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躲在盲区的美航母,获得了800万奖金

史殇云霄 2024-10-24 11:39:57

美国费尽心思研制的王牌——F-35隐身战机,在中国科学家研究的雷达面前,却无所遁形。

这可震惊了不少国家,要知道,中国雷达在60年代,还属于跟跑的状态,一些关键设备,还需要依靠其他国家。

现在,中国却能在盲区,发现航母的踪迹。

科学家们是如何实现,在技术层面上的跨越?

科研报国之路

2006年,美国成功研制出F-35隐形战机,并试飞成功。

这款隐形战机集合了尖端科技,拥有很强的战斗力,它拥有出众的隐身性能,能轻松躲避常规雷达的探测。

而且F-35装备了先进的电子设备和武器,可以执行多种任务,美国还大量生产F-35,并出口给盟国。

有人欢喜有人忧,F-35成了美军的王牌,对不少国家形成了巨大的威慑。

不过,F-35在中国面前,就不够看了,一旦F-35想要偷偷摸摸地进入中国的领土,就会立即被雷达系统发现。

有人说,中国何时有这么牛的系统?连隐身战机都能发现!

这就要归功于中国科学家刘永坦院士,是他带领团队几十年如一日地研究雷达,这才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而刘永坦如此致力于雷达的研究,都是来自于儿时的经历。

1936年,刘永坦出生在南京的一户普通人家。

年幼的他,在家人的教导下,在心底埋下了一个誓言:

长大后,一定要让祖国强大起来,让大家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不再受列强欺凌!

新中国成立后,刘永坦如愿考入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无线电专业。

他知道,无线电技术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将是一定是未来国防建设的重点。

怀揣着报效祖国的理想,刘永坦比别人付出了更多努力,经常学到深夜,课余时间泡在图书馆。

功夫不负有心人,刘永坦凭借刻苦钻研,以优异成绩从哈工大毕业,并受邀留校任教,成为无线电领域的新星。

之后,刘永坦还参与创建了哈工大无线电工程系,为我国无线电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然而,刘永坦深知,我国的无线电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不小差距。

为了尽快缩小这一差距,他毅然远赴英国,在伯明翰大学等高校深造。

在英国求学期间,刘永坦如饥似渴地汲取着最前沿的雷达技术,废寝忘食地工作。

凭借过人的智慧和努力,刘永坦研制出了民用遥感信号处理系统,令外国同行刮目相看。

令刘永坦没有想到的是,他的才华和成就,引起了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注意。

一封封橄榄枝递到了他的面前,高薪、优厚的科研条件,无不在诱惑着这位年轻有为的科学家。

然而,当刘永坦想到自己立下的誓言,想到祖国的雷达事业还需要自己的贡献时。

他毅然谢绝了国外的盛情邀请,决定回到祖国,投身国防建设。

回到祖国的刘永坦,却发现,国内的雷达研究还处在跟跑和仿制的阶段。

一些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还依赖进口,受制于人。

面对国内雷达技术的落后局面,刘永坦决心要带领团队打破这个僵局,但是,要在当时的条件下搞研究谈何容易。

没有经费,没有设备,甚至连像样的实验室都没有,到哪里去开展研究?

新体制雷达,中国力量

刘永坦没有放弃,为了说服领导,他手写了长达20多万字的报告,足足700多页!

功夫不负有心人,领导们被刘永坦的执着打动了,决定批准他成立一个新体制雷达实验室。

然而,批了实验室,并不等于万事大吉。

刘永坦面临的是,经费有限,条件简陋,设备短缺,所有的东西,都要由他亲手操办。

设备不够,就自己动手组装,元器件短缺,就四处寻找替代品,理论有疑问,就反复推演论证。

一个难关接着一个难关,一个突破紧跟一个突破。

就这样,通过刘永坦和团队的不懈努力,1989年,我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终于建成。

这意味着我国在相控阵雷达技术上,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飞跃,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新体制雷达站的建成,大大提升了我军雷达部队的作战能力,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一个新的利器。

但对刘永坦来说,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他深知,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进入90年代,他又带领团队开始了新的攻关——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逆合成孔径雷达。

这种新型雷达有什么特别之处

它采用了多基地分布式接收的方式,突破了传统体制雷达,受地球曲率限制而存在的探测盲区。

这项技术,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一个有力的证明是,相比俄罗斯同类雷达,中国的逆合成孔径雷达,在许多性能指标上都更胜一筹。

当这种雷达装备部队后,我军对空、对海目标的探测识别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刘永坦取得的成就,令国内外同行刮目相看。但他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把目光投向了一个更加艰巨的任务:

研制一种新型超视距海防雷达,能够满足中国广袤海疆防卫需求。

要知道,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广阔的海洋国土。

如何在这浩瀚的海域实现全天候、全时段的预警监视,这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

海上雷达探测,会受到海水电导率、海浪起伏等因素的严重干扰,探测距离很难超过地平线。

但刘永坦没有相过放弃,而是带领团队,在实验室里日夜攻关,在海边基地反复试验。

终于,在刘永坦团队的努力下,一种新型超视距海防雷达终于研制成功。

这种雷达不仅突破了海上探测的种种限制,而且探测距离超过了100公里,使我国沿海雷达防御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薪火相传,砥砺奋进

60年风雨兼程,60年不懈追求,从刘永坦踏上科研之路的那一刻起,他就把自己的人生轨迹与祖国的雷达事业紧紧绑在了一起。

无论是在科研战线上,还是在教书育人的讲台上,他始终忠于一个信念——科研报国。

岁月荏苒,刘永坦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变成了两鬓斑白的老者,但他的初心从未改变,他的脚步从未停歇。

即便到了80岁高龄,仍然能在科研一线看到他的身影。

在刘永坦的科研生涯中,他先后主持完成了100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每一个项目,都凝结着他的心血,每一项成果,都闪耀着自主创新的光芒。

在这一个个项目中,在一次次的攻关突破中,他带领团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推动了我国雷达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然而,刘永坦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他深知,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只有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接班人,才能让中国的雷达事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他们正在刘永坦院士开创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不断开拓中国雷达技术的新疆域。

2018年,刘永坦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的800万元奖金。

这是对他一生科研成就的最高褒奖,也是对他为国奉献一生的最高认可。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刘永坦竟然分文不留,将800万元奖金全部捐赠给母校哈工大,设立了永瑞教育基金。

为什么?因为在刘永坦看来,科研成果属于国家,奖金理应回馈社会。

他希望用这笔钱,帮助更多寒门学子圆梦,为国家培养更多栋梁之才。

结语

在不远的将来,在世界科技的舞台上,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潮流中,必将有中国科技的身影,有中国科学家的身影,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新华社-2019.1.8-《他给海疆装上“千里眼”》

3.中国科学报-2024.2.1-《刘永坦院士:筑海防长城,聚雷达铁军》

4.共产党员网-《刘永坦立下宏愿——开创中国的新体制雷达之路》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