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政府炸开了黄河大堤,日本人没死多少,反倒几十万人受灾

历史可以很好看 2018-02-20 13:11:54

为防止日军侵华,炸开花园口,使得黄河决堤,开始并未死多少人

1938年6月9日,花园口黄河决堤,但洪水流速非常缓慢,黄泛区人民流离失所有之,但几乎没有一人丧命,为什么?因为几天以后洪水才淹没了小腿。当时还不是汛期,放水的时候决口的附近乡镇已经得到警讯,早已撤离,当然可能还有没有撤离的民众,但这和该地居民总数比较已经是极少数了。黄河流域,尤其是中下游一直有“春雨贵如油”的民谣,当时花园口决堤是在6月份,能够有多少蓄水量?黄河中下游一般在麦收以后进入雨季蓄水,到7月底、8月初进入主汛期,不时泛滥,花园口决堤是在6月上旬,还算是麦收时节的枯水期。

日军战史将“花园口决堤 ”称作“京水镇决口”,一直以为是6月12日发生的。(《华北治安战》上册,p.74)其实决堤是在1938年6月9日,但3天以后,也就是12日,中牟县的日军14师团才发现黄河决口了,可见黄水的流量是何等的小,流速是何等的低。(《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二卷第一册,p.81)

日军停止西进与花园口决堤基本无关

花园口决堤阻止了日军西进,这是许多人的共同观点。但从当时日军的作战计划和实际行动来看,事实并非如此。这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

日军攻入河南只是沿陇海路追击从徐州会战中撤出来的中国军队,其目的不在于扩大占领区。尽管日军在徐州会战中并没有达到“围歼在徐州集结的国军主力,及早结束侵华战争”的目的,但日军占领徐州后,大本营认为徐州会战基本结束,因而于5月21日下达命令:“一、越过兰封、归清、永城、蒙城、正阳关、六安一线进行作战,须经批准。二、华北方面军随着华中派遣军的南下,命令第二军占领徐州以南的津浦沿线。”遵照大本营的指示,华中派遣军各部大体在5月29日以前完成了集结任务。

但是,华北方面军却不顾大本营的决定,于6月2日将第十四师团配属给第二军,并下达了向兰封以西地区追击的命令:“一、敌主力有开始向平汉线以西后退的模样。二、方面军决定首先向中牟、尉氏一线追击敌人。另外,令一部迅速挺进切断平汉线。”尽管如此,当第二军第14、第16师团推进到中牟、尉氏一线时,华北方面军在6月6日就已经下达了停止追击集结兵力的命令:“一、由于各兵团的果敢神速地急追,敌已溃乱,其大部逃入平汉线以西,开封亦已陷落。二、方面军决定将在陇海沿线作战的兵团,逐次集结在开封、杞县、亳县、宿县一带,准备下期作战。”而日军下令停止追击时,中国军队花园口决堤还未开挖。花园口决堤是在7日开挖的,9日才出水,而日军停止西进的命令在花园口决堤前3日就已经下达了。因此“日军进攻被花园口决堤阻止”的说法完全不靠谱。

花园口决堤为何会使几十万人受灾?

黄泛区内的饥馑从1938年夏天,就正式降临在黄泛区灾民的头上,尽管灾民们早已预见到漫无尽头的饥荒,他们极尽可能地节省存粮,三顿变两顿,两顿变一顿,馍改成粥,粥改成稀汤,但千俭万省的粮食终究还是会吃完,他们开始吃谷糠麸皮等平常来喂牲口的东西,然后他们又将目光转向动物界,猫、狗、蛇、鼠、青蛙,小动物被吃光后,传统常识认为可以吃的野菜,也早已作为辅料和粮食一道吃光。灾民们开始打破常规,吃那些以往无人吃过的植物,尽管可能冒着生命危险也在所不惜,他们要以那些畜生都不吃,以往只能当做肥料的东西,来填入他们饥饿之极的肠胃,梦想以此来维持生命,度过灾荒。在1938年6月花园口决堤前夕,国民政府在大堤沿线乡镇做了动员令,并由河南省政府统一转移到大后方安置,但是为何后来的9年之内还有38万人于黄泛区罹难呢?这是因为:

1、当时麦收时节,黄河沿岸很多农民不愿意离开,忽视了决堤的可怕;

2、中国人安土重迁,一旦觉得大水稳定,纷纷回乡,却因乏食再度逃难;

3、翌年即有大水灾,接着1942年蝗灾、1943年旱灾,这才是致命的灾祸;

4、黄泛区为国共日伪的拉锯战场,日寇到1941年才开始关注沦陷区水利保护;

5、同样原因,国民政府虽然不断赈灾,但战争状态没有修复河堤的可能

6中国当时将花园口决堤栽赃于日本,在宣传方面颇有些对灾情耸人听闻。

11 阅读:20

历史可以很好看

简介:繁华如三千东流水,我只取一瓢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