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碳达峰试点(沈阳)实施方案》公开发布。《方案》提出,到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成效初显,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20年下降18.5%;到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进入绿色低碳轨道,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
风能、生物质能替代传统能源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7.8%
《方案》提出加速推动辽中区、新民市、法库县、康平县共210万千瓦的集中式风力发电项目建成投运。进一步推动生物质能多元化利用,高标准建设新民市、康平县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加快推进沈北新区、法库县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在辽中区等畜禽集中养殖地区探索沼气综合利用模式,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到2025年,新能源发电总装机规模比2022年提高280万千瓦,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7.8%;到2030年,新能源发电总装机规模比2022年提高550万千瓦,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5%。
停车场与充电设施一体化建设
绿色出行比例达75%
探索建设离网储能制氢试点,实施法库县、康平县风电场绿氢制备项目。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80万千瓦;到2030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60万千瓦。加快城镇充换电设施网络布局,推进停车场与充电设施一体化建设,加快大功率新能源充电设施建设。以绿色交通综合能源站项目为示范,在有氢燃料需求的区域有序布局加氢站。推动运输工具装备低碳化,新增和更新公交车全部采用新能源车辆,更新出租车全部采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引导鼓励纯电动汽车在巡游车领域应用。到2025年,城市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5%,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30%;到2030年,城市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7%,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40%。
打造千亿“储能之都”
氢能产业实现年产值500亿元
打造千亿“储能之都”,依托储能重点项目,推动各种技术路线的新型储能装备和新能源动力电池制造及配套关键核心部件制造企业集聚发展。建设“北方氢都”,推动大东区氢能示范产业园区、氢燃料电池汽车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和铁西区氢能全产业链联盟项目等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加大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和缸内直喷氢内燃机生产研发力度。突破氢能储存运输关键技术设备国产化瓶颈,培育壮大“制、储、输、用”一体化氢能产业链条。到2025年,储能产业实现年产值200亿元,氢能产业实现年产值5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3.2%;到2030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5%。
实施绿色低碳全民行动
引导公众“轨道+公交+慢行”出行
持续开展低碳医院、低碳园区、绿色工厂、低碳社区和低碳家庭典型创建行动,将绿色低碳试点建设的碳减量纳入碳普惠平台。积极开展低碳出行创建行动,引导公众优先选择“轨道+公交+慢行”的低碳出行模式。推广低碳消费,推行碳积分兑换机制,鼓励居民自发申报绿色低碳行为并兑换碳积分。倡导沈阳马拉松等各类大型活动期间,实施低碳绿色运营管理,鼓励参与者积极参加低碳活动。通过“文明餐桌进校园”等主题宣传活动,倡导“节约为荣、浪费可耻”的餐饮风尚。鼓励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引导个人消费者购买2级及以上能效标准的家电产品,减少一次性消费用品使用。在具备条件的住宅、公共建筑、产业园区,分类推广空气源热泵、“光伏+辅助热源”设备、燃气壁挂炉、生物质能设备等燃煤供热替代模式。到2025年,全市基本完成散煤替代。
本报记者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