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上台后,一穷二白的德国突然一夜暴富,钱是从哪里来的?

云史长安 2024-02-27 07:57:20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你敢相信吗?一穷二白的德国在希特勒上台后一夜暴富,泼天的富贵朝德国砸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惨败于协约国之手的德国,不仅军队规模遭到限制,领土被肢解,甚至需要支付一大笔战争赔款,一下将德国踢出强国之列,整个国家一蹶不振。

但在希特勒上台后,德国迅速东山再起,国家再度焕发生机!

德国的钱从哪里来?究竟是希特勒妙手回春?还是德国濒死前的回光返照?

跌入谷底的德国

2010年10月3日,在德国人民庆祝东西德统一20周年的同时,德国政府默默将一战中最后一笔战争赔款偿还,摆脱了背负92年的重担。

德国《图片报》称:“这对德国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落下了帷幕,至少从财政上来说是这样。”

而对于未曾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德国民众来说,他们永远也无法想象一战的失利将德国拖入一个多么低迷灰暗的现实,山河破碎国破家亡不过如此。

时间回到二十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推广,世界殖民体系愈发完善,世界市场进一步形成,但这也意味着殖民地被瓜分殆尽,利益分配不均激化了新兴强国与老牌强国之间的矛盾。

最终,在萨拉热窝的一声枪响过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拉开帷幕。

这是工业革命后人类经历的首次世界大战,技术革新令人类的杀戮手段更加高效也更加血腥。

毒气、铁丝网、机枪在战场上共同编织的死亡之网,令战争双方每向前推进一公里,都必须付出数以千计的士兵生命作为代价。

残酷的战争将无数懵懂无知的年轻人推上战场,他们中绝大部分倒在某次冲锋途中,侥幸活下来的则对现实产生怀疑,成为“迷惘的一代”。

历时四年零三个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一片狼藉中收场,战胜国大开宴席,都想从中分一杯羹,巴黎和会上你方唱罢我登场,可谓丑态百出。

作为主犯,德国无疑遭受了最为严厉的惩罚。

《凡尔赛和约》不仅将德国13.5%的领土,12.5%的人口以及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分给了餐桌上的战胜国,而且对德国进行军事限制,其中包括限制德国陆军规模、不允许其建立空军等等,这对于素有军事传统的德国人来说无疑是最大羞辱。

更令德国人难以接受的是,在割让领土、军事阉割后,德国居然还需要向战胜国支付高达2690亿金马克的战争赔款,约合当时的320亿美元,相当于10万吨黄金。

战胜国贪得无厌,德国人民心怀不甘,所谓的和平是失败者失去还击之力后暂时屈服的结果,《凡尔赛和约》不过是将世界从一场战争推向另一场战争,而这能从两个方面得到印证。

一方面,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同,一战后德国没有对战争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进行反思,因为从本质上来讲,他们认为一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霸战争,并没有正义与邪恶之分,德国唯一的错误只是没有赢下战争。

比如一战时著名德军将领鲁登道夫就认为,一战是“民族生存之维持”的“民族战争”,发动战争的德国政府非但无过反而有功。

德国从上到下都不承认挑起世界大战的罪行,坚持传统的军国主义思想,甚至逐渐演变成民族复仇主义。

另一方面,经济层面的崩溃进一步激化了德国社会矛盾。

一战结束后,德国的君主立宪制被暴力取缔,魏玛共和国草草上台,接手支离破碎的德国,而通货膨胀无疑是魏玛共和国最为头疼的问题。

据统计,1919年1月,1美元可兑换8.9马克,而到了1923年11月15日,1美元所能兑换的马克已达到4200 亿,德国民众上街买块面包都得扛着一麻袋的钞票。

不仅如此,政府一边偿还着《凡尔赛和约》的战争赔款,一边还依赖国外短期贷款维持国家开销,当时的德国经济就如同走钢丝一般,稍有不慎就将掉入万丈深渊。

屋漏偏逢连夜雨,1929年,资本主义史上破坏力最大、袭击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悄然袭来,德国摇摇欲坠的经济一夜之间轰然倒塌。

经济危机爆发后,德国工业总产值比危机前的最高点下降了40.6%,至1933年,全国失业人口已超过600万。

深重的经济危机令德国社会陷入长时间动荡,民众惶恐不安,对政府愈发不满,变革的力量在恐慌的温床中默默发展壮大,为希特勒的横空出世铺平了道路。

希特勒的战争经济

一战令德国元气大伤,经济凋敝下德国民众铤而走险,将希特勒推上领导人宝座,希特勒的战争型经济使得德国经济回暖,蜕变为战争机器。

从某种意义上讲,希特勒可以被称作“德国人的心理医生”,他准确洞察了凡尔赛体系下德国人的心理问题,并通过政治手段满足德国人民的需求,赢得他们的拥护。

1933年1月,希特勒登上德国总理的宝座,正式开启了纳粹德国的征服与毁灭之路。

在希特勒统治时期,德国经济出现了近十年的繁荣期,而这仰仗于希特勒的“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希特勒以强硬手段废除《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限制。

