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古诗说,烟花三月下扬州。历史上的扬州,历来是文人骚客汇聚之地,就像我们现在所谓的“网红打卡地”,令人趋之若鹜。
记得高中时,教授语文的老师讲过,去一座城市旅游,如果只是看看景色,就像走马观花、囫囵吞枣,终究是尝不出文化的味道的。一座城市,能够成为旅游城市,不会是有几个古建筑、设几个景点就能吸引人旅游的。去一座城市,一定要了解这个城的文化底蕴,了解它的历史人文故事。
这种跨越千年的交流,仿佛和历史在对话一般,将城市的印象刻印在灵魂深处。走在跨越唐宋、及至明清并保留至今的扬州东关街,步行穿过古城东门,望着斑驳的城墙,仿佛穿越了历史,回到古时候成为了一名守城的士兵。又仿佛是古时的商贾市民。出了城门,一股冷风吹过,不禁让人心底发凉,忽而想起一个历史事件:扬州十日。
在顺治二年(1645 年)5 月,明将史可法引领扬州军民抵御清军失利之后,清军针对扬州城内民众实施了屠杀行动,这便是“扬州十日”这一历史事件。当时的幸存者王秀楚所著的《扬州十日记》以及明末史学家计六奇的《明季南略》都有记载,由于屠杀持续了十日,故而得名“扬州十日”。
清军攻占扬州之后,多铎以不接受招降为借口,下令进行屠城。那时,曾经数代繁华的扬州城“尸体堆积如山,手足相互枕靠,鲜血流入水中呈现碧赭之色,化为五彩,池塘都被尸体填平”、“前后左右,处处都在焚烧”、“城中堆积的尸体如同乱麻一般”。扬州的居民除了少数在破城前逃出以及个别在清军入城后隐藏得很深而幸免于难的人之外,几乎全部都惨遭屠戮。
王秀楚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了《扬州十日记》,对清军从四月二十五日至五月初一日在扬州的暴行进行了相对详细的记录。比如在二十七日,“杀声四处传来,刀环响动之处,悲怆呼喊和杂乱之声四起,齐声乞求活命的人有的几十人,有的上百人;遇到一个士兵前来,南方人不论多少,都低头伏地,伸着脖子等待被砍,没有一个敢逃跑的。至于众多的妇女儿童,上百人一起啼哭,哀号之声震动大地,就更不用说了。接近中午时,杀掠越发严重,堆积的尸体越来越多,耳朵所听到的难以承受,眼睛所看到的不忍直视”。一直到五月初二日才安排官员管理事务,“查看焚烧尸体的簿册记载其数量,前后大约总计八十多万”。
除了《扬州十日记》之外,还有《扬州城守纪略》《明季南略》等众多史书都记载了这一屠杀事件。
扬州,古称广陵、江都、维扬,是江苏省辖地级市,也是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之一。它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扬州历史悠久,是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吴王夫差时期已有2500多年的建城史。 扬州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自汉代至清代几乎经历了通史式的繁荣,并伴随着文化的兴盛。扬州有着“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又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瘦西湖、盂城驿、大明寺等都是扬州的著名景点,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走出古城,漫步在繁华的高楼大厦之间,又仿佛从历史中穿越而归,屠城之寒今人犹感,不禁令人唏嘘。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是历史的兴替、王朝的变更不一定是历史的进步,但一定会伴随着战争与杀戮!兴,百姓苦,亡,百姓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