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在延安,美国记者斯诺有幸访问了毛泽东主席。在谈话中,斯诺提及了自己在师范学校时期阅读《新青年》的经历。他说:“《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名刊,陈独秀主编。我那时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非常佩服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取代了我先前的偶像梁启超和康有为,成了我的新榜样。”
胡适,1891年出生,比毛主席大两岁。1917年9月10日,刚归国的胡适便成了北大教授,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影响力颇大。1918年秋,毛泽东在杨昌济老师的引荐下,成为北大图书馆管理员,并开始准备赴法留学。
在北大任职期间,毛泽东不仅旁听过胡适的课,还曾称自己为胡适的学生。他通过杨昌济老师的关系,还拜访过胡适,与他探讨了诸多社会问题。显然,年轻的毛泽东对胡适这位老师十分尊敬。
胡适
赴法勤工俭学在即,毛泽东却突然决定留在国内。这背后,是他希望更深入地了解国情,研究国内问题。早在湖南读书时,毛泽东便经常开展实地调查研究,这些经历让他坚信,研究国内问题对国家和民族更有利。他曾对胡适说:“我觉得关于自己的国家,我所知道的还太少,假使我把时间花费在本国,则对本国更为有利。”胡适也支持了他的这一决定。
1919年7月,毛泽东离开北京,返回湖南开展民主革命活动。胡适公开发表文章,对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发表的《民众大联合》一文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赏,这让毛泽东倍感鼓舞。
毛泽东
1920年1月15日,毛泽东拜访胡适,并请他协助筹办“湖南自修大学”。胡适不仅欣然答应,还亲自帮忙改了学校的名字,对章程提出修改建议和具体办法。毛泽东的这一创办计划,因胡适的加持,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北大校长蔡元培更是亲自撰文推荐这一组织,称其为“各省的模范”。
1945年4月,胡适作为国民党代表参加旧金山联合国大会。毛主席指示中共代表董必武与胡适长谈,希望他能支持共产党的主张。然而,胡适依旧寄望于国民党能够实现民主。同年7月,傅斯年、黄炎培等人到延安商谈和平问题,毛主席请他们转告胡适问候。同年8月,胡适发电报给毛主席,建议共产党放弃武力,进行单纯的政党活动,参加选举。毛主席对此表示失望,但仍表达了对胡适的善意。
解放后,胡适在美国和台湾之间往来,他从未因政见不同而贬低与毛主席的早期交往。他甚至赞扬毛泽东是白话文写得最好的一位学生。1957年5月11日,毛主席为悼念杨开慧和柳直荀写下了《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虽然得到广泛赞誉,但胡适却对此评价不高:“这首词真肉麻,整首词竟然没有一句是通顺的……”后来,胡适还找来语言学家,经过一番研究后,指责这首词存在不押韵的问题。
实际上,一首词创作出来后,自然会引发读者各种评价。但对毛主席而言,这首词毫无保留地表达了他对昔日爱人和亲密战友的悼念之情。因此,胡适的恶评则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1962年2月24日,胡适在台湾因心脏病去世,结束了他多姿多彩的一生。尽管毛泽东与胡适在政治上有所分歧,但毛主席始终珍视他们早期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