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前市委书记讲述的一个故事……

小桂明 2024-04-22 02:17:23

前些日子,我开车出门时,看到后座上掉了一个钱包。钱包比较老旧,但感觉非常眼熟,打开一看,里面有一些零碎现金、身份证件和一张就餐证。

身份证件是女儿的,应该是女儿坐车时,不小心将钱包落在车里;这张粉色的就餐证则是我的,照片青涩,黑发浓密。这张就餐证是早年我在老市政府大楼办公时,由萍乡市政府机关食堂颁发。时隔久远,证件边角磨损厉害,纸质泛白四周起毛。

除了这张就餐证历史悠久,这个钱包更是老古董——大概是20多年前,我花10元钱在地摊购买。2017年,女儿考上大学时,我将钱包里的各类卡片取出,却没有发现夹层里还有一张就餐证,就将这个钱包送给了女儿使用。女儿从大学毕业到参加工作,这个钱包一用便是7个年头,而且连夹层里的就餐证一直没有丢弃。

年纪大了的人,总是喜欢怀旧。

曾经在老市政府大楼工作过的人都知道,老市政府与机关食堂中间仅仅隔着一条迎宾路。

看到这张就餐证,我想起了曾经车水马龙的迎宾路,想起了与老市政府一墙之隔的李子园,想起了老市政府坐向右侧当时较为气派的会议中心,想起了老市政府大门侧对面的机关食堂,以及迎宾路上行色匆匆的人们……

那时候,省媒驻萍单位多数都在老市政府19楼。在大楼办公的干部职工,家住得比较远的,中午基本是在机关食堂用餐,我也不例外。从老市政府到机关食堂用餐,只要跨过迎宾路,再上到临街二楼,便是机关食堂大厅。

最早的时候,从老市政府大楼穿过迎宾路到机关食堂,路面并没有施划斑马线,很多干部职工中午到机关食堂用餐时,通常都是择近跨过马路,并径直上楼用餐。后来,萍乡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街头交通设施越来越规范,各个路口的斑马线也越来越完善。

那时,市委市政府对省级新闻单位很重视,偶尔会请驻萍记者吃个便饭,有时甚至市委主要领导也会出席,席间相互熟悉一下。一些重要节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宣传的常委,会前来慰问和看望驻萍媒体记者。

萍乡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费了很长的时间和很大的工夫,最终苦尽甘来,总算摘得金字牌匾,这是后话。

在创建尚未成功之前,有一年,时任市委书记与驻萍记者座谈,他说,他考大学的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考上北广,就是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但是,事与愿违,他没有考上北广,没有做成播音员,也没有做成记者,这是一个遗憾。

市委书记的开场白,很率真很接地气,让我们感到很亲切。当天的交流座谈中,大家自然就少了一份拘束。

当天的座谈会,主要是介绍萍乡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的变化和做法,并通过媒体将萍乡的创建故事和城市变化报道出去。

“我知道媒体喜欢什么,我知道你们要什么样的故事,我讲一个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吧。”市委书记说:“前不久一个中午,我下班去食堂吃饭,走出大门正要过马路时,戴着红袖的志愿者拦住我说,‘请您走斑马线’。我当场怔了一下,立即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当场顺着志愿者的引导手势,从附近的斑马线通过……”

现在,我们天天讲“传播好声音,讲好**(地域或行业)故事”;20年前,采取讲故事的形式写新闻报道,这种提法和思路在当时好像并非主流。

这是一位会讲故事的市委书记,也是一位懂得新闻、了解媒体的市委书记。作为一名长期在一线摸爬滚打的新闻记者,20多年的职业生涯里,我亲历了很多惊心动魄的新闻现场,当时很多记忆深刻的人和事,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淡忘。这位市委书记在萍乡任职时间不长,我与他未曾有过任何的私人接触,而他讲述的这个故事,尽管时隔近20年,我却一直不曾忘记。他的音容笑貌,至今仍留在我的心里。

市委书记讲述的、自己亲历的故事很鲜活,具有时代的画面感。但是,我之所以难以忘记,更重要的是,被志愿者拦下的时任市委书记,他没有将此事当成一种尴尬和冒犯,而是“知错就改”重新从斑马线通过,并对这些志愿者的行为给予了肯定。

这位市委书记当时对志愿者有一番点评,我不记得他的原话了,大概意思是:“我不知道这些志愿者认不认识我,如果不认识我,我要为他们的认真负责点赞;如果他们认识我,我更要为他们尊重规则、尊重平等致以崇高的敬意。”

0 阅读:0

小桂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