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为何物?泰戈尔赠诗林徽因,仅3句25字,道破她与徐志摩的结局

历史滴温度 2024-11-05 18:33:14

1924年4月12日,一艘轮船停靠在上海汇山码头。

亚洲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印度诗人泰戈尔走下船,受到中国学术界热烈欢迎。

徐志摩与林徽因,文学诗人与民国才女,共同承担接待泰戈尔和担任翻译的重任。

泰戈尔与两人短暂接触后,察觉到两人间微妙的情感,在临别之际,赠予了林徽因一首诗。

这首诗仅有三句,却似乎冥冥中有暗示,精准预料了徐志摩与林徽因的最终命运。

诗的内容是什么,又是如何映射两人?徐志摩为何对林徽因念念不忘?

多情才子与民国才女,最终结局走向何方,那段至今仍被人诉说的情感故事,真相是什么?

如果您也想知道的,欢迎先点个关注呀。

徐志摩在认识林徽因之前,已经与首任妻子张幼仪成婚,但这是家里的包办婚姻。

张幼仪婚后对公婆孝顺备至,对丈夫也尽心尽力,但徐志摩并不喜欢妻子,即使他们育有一子,也未能点燃爱情的火焰。

徐志摩是一位诗人,拥有诗人的浪漫与多情,对爱情的向往与憧憬始终如一。

直到那一天,当她遇见林徽因时,这些情感如泉涌般喷发,化作了最深沉的爱恋。

1920年,徐志摩英国剑桥大学求学,拜访了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当时旅居欧洲的北洋政府司法总长。

也正是这次拜访,他意外遇见年仅十六岁的林徽因,她随父亲一同前往英国。

林徽因的身形娇小,明眸皓齿,一言一行间,流露出不凡的教养与气质,在众人面前彬彬有礼家教极好。

徐志摩瞬间被她吸引,正准备与她交谈时,却意外地被她称呼为叔叔。

尽管徐志摩只有二十三岁,仅仅比林徽因年长七岁。

对林徽因而言,徐志摩是父亲的挚友,她称呼其为叔叔,其实并无不可。

但徐志摩对一称谓有所不悦,屡次恳请以朋友之名相待,直到林徽因同意,顿觉颇为开心。

在这段日子里,徐志摩经常邀请林徽因,两人走遍英国的大街小巷,沉浸在文学与艺术的深邃探讨中。

而在没法相见的日子里,徐志摩则频繁通过书信,深情呵护着这份情谊。

对徐志摩而言,这是毕生难忘的自由日子。

直到一个人来到后,打破了他的美好幻想。

他的原配妻子张幼仪,在1921年远赴英国,与徐志摩共同生活,在公寓里承担起了繁琐家务。

张幼仪每天默默付出,但在徐志摩的心中,却逐渐转化为沉重的压力,引发他复杂的情感波动。

由于妻子的陪伴,他无法像独居时那样,整日外出与林徽因相会。

为了及时获取林徽因的信件,徐志摩每日对张幼仪编织谎言,声称前往理发店打理发型。

但他的真正意图,其实是去对面的杂货铺,以领取林徽因的来信。

林长民见多识广,敏锐意识到出事了。

眼看徐志摩对女儿不同寻常的情愫,他随即告诫女儿需警惕,只因徐志摩是有妇之夫,切莫沉溺于他的浪漫攻势。

正值花季的林徽因,在徐志摩热烈追求下,心中确有一瞬悸动,但她始终保持清醒坚定,未曾迷失于情感漩涡中。

为了与林徽因共度余生,并抵制父亲安排的婚姻,徐志摩作了一个狠心的决定。

他决定与张幼仪离婚,不顾她当时已身怀六甲。

徐志摩恢复单身后,坚信能与林徽因共结连理,即使那个时候林徽因刚已回国。

不久之后,他完成了在英国的学业,在即将告别剑桥的刹那,忆起这些年的点滴,创作了脍炙人口的《再别康桥》。

字里行间流露的,其实是对林徽因共度时光的情感。

当徐志摩辗转千里,回到北京之后,却得到一个对他而言,是晴天霹雳的消息。

林徽因与梁思成相恋,喜欢的人已经有了喜欢的人。

徐志摩心中煎熬,多次恳求与林徽因会面,但对方正与梁思成热恋,又怎会在乎他了呢。

徐志摩无奈且困惑,为何自己深情厚意,却未能赢得林徽因的心呢?