上台后,希特勒拒绝继续向英法等国支付战争赔款,搬走了压在德国人民头顶的一座大山。

1935,希特勒宣布德国恢复义务兵制,开始大规模扩军,时隔多年各大军工厂的烟囱又冒出滚滚黑烟,尚武精神在德国复苏。

1936年,德军冒天下之大不韪进驻“莱茵兰非军事区”,并在1938年吞并奥地利,种种举动都在挑战甚至践踏《凡尔赛和约》,至此,令德国人民深感屈辱近二十年的种种桎梏被彻底甩开。

正因如此,在当时的德国民众之间流传着这样一个观点:“人们越来越有信心和信念,在这个政府的领导下和德国一起发展向前。”

第二步,希特勒创造大量岗位消化失业人口,为德国经济转型埋下伏笔。

为了兑现竞选时的承诺,希特勒政府致力于消灭失业,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大量岗位。

在这些工程中,哪怕采用机器生产比人工效率更高,希特勒政府也宁愿用50把铲子去代替一辆挖掘机。

仅仅高速公路和齐格菲防线这两项大工程便直接间接地吸收了400万劳动力,同一时期基本只有罗斯福新政能勉强与之媲美。

同时,希特勒政府还通过扩军和实行劳动义务制解决失业问题。

1935年3月,德国推行普遍义务兵制后,军队规模迅速扩张,至1939年德军已达到98个师。

1935年6月26日,德国政府又颁布“国民劳动服役法”,规定18岁以上的年轻人至少需要承担6个月的义务劳动。

通过多管齐下的就业政策,希特勒政府有效地消灭了失业,据统计,希特勒上台后,德国的失业率从1933年的20%,一路降至1938年的0.95%。

尽管希特勒政权将该成果称作“消灭失业的经济奇迹,”,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实际上是一种半强制的军事管制,将整个德国向战争体制过渡。

第三步,通过对外扩张掠夺,德国实现“以战养战”,用一场场战争持续刺激经济增长。

在前两个步骤中,德国扩大了军队规模,完善了军工体系,将德军打造成一把无坚不摧的利剑,令战争席卷世界。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与之一同进行的还有德军的经济掠夺。

截至1940年底,仅在西欧,德军便从占领区掠夺了至少90亿英镑的各类资源,而这只是冰山一角,因为还有德国士兵私人掠夺的物品没有计入其中。

以富饶的法国为例,法国在投降后,占法国领土三分之二的北部工业区成为德国的占领区,区域内的军事设施、原料储备、工业企业皆被德国收入囊中。

笼统计算下来,光是在占领之初,德国获得的法国国家财产就达到5500亿法郎。

至于燃煤、铁矿、铜等战略资源,则通过火车陆续运回德国国内,成为战争机器的燃料。

通过不断对外扩张,德军掠夺各国资源,将资源运回国内,反哺本国工业,工业生产又能为前线德军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支持,支撑德军开疆拓土。

至此,希特勒在战前打造的循环体系终于高速运转起来,战争彻底激发了德国的经济潜力,但也悄声无息地将德国推入万丈深渊。

帝国的毁灭

尽管希特勒上台后花了大功夫整顿经济,而且德国经济也肉眼可见地从经济危机中复苏过来,但总的来讲,希特勒抓经济的目的并非为民造福,而是为了实现个人野心。

从希特勒建立战争经济体制就不难看出,他完全将法西斯理论作为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又将他狭隘暴虐的种族主义、复仇主义糅合进去,为世界也为德国人民带来痛苦。

希特勒的经济发展框架中,并没有什么知名的经济学家,也没有多谋善断的智囊团,他所任用的除了垄断组织的巨头外,就是法西斯头目。

这些人根本不能为经济发展提出新方案新思想,只会一味地生搬硬套,短期或许能吃到战争红利,但最终还是将德国经济搞得一团糟。

比方说在“大炮代替黄油”的口号下,希特勒政府非但没有扶持民众所需的轻工业和食品工业,反而对其无情摧残。

为了加速发展军事工业,成片的日用品企业被勒令关停或转向,希特勒政府口口声声为了德国人民,在利益面前却丝毫不管民众死活,完全背弃了当初选民们的期望。

战争如同黑洞般不断吞噬着国民财富,在战争的五年内,德国国家支出费用高达6570亿马克,但同期国家税收仅3150亿马克,尚不及支出的一半。

为了继续推动战争,希特勒政府滥发纸币,巧立名目制造各种苛捐杂税,将重担落在劳动者肩上,吮吸着劳动人民的鲜血。

但随着德军节节败退,德国的战争经济也全面崩溃,最终于德国宣布投降的那一刻,彻底土崩瓦解,希特勒也在地下室的一声枪响过后,结束了罪恶的一生。

因此,与其说是希特勒妙手回春,不如说是德国经济经过巨大刺激后的回光返照,只会转嫁危机的恶魔解救不了德国,能拯救德国的只有德国人民自己。

本文由“云史长安战未央”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0 阅读:0

云史长安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