录,却绝口不提粟裕的名字。

或许,在他的心中,粟裕的名字已经变为了一个禁忌。一旦触及,就会令他痛不欲生,所以他只能选择逃避。

对于胡琏这样的常胜将军来说,他既期待有能与自己平分秋色的对手,却也害怕有这样的对手存在。

因为人害怕“无敌”之后,无穷无尽的孤独;也害怕“有敌”之后,接踵而至的挫败感。

正如当年周瑜所说的“既生亮何生瑜”。人很难接受自己英勇一世,却被另一个更厉害的人给完败了,英雄迟暮后只剩虚名,还得被后人不断比较的痛苦。

晚年的胡琏曾画过一张家乡陕西的地图,并语重心长的对孙子说,“这是我们的根,我是回不去了,你们第三代,一定要回去”。

或许,他也曾为自己站错队而感到后悔,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难以释怀。

快到生命的尽头时,他希望能够落叶归根,回到自己曾经生长的地方。只是很可惜,老天不可能事事都顺着他意。1977年6月22日,胡琏带着没能落叶归根的遗憾猝死在台湾。

回顾胡琏的一生,如果他在一开始没有站错队,可能就不会落得至死都回不去故乡的下场。胡琏的经历,更让我们明白,方向比努力更加重要。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0 阅读:6

君不见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