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主题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

陆凯看历史 2023-07-07 07:50:01

文/匹夫

编辑/匹夫

前言

影视主题音乐与影片的内容和画面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它是影视在音乐上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为影视的艺术构思和审美原则提供了依据。

音乐的表达方式给影视艺术的渲染带来了无限的可能,同时,由于其多义性和非语义性的特征,使得在影视艺术中的画面、特写镜头拥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电影题材的配乐使电影在风格上、思想上呈现出更加宽广、更加丰富的艺术境界。就像《城南旧事》,如果没有《送别》这首歌,它的情绪就无法提升,它的艺术魅力也无法体现出来。

影视主题音乐概念及《送别》概述

影视主题音乐作为电影宏大的文化背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影片声音体系中最突出的一个组成元素,但又具有某种独立的属性。

音乐是随着情节的发展,在比较有需要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的,它可以发挥表情达意、渲染气氛、突出主题、升华意境的功能。

音乐利用音符的组合,形成了具体的艺术形象,从而可以表达出人类的思想感情,以及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和真实写照。

影片《城南旧事》的主题曲就是约翰奥德威作曲,李叔同作曲,并在此基础上加上了歌词。

音乐加强了电影的艺术感染力和表达能力,正是这样的结合让电影令人印象深刻,让观众跟着剧情的发展而心情起伏,配乐的存在代表了影视主题音乐的使用原则。

它不允许离开电影,也必须紧贴电影的风格和主题色彩,在具体情景的情绪上,它必须与音乐情绪保持一致。

电影《城南旧事》由吴贻弓执导,他通过一扇独一无二的儿童之窗--一扇心灵之窗,引领着人们踏上了一辆回到儿时的火车,回到了那个古典而又古老的时代。

将一生中,儿时积累的美好、无奈和感伤,通过影片中的几个情节的浓缩呈现,正如“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不思量,自难忘”。

电影中的一首《送别》,表达了儿时的哀伤,那是一条清澈的儿时的溪水,慢慢地流入了人们的心中,那含蓄、忧伤、隽永的美感,成为了电影中的主旋律。

很明显,林英子就是在这样的“离别”与“送别”中长大的,让人从她的歌声中,体会到了那种独特的情绪。

不管她与秀真、与妞儿的分别,甚至与宋妈、与她的乳母、与她的父亲的分别,都无法阻止林英子的进步,她就是在这样的分别中,看着林英子的进步的。

那些看似普通的生离死别,构成了一个不普通的孩子,也是这个世界上最真实的想法。电影和电视剧中的主题曲,在电影中所表现出来的功用角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完成这部电影的叙述。音乐作曲本身是有结构的,通过重复、对位以及变奏等各种不同的方式,可以使电影在意义上的对立统一。

从而构成了一个叙述的整体。而乐曲的存在,则是要将情景中的人的感情联系起来,从而引起听众的感情共鸣。

其次,让电影中的情绪得到了全面的表达。电影中的情绪,指的是导演及演员竭尽全力为我们构建的一种虚构的情绪。

仅仅凭借语言和画面动作,很难实现对这一虚构世界的真实性。而在电影中,音乐的存在,已经无形地将观众所感觉不到的一切虚构人物的情绪变化过程都给刻画了出来。

为影片的叙述提供线索。一些音乐片段的特殊性,可以让观众更好地判断出接下来电影发展的背景、人物以及叙事事件的具体方向。

从而让观众有一个特殊的角度,可以通过一个完整的画面,提供一个情感的发展画面,提供叙事的可能性,并可以预见各种情景的出现。

最终,使得电影的叙述衔接流畅。在电影的发展和拍摄中,有可能会存在声音和画面的间断和间歇,而音乐的存在可以及时地弥补这个空白。

让这一种制作过程中比较粗糙的存在变成了一种连贯、自然、充实的状态。在乐曲的搭配中,即便有空白的地方,也可以很好地被弥补。

《城南旧事》中影视主题音乐《送别》在影片中的作用阐释

《送别》的乐评《城南旧事》是根据台湾女性林海音的自传作品《城南旧事》,于一九八二年由上海胶片公司拍摄而成。

这部电影突破了以往只有一条主线的传统,将主人公小英子的儿时记忆用三个小故事串联起来,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

因为它是在一种特定的孩子们的怀旧情结下,用孩子们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很多她无法了解的悲剧,在这些悲剧之间,似乎还存在着某种隐约的关系。

因此它就需要一首可以贯穿整部影片的主旋律,这种主旋律就是“伤感离别”,以此来唤起人们对1920年代北京古巷文化的回忆,同时也凸显影片的核心思想。

电影一开场,就是主旋律的开场。以民族乐器抱笙为主奏,加上加弱音器的小型弦乐队,还有竖琴、小钟琴和钢片琴的有机结合,与电影场景中的城门楼、驼队以及胡同那股荒凉和古老的景象交织在一起。