尽管林徽因已心有所属,他仍旧心怀希望,只要她尚未步入婚姻的殿堂,自己仍有机会。

可林徽因的举动,其实早已给了答案,只是当时的他并不懂。

1922年,徐志摩依旧求而不得,不料却在北京的一场舞会上,遇见另一个新人。

这个人便是陆小曼,容貌出众,风情万种,很快吸引了爱而不得的徐志摩,迅速填补他内心的空白。

可命运弄人的是,陆小曼已为人妻,与陆军上校王庚结为连理。

但王庚仕途得意,却公务繁忙而疏于陪伴妻子,心中常感歉疚,发现徐志摩与妻子聊得来,便托付其照料妻子。

两人都是梁启超的门生,早已有深厚的友谊,所以王庚很信任徐志摩这个朋友。

可王庚没有料到,随着徐志摩与陆小曼相处日深,两人之间情愫渐生,彼此吸引最终深陷爱河。

徐志摩爱上了朋友的妻子,当时引起了又一场大轰动。

陆小曼不顾已怀孕,坚决要求打胎并离婚,只为与徐志摩相守,但胎儿月份已深,她在手术中受到重创,导致终身无法再孕。

王庚接受过新式教育,对爱情与婚姻有独到见解,眼看陆小曼已情感转移,便以绅士之姿,主动放了手,与陆小曼和平离婚。

徐志摩和陆小曼在一起后,本该过着恩爱日子,可他却终究放不下林徽因。

命运的齿轮转动,他终于等到再次见到林徽因的机会。

1924年,泰戈尔应梁启超与蔡元培之邀,踏上了中国的土地,瞬间震惊了中国的文学界。

当泰戈尔的船抵达上海时,有六百多人迎接,都是中国文学界的各类精英。

徐志摩与林徽因,担任着泰戈尔的翻译,凭借这卓越的才华,将两国文化友好传递,赢得了泰戈尔的赞赏。

但徐志摩总放不下,忘不了民国第一才女的林徽因。

林徽因一现身,徐志摩便满脸喜悦,但梁思成现身时,徐志摩则显得推三阻四,即便勉强前来也毫无生气。

这段日子里,徐志摩念念不忘,既想见到林徽因,又怕她的身边有梁思成。

当访华结束,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回去,而林徽因来火车站送行。

在那一刹那,徐志摩灵感迸发,即刻挥笔写下一封深情的信,不过没有能及时将信递,火车已轰鸣着启程。

徐志摩心急如焚,甚至萌生跳火车的冲动,只为将信件交予她。

泰戈尔目睹这一切,深感徐志摩的深情与痛苦,恐他做出更冲动行为,便吩咐助手将信取走并妥善保管。

其实这封满载深情的信,未能抵达林徽因之手。

因为在此之前,泰戈尔早已感受到,两人之间的微妙情感,所以在告别中国之际,给林徽因留下一首诗。

世人多年后才惊觉,那简短的三行诗,犹如一把神秘钥匙,精确预言徐志摩命运的终章。

这首诗只有三行:

第一行:蔚蓝的天空俯瞰。

第二行:苍翠的森林。

第三行:他们中间吹过一阵喟叹的清风。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三句,却道破了徐志摩的结局。

