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是怎么回事?

青少年学习动能心理中心 2024-05-09 14:20:35

叛逆,顾名思义,就是反叛的思想、行为,言语等,它忤逆正常的规律,与现实相反,常常做出一些出乎意料之外的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唱反调”。叛逆是一种“长大了”的感觉但其本质是不成熟的心理,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与“求异思维”,以引起别人注意,或试图改变别人和事物对自己原本看法的心理状态。

叛逆期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阶段,也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标志。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三个叛逆期:2~3岁时的“宝宝叛逆期”、6-8岁时的“儿童叛逆期”,和12~18岁时会出现的人生的第三个叛逆期“青春叛逆期”。孩子的叛逆行为,其实是一一种情绪与行为表达,都属于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孩子具体有哪些表现呢?

经常无缘无故的发脾气

很容易生气或恼怒

常常由于自己的过错去责备他人

因为生气而产生怨恨情绪

公然挑战家长的要求和规定

经常和家长或成人发生争执

对某个人或事物怀恨在心

故意做错事情,来表达对家长或老师的不满。

自我中心,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做事情不考虑后果,总是摆出自以为是的架势

故意把衣服弄的乱七八糟,整个房间都是乱糟糟的......

叛逆心理虽然不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过于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那这种心理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一、对孩子吼叫和打骂

与打骂相比,吼叫是家长最为常见和普遍的消极行为,也最能助长孩子的叛逆行为和挑衅行为。表面上错误是改正了,但错误只是暂时的潜伏,孩子心理不服气,错误会重蹈覆辙,将引来父母日后更多的怒吼甚至打骂。

二、控制孩子

家长总是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不应该做什么,总是指挥或控制孩子的行为,会让孩子很反感。孩子觉得家长不信任自己,对事物的好奇心与探索的欲望受到压制,不能掌控自己的生活,久而久之孩子会讨厌父母的说教从而拒绝指令,甚至和父母对着干。

三、随意批评

孩子不小心打破了玻璃杯,不要直接责骂孩子,不要以此来评判孩子的人格。而是要对孩子的行为后果进行分析,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家长批评的态度会让孩子觉得自我价值被否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经常被批评的孩子会认为自己被拒绝、不被爱、十分无助。

四、打断孩子讲话

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切忌不能打断孩子的话,应该给他机会,让他把话说完。让孩子把话说完,然后再说你想说的,这是最起码的礼貌和尊重,如果孩子经常得不到尊重,会慢慢变得抵制与家长进行交流了,叛逆的情绪会在不经意间萌生。

五、挖苦嘲讽

比如孩子说今天谁谁不跟我玩,有同学对自己不友好等,你却说:“成绩这么差,谁愿意跟你玩呢?”“你这个与人交往的方法,我才不相信谁会跟你相处得好呢?”。这些话象一把利剑,深深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也会重创家长和孩子的亲子关系。

六、反复唠叨

家长在打骂、批评没有效果后会唠叨,反复对孩子说已经说过无数遍的事情。结果导致孩子选择性漠视,根本不会在意,甚至拒绝倾听,产生厌烦情绪。唠叨破坏了重要的亲子关系。只有和孩子的关系足够亲密,孩子才会遵照你的要求做到他本应做好的事情。

七、滥用威胁

家长对孩子说:“作业再不按时完成就没收手机。”“再不好好练习钢琴今天就不让你出去跟小朋友玩了”。威胁常常让孩子感觉到无能为力或心存侥幸,并怨恨父母。

八、常翻旧账

有时家长喜欢在批评孩子的时候翻旧账,或是经常引发孩子的内疚。如果家长长期用旧账来伤害孩子来控制孩子,让其长期体验这种难受的感觉极易引发羞怒情绪,进而疏远与家长的关系。

九、隐瞒实情

家里发生了父母不想让孩子知道的事情,家长往往会对孩子进行隐瞒甚至撒谎。但孩子是非常敏感的,只要有一点蛛丝马迹就会察觉到父母隐瞒了什么事情,会认为家长对他们是不真诚的、不信任他们。最好的方式是和孩子坦诚相待,这样孩子也会对父母敞开心扉。

十、严厉惩罚

有家长认为严厉的惩罚能够树立起家长的威信,会让孩子更加听话。虽然表面上看很有效果,但频繁的惩罚孩子极可能会产生怨恨、内疚、羞耻、绝望等负面情绪,进而加强孩子的负面行为。正确的做法是用合适的纪律去约束孩子,孩子犯错让他学会承担应有的责任,而不是惩罚。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家长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孩子的情商养成。家长需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了解他们到底在想什么。在生活中努力避免以上对待孩子的方法,减少孩子产生抗拒的心理,孩子的叛逆期就会轻松度过。

0 阅读:19

青少年学习动能心理中心

简介:联合身心脑领域资源,全面关注孩子心理健康与能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