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正聿:怎样面向现实?

文字有思想 2024-08-22 00:57:20

怎样面向现实?

——在“面向现实的当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讨会上的发言

各位老师,大家好!

曲红梅老师给我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参加今天的研讨会,并在大会上作一个发言。我一直从事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缺乏对伦理学的专门研究,只能是谈一点粗浅的想法。我给自己的发言起个题目,“怎样面向现实”。

我们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面向现实的当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这个主题具有双重意义:既表达了马克思主义面向现实的本质规定,又表达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面向现实的根本要求。

面向现实,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马克思说:他的研究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他的研究对象是“现实的历史”;他的研究指向是实现人的“现实幸福”。恩格斯把马克思和他所创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地概括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哲学。只有“面向现实”,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只有“以理论方式面向现实”,才能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

面向现实,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根本要求。理论是思想中的现实。任何重大的理论问题都源于重大的现实问题,任何重大的现实问题都蕴含重大的理论问题。离开现实的中国和现实的世界,当代马克思主义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离开用马克思主义面向现实,就提炼不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不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用现实活化理论,用理论照亮现实,这就是包括伦理学在内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

下面,我想谈谈关于“怎样面向现实”的粗浅想法:一是面向事情本身;二是观察渗透理论;三是面向现实的理论思维。

一、面向事情本身

面向现实,首先是要朴实地面向现实、真实地面向现实,也就是要“面向现身本身”。这似乎是最容易做到的,其实是最难做到的。人的生活经历不同,生命体验不同,对“现实”的把握也不同,对“现实”的理解也不同。比如说,伦理学总要追问什么是“好生活”,或者说什么是“幸福的生活”?很多人说,“幸福”是一种感觉,也就是你觉得是不是“幸福”。但这并不“现实”,并不是“事情本身”。马克思说,他的研究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现实的人,是生理的、心理的、伦理的存在。人的生活是否“幸福”,主要是看他的生理的、心理的、伦理的需要的满足程度。因此,“现实”的幸福就是:比较充裕的物质生活对人的生理需要的满足;比较充实的精神生活对人的心理需要的满足;比较和谐的社会生活对人的伦理需要的满足。如果没有比较充裕的物质生活,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住无定所,以至老而行乞,还谈何“幸福”呢?然而,“坐在宝马里哭”能是幸福吗?所以,幸福并不只是生理的满足,还必须有心理的满足和伦理的满足,这就必须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这样,“面向现实本身”,就提出了“以理论面向现实”的问题。

二、观察渗透理论

人是历史的、文化的存在,人对世界的关系是否定性的统一关系,所以,人既不是以“白板式的头脑”观察现实,也不是以“价值中立”的态度看待现实。观察渗透理论,观察负载理论,没有“中性的观察”。面向现实,就要以理论方式面向现实。

为什么必须以理论方式面向现实?因为我们不仅要现实地生活,而且要理解现实的生活;因为我们不仅要现实的生活,而且要更好地生活。所以,我们不仅要“熟知”生活,而且要有关于生活的“真知”;我们不仅要有生活的“常识”,而且要对生活进行“研究”。恩格斯有句名言:“常识在它自己的日常活动范围内虽然是极可尊敬的东西,但它一跨入广阔的研究领域,就会遇到最惊人的变故”。“研究”,就是以理论面向现实,就必须以理论面向现实。

在日常生活中,不用学消化学,人照常吃饭;不用学逻辑学,人照常思维;不用学伦理学,人照常交流。所以,有人会说:我不学伦理学,不是也“事业有成”吗?你讲伦理学,不是也“没整明白”吗?甚至网上有“推而广之”的议论:学文科有啥用?讲文科有啥用?这就是已经成为一种“舆情”的“文科无用论”。那么,为什么要“文科”呢?具体地说,为什么要“伦理学”呢?因为“现实”需要“研究”,“现实的人”、“现实的历史”、“现实的幸福”需要“研究”。

一旦进入“广阔的研究领域”,“现实”就变得极为复杂了。“现实的人”,就体现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复杂关系。个人的利弊、得失、荣辱、进退,权利与义务、自律与他律,就变成了“问题”。“现实的历史”,就展现出文明的传承与创生、历史的迂回与前进、社会的动荡与变革、理想的冲突与搏斗的重重矛盾。中国哲学的天人、物我、人己、理欲、道器、知行、生死的问题,西方哲学的思存、主客、个别与一般、必然与偶然、意志与自由、真理与价值的问题,就都展现出来了。“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观冲突就显现出来了。这主要是社会的价值理想、价值规范、价值导向与个人的价值期待、价值取向、价值认同的矛盾。离开“理论”,就不能真实地把握“现实的人”、“现实的历史”、“现实的生活”,就不能对个人的和社会的行为作出合理的选择,人类就不能“自主于行止进退”。“理论地面向现实”,才是包括伦理学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三、面向现实的理论思维

理论是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各种概念系统和知识体系。理论思维是以理论把握现实、引领实践、塑造文明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力量。“理论地面向现实”,就不仅仅是用理论的概念系统和知识体系面向现实,而且是以理论思维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力量面向现实。理解“理论”与“理论思维”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说“理论”是区别于“常识”的“知识”,那么,“理论思维”就是区别于“经验思维”的“思维能力”。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理论”与“理论思维”的关系,是“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对“现实”的研究,不只是取决于研究现实的“理论”,更取决于以理论研究现实的“理论思维”。

我把“理论思维能力”概括为5个方面:一是提出问题的理论洞察力,二是凝炼问题的理论概括力,三是创新问题的理论想象力,四是论证问题的理论思辨力,五是解决问题的理论思想力。对“现实”的把握、理解和阐释,回应“现实问题”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取决于我们研究“现实”的理论思维的洞察力、概括力、想象力、思辨力和思想力。比如,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直接地取决于提出问题的理论洞察力:现代化的标准与选择,现代化的历史活动与历史条件,现代化的技术表征与价值追求,现代化建设与现代性反省,中国式现代化与文明新形态,如此等等。

面向现实,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根本要求。“怎样面向现实”,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大问题。我在这里主要是说了“面向事情本身”、“观察渗透理论”、“面向现实的理论思维”这三个方面,请大家批评指正。

0 阅读:1

文字有思想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