徐志摩如同蔚蓝的天空,因追求爱情而高远;林徽因则是那深邃的森林,始终脚踏实地。

两者在诗中形成鲜明对比,犹如天空与森林间难以逾越的鸿沟,预示着情感的永恒距离。

而那缕清风,无论是泰戈尔还是梁思成,或许只是这段故事的神秘过客。

此去一别之后,徐志摩与林徽因再次别离,直到第四年才再度相遇。

在此不久后,林徽因便与梁思成一起,两人齐赴美国深造。

在校学习数年后,她与梁思成在1928年成婚,此后共同游历欧洲,此后返回国内任教。

当时林徽因的赴美之行,让徐志摩始终难以释怀,可他依旧和陆小曼一起,在吵闹中演绎着他们的爱情。

1926年,在北海公园的见证下,徐志摩与陆小曼结为夫妻。

由于两人皆是再婚,且陆小曼在婚姻中,便与徐志摩产生了感情,因此婚礼并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祝福。

证婚人梁启超语重心长,分别对两人给予告诫和嘱托,希望两人能好好过日子。

面对长辈的威严,两人都爽快答应,可在成婚后不久,却把所有忠告抛诸脑后。

每日以诗会友,如此度过一段时间,生活开始变得满地鸡毛。

陆小曼乃是名媛,衣食住行都追求极致,终日挥霍无度,让徐志摩经济压力骤增,哪怕他靠写诗文赚得不少稿费。

而且因为打胎后的身体问题,陆小曼饱受病痛折磨,还不幸染上了鸦片瘾,更是让她的开支激增,生活逐渐失控。

徐志摩不得不背负债务,支撑陆小曼的奢侈生活,两人因此频繁争吵,愈发难以调和。

但每当争执升级,陆小曼总会提及,当初为了徐志摩才会打胎,以致才如今如斯田地。

徐志摩即便有千言万语,也只能默默咽下。

豪情壮志瞬间消散,只剩下那无尽的沉默。

直到1930年,徐志摩深陷婚姻破事时,再次重逢林徽因,又再次活跃起来。

当时林徽因回国后,曾在东北任教,后来因病留京休养,而徐志摩亦由上海调任回京。

眼看梁思成不在北京,徐志摩心思又起了,觉得是个好机会,便开始频繁探访林徽因。

如此过了一年,对徐志摩而言,欢乐总是转瞬即逝。

1931年11月,徐志摩与陆小曼,再次发生激烈争执。

他觉得非常难受,渴望返回北平,寻找片刻宁静,最好能见一面林徽因,以此缓解内心的疲惫。

可是世事难料,正是这次决定乘机的行动,让他永远告别了这个世界。

11月19日,徐志摩急赴南京机场,搭乘前往北平的航班,为的是参加林徽因举办的关于中国建筑艺术的演讲会。

当飞机飞至济南上空,不幸遭遇大雾,无法辨识正确航线。驾驶员被迫进行紧急降落,却意外撞山导致飞机起火。

机上所有人员全遇难,包括徐志摩这个文学新星,就此结束多情一生。

当噩耗传到陆小曼耳中时,她却因种种缘由,没有亲自为徐志摩安排后事。

林徽因出于对好友的感情和哀悼,派人寻找一片飞机残骸作纪念,但同样未参与后事处理。

替徐志摩处理后事的,却是他的发妻张幼仪。

相较于林徽因和陆小曼,张幼仪在徐志摩生命历程里,显得那般黯淡无光。

可正是张幼仪,在被徐志摩离弃后,只身赴德国勤勉自学,历经五年异国岁月,才重返故土。

她回到祖国后,全心全意地侍奉徐家上下,哪怕徐志摩再婚之事,公婆也帮她说话,须得张幼仪首肯。

如今也正是张幼仪,放下手头所有事务,全心全意地送前夫走完最后一程。

或许徐志摩的生命,正如他的诗歌所言: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或许他和林徽因间的感情,也正如泰戈尔的那首诗所暗示:

一个是蔚蓝天空,一个是苍翠森林,看似和谐,却相隔着太多太多。

相逢只是意外之喜,离别才是人生常态。

如你如我,走完这一程,便再无相见时。

听到这儿,您有何感想呢,欢迎关注留言评论呀。

0 阅读:18

历史滴温度

简介:从历史长河里,感受人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