这首曲子带着浓浓的忧伤,带着一种穿越时间和空间的感觉,让人一下子就沉浸在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电影里。

在《送别》的主旋律中,根据情节的要求,在和声、复调、速度、长度、编曲等方面进行了调整,从而使主旋律深入到了人们的心中。

由于主题曲《送别》在整个电影中的构架与构思上的独到之处,这部电影赢得了“最好的音乐”奖项。

渲染气氛,烘托环境。电影的开场部分,就是《送别》的主旋律,用一种荒芜而又古老的方式,将电影的气氛烘托得更加凝重。

黑色的城墙,长长的骆驼队伍,还有那条历经数千年依旧屹立不倒的巷子,再加上《送别》的歌词,营造出一种很好的气氛,让人心潮澎湃。

连贯过渡,承上启下。《送别》的主题曲再次响起,是英子从医院出来,坐在母亲身边的一辆马车上,英子想到了秀贞,想到了妞儿,想到了她和妞儿的谈话,想到了她跟秀贞那个疯狂的女人的谈话。

场景的记忆过渡与音乐同步展开,在这一刻,电影中没有任何的语言讲述,有的只是静止镜头的转换,再加上音乐的缓慢叙事。

这不但是对第一个故事的一个结尾,也为第二个故事的出现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让电影的剧情变得更加流畅;从结尾开始,顺理成章,承上启下,也随着英子搬家,进入到了第二个故事之中。

铺垫伏笔,自然成熟。主题音乐《送别》第三次出现,是全剧中最为完整的一次,也是出现在学堂正规场合之上。

在同学们的结业仪式上,父母和同学共同吟诵着这首歌曲,曲中英子见到了坏人和他哥哥两个人的动人画面。

那充满激情和肃穆的声音,为坏人最终的悲惨结局做了准备,英子此时内心的哀伤和忧郁,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表情达意,哀伤婉转。主题曲《送别》的第四首,则是英子亲眼看到自己家门口的坏人被捕,心中充满了悲痛与惶恐。电影中,英子与她的同班同学在教室里高唱《送别》,英子的神情与眼睛极度呆滞。

《送别》表现了英子忧郁的情绪。在这里,歌曲是一种表达情感的工具。而在主题曲《送别》中,则是将宋妈妈的悲剧,通过笛子的演奏,传达了她内心的悲伤。

突出主题,揭示主旨。《送别》的主旋律是在电影的结尾处响起的,这是英子一家与宋妈告别的时候,这首歌是整部电影的高潮。

这一段音乐的长度是最大的,也是电影中音乐主题的发展,变化最大的一段。剧中的人物没有任何的台词,他们只需要用自己的话语和目光来进行情绪的沟通。

或者说是一种无声的表演,这一刻,他们已经达到了一种近乎于无形,又比有声更好的状态。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离别多。”这是对整个影片的一种还原,也是对影片所要传达的精神内涵的一种展现。

每一首曲子的演奏,都预示着一个故事的结局,一个角色的死亡。同时也开始了下一个故事,以一种一环扣一环的聚合方式,形成了英子生的经历和对生命离别的点点滴滴的见证。

小结《城南旧事》被誉为新中国散文电影的开端,弥漫着浓重的乡土情调。这部电影的主题歌曲《送别》。

融合了中西两种不同的艺术元素,融合了美国人约翰·庞德·奥德韦的《梦见家和母亲》,又融合了国内知名的音乐家李叔同的《骊歌》,构成了一首能切入电影主题的特殊曲子,让人耳目一新。

这与小英以孩童的天真可爱的观点相吻合,天真烂漫,毫无恶意,真挚热情,可以说是清丽朴素;既契合了北京胡同的传统,又能体现20年代的中国文化特征,让人产生一种对这个时代的认同与归属。

她的悲伤随着英子情绪的改变而改变,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呈现出成熟的颜色。林海音对过去的记忆,对过去“离我而去”的伤痛,对二十多年来居住的北京的思念,都是通过这首歌来表达的。

总的来说,电影中的主题音乐可以营造出一种氛围,将声音与画面融为一体,还可以表达思想,将结构连贯起来,深化主题,塑造人物,等等。

三、结语

影视主题音乐的出现,对于电影的表现和叙述艺术的方方面面都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对它的深入研究,可以为提高电影品位,提高电影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电视题材歌曲的出现,是人类对电视美学观念、电视艺术价值的一种需要。在渲染电影氛围、抒情性、戏剧性、叙事性等诸多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效应,给人以不仅是视觉,而且是一场听觉的盛宴。

综上所述,《城南旧事》的名字来自于一首名为《送别》的歌曲,一首歌就能让人想起电影中的一幕幕,由此可见,这首歌是《城南旧事》获得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铁梅《浅谈电影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

[2]林海音《城南旧事》

[3][美]A·迪克《电影的叙事手段——戏剧化的序幕、倒叙、预叙和视点》华钧,译

[4][美]霍华德·康德《电影的力量》李迅,译

0 阅读:1

陆凯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