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问学生:为何说“买东西”不是“买南北”?10岁小孩一语道破

安国说历史 2023-04-08 02:22:02
引言

程朱理学作为宋代儒学发展的最高成果之一,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围绕理学而产生的诸种争执,却也恰恰印证了其作为“千古之学”的重要性。

作为理学开创者的大儒朱熹,除了文学家、思想家的身份之外,也是一位轶事颇多,擅于思问的优秀教育者。

一、 年少就学,建瓯得理

朱熹出身于福建尤溪县的一户儒学世家,其祖父朱森嗜学如命,家中世代为官,家风重学,史云“婺源著姓,以儒传家”。

父亲朱松亦是严于管教子女,对朱熹的文化教育尤其上心。朱熹五岁开蒙,六岁时便能读《孝经》。

在其他孩童玩闹时,朱熹在沙地上用手指画出日月八卦的图案,父亲从他身边走过,朱熹便问父亲,天上发光的东西是什么?

父答,天上发光的是太阳。朱熹又问,那么太阳是依附什么挂在我们头上的?

父亲继续回答,太阳大概是依附在天上的。

朱熹还要发问:那天的外面又是什么?

三问之间,令饱读诗书的朱父惊讶不已。

在笃信天地玄黄,科技闭塞的古代,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足以看出朱熹少时便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强烈求知欲望。

意识到幼子与众不同的朱父很快将他送入学堂,与比他年长两三岁甚至一整轮的孩子一起读书学习。

而朱熹也不负所望,十岁那年,已通晓《孟子》《大学》《中庸》等名著,每次读起书来都如痴如醉,入忘我之境。

绍兴十三年,朱松病逝,临终前将朱熹托付给自己的好友——居于建瓯的文士刘子羽,又写信请来三位大儒教养朱熹。

沉浸在丧父之痛中的朱熹益发努力,日夜苦读,加之名师指点,学业突飞猛进。

也是在这一时期,朱熹感悟圣人之学,希望能够成为孔孟那样的觉悟者。

这样的思想贯穿他的一生。在晚年教导学生时,朱熹也常说:普通人也要以成为圣人为自己的任务。

二、中和旧论,理学大成

在后来的为官之途中,朱熹不忘初心,在圣人著作上题字告诫自己“若不如此,便不成人。”

年少聪敏的朱熹18岁考取贡生,19岁成为进士,次年入仕为官。

在任期间,朱熹勤政爱民,在为官过程中依然勤学不辍,钻研儒道,通过博览百家后再进行自我思研的方式不断翻新自己的学问。

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的思想之活水,来自于五湖四海,八方文士。

为官期间,他曾专门外出,拜李侗等当时的大儒为师;经历鹅湖论辩、心理之争,又在亲友陪同下取道潭州,访问湖湘学派代表张栻。

四下楚中游学时,依次与蕲州州学教授李宗思、心学学派代表人陆九渊等名士会面论辩。

在此期间,其好友李伯谏受朝廷征召,将去地方成为讲学学官,朱熹听闻此事,为其专门写作了《送李伯谏序》。

篇中高度赞扬李人品学识的同时,也积极告诫他不忘本心,为天下百姓谋福。篇中名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至今仍是鼓励书生学子们的铮声金句。

至晚年离开官场,退居书院,回到老家教书育人时,经历宦场沉浮的朱熹对自身学问有了进一步感悟。

朱熹在治学当中擅长中和多家学说,提炼精华化为己用。但对二程的理学旧说却理解刻板,难以开放思路。

意识到此点的朱熹开始用“敬”和“双修”思想重读理学先辈——程颢、程颐二人的著作,从全新的角度对理学进行解释。

“中和旧论”学说的形成,也标志着朱熹哲学思想的正式成熟。

三、幼子之问与“格物穷理”

朱熹所创理学,之所以被称为中国古代最为精致、理论体系最为完备的道德神学,其两大核心便是“格物”与“穷理”。

所谓“格物”,从外到内,由表及里,通过观察,触摸等方式体会外在事物的本质。

初窥门径之后,再积极发问,概括出一切存在的客观规律。

朱熹认为,万事万物都存在其不可更改的“天理”,而人要想抵达至臻的圣人境界,必须感悟这些事物中蕴含着的至理,回归天人统一的本性。

否则,人就会因为欲望而背离天道,失去常理,从而造成混乱。

这样的理学思想,从朱熹晚年教书时发生的一些轶闻趣事便可看出。

回到故乡开设书院的朱熹,依旧保持着善思善问的学风,并且善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用追问的方式引导自己所教导的晚辈,使他们建立起格物致知的思考方式。

例如,一次在课堂上,朱熹见窗外走过一名提着竹篮前往集市的妇女,便问听课的学子们:

“我们常说买东西,为何要叫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呢?”

一时之间,原本还在热烈讨论中的课堂霎时陷入寂静,这些从小研读圣人之道的弟子们似乎都没有思考过如此简单的日常问题。

而这也正是朱熹提问的目的所在。

当时所谓“买东西”已有学者解释为唐朝时期的“东坊西市”,即所谓方位论。木兰诗中曾云,“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正是方位论的一种体现。

而人群抓耳挠腮之际,一十岁幼童举手回答,说,若以五行之说来看,东西分别代表木金,而南北则是水火。

我们平时买东西,提的都是竹篮,竹篮可以装得下木头和金属,但装不住水火,所以可以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

朱熹听完之后,对这一新颖的角度大加赞赏,并以此告诫在座的学子,治学要从细处入手,有开创性,切不可死记硬背。

结语

有着丰富游学经验、擅长从实践和已有学说中总结新知识的朱熹十分重视对日常生活的细节考量。

在程朱理学的学派研究中,以小得大,见微知著也是格物的重要方法。

英国科学家曾李约瑟认为,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推动科学进步的关键。作为唯心哲学的朱子理学在历史上评说不一,利弊相成,正如其本身固有的思辨性。

但朱熹严谨创新的治学精神,却无疑值得后世当代的学子们学以致用,开创新思。

0 阅读:27

安国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