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载(751年)十一月,李林甫病故,杨国忠如愿以偿的当了右相兼吏部尚书,与老好人左相陈希烈搭档,组成了玄宗在位期间倒数第二届宰相班底。
杨国忠原本是个不学无术的无赖,最喜争执犟嘴,习惯于无理搅三分,在见识气度方面与宗室出身的李林甫不在同一档次。加之他为人轻浮急躁,没有半点宰相的样子。
刚刚继任的他倒是踌躇满志,颇有些以天下为己任的模样。
他裁决政务果断利落,毫不拖泥带水;在朝堂上意气风发,经常一边慷慨陈述,一边卷起衣袖,那模样像是要与谁干上一架;对待公卿以下官员,表现的颐指气使,群臣见他无不避让三分。
他依靠裙带关系,凭借在敛财方面的一点小聪明,从侍御史一路做到宰相,曾身兼四十多个职务。御史台、中书省那些有才识政声的官员,但凡不听令于他,都会被贬黜出局。
陕郡(今河南三门峡)进士张彖以才学闻名天下,因不肯屈身附贵,一直没有得到提升。有人劝他走走杨国忠的路子,他却不屑的说:“阁下以为杨右相安稳如同泰山,我却认为他只是一座冰山!皎日临空,立即融化,到时还能倚靠谁。”随即隐居嵩山不问世事。
等到杨国忠被杀,人们想起他曾说的这句话,不禁暗自称奇,“冰山难靠”也就做为一个历史典故流传下来!
大搞人身依附,这种做法从古到今从未间断。历史一遍遍重复,却没人真正放在心上。究其原因,无非是私心使然。面对权力、物欲的诱惑,又有几人能做到张彖这样处之淡然!
杨国忠的施政举措谈不上什么思路,更遑论为国为民,他只是一味迎合官员的私心卖乖取巧。看似人性化,其实都是些毫无原则的胡乱折腾。
为了收买人心,他把眼光放到了官员选任这件事关国运的大事上。
他向玄宗提议:“今后吏部选任官员,应当首重资历。资历够了,不管出身如何、政绩怎样,都应优先使用。”政令一下,那些长久得不到重用的官员纷纷点赞!
依照唐制,以兵部、吏部尚书身份担任宰相的,出于避嫌需要,选任一事通常交由侍郎以下官员办理。经职能部门三次考核、三次排序后,交门下省审定,整个程序从春天延至夏季,才能最终明确下来。
杨国忠嫌这样过于麻烦,就派主管部门到他家里,提前把拟任官员的排名、官职确定下来。
而后召集左相陈希烈、门下省给事中,以及相关部门长官到尚书省集体办公,当场宣布选任官员名单,一天不到就大功告成。
杨国忠笑呵呵的看向众人,微笑着说:“今天陈左相与门下省给事中,以及各有关部门领导共同出席了这次官员选任会议,会议召开的很成功,大家对选任官员一致赞成。下面我宣布,名单即日生效!”
在这批选任的官员中,有许多人的资质都出现了偏差,但没人敢提。自此开始,门下省审定这一环节被取消,吏部侍郎只负责评判试卷,天天奔走于杨国忠府第,与一个具体办事的小吏没有任何区别。
这就是典型的大官办小事,抛开职能部门自己亲自上阵,表面上看似乎是提高了所谓的效率,实际上严重破坏了现有制度!类似情形在现实生活里有许多对照,大家可以自行脑补。
京兆尹鲜于仲通曾是杨国忠的恩公,后因杨国忠飞黄腾达。为了讨好杨国忠,他奏请玄宗替杨国忠刻碑,树立在中书省大门,用以褒奖右相这种勇于创新的工作精神。
玄宗令他去写颂辞,写好后玄宗亲自修改了几个字,鲜于仲通把这几个字用金粉填充,以示重要!
杨国忠漂亮的踢开了头三脚,上有领导赞同,下有百官支持,不禁有些飘飘然。下面的事情,就该是拨乱反正了!而那个曾经帮助过他、却也打压过他的前任宰相李林甫,无疑是个最好目标!
他派人劝说安禄山诬陷李林甫与前朔方节度副使阿布思谋反,安禄山对李林甫既怕又恨,听了杨国忠的意见欣然同意。指派阿布思部落中的归降人员,前往朝廷举报李林甫曾认阿布思为义子。
玄宗信以为真,着令法官调查。李林甫女婿杨齐宣担心牵扯到他,主动附和杨国忠说法,承认岳父做过此事。人证物证俱全,证据链彻底坐实!
此时李林甫去世不过两个月,还没有下葬。
玄宗诏令追削李林甫官爵,他子孙中凡有担任官职的一律免为庶人,流放边远之地。抄没家产,剖开棺材,剥掉了李林甫身上的金紫官服,放入小棺中以庶人身份下葬,因此而遭到连坐的朝中官员多达五十余人。
李林甫生前害人无数,死后遭此报应,正合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的历史铁律。
所以说人一定不要做坏事,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更不是什么宿命论。翻翻史书就会明白,那些靠着害人走上高位的奸佞之徒,有哪个能够得到善终!即便本人侥幸逃脱,报应也会落到他子孙后代身上。曾经多风光,下场多凄凉!
做完了这件事,杨国忠自感稳住了阵脚,便开始大肆享受生活。
杨国忠与杨贵妃的二姐虢国夫人府第相邻,两人举止亲昵无间,昼夜往来无度,完全不讲什么躲避嫌疑。
一天,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奉旨陪同玄宗临幸华清池,她们各自携带随员到杨国忠府中会合。跟随的车马占满了数个街坊,女士头上、身上佩戴的锦绣珠玉在阳光的映衬下鲜艳夺目。
杨氏五家为了以示区分,每家统一穿着一种颜色,合在一处行走,远远望去灿若云霞。杨国忠则让人高举他的剑南节度使旌节,得意洋洋的在头前开道!
杨国忠儿子杨暄参加科举考试,这小子仗着他爹是宰相,只知吃喝玩乐,没有好好读过一天书,结果没考及格。
主考官礼部侍郎达奚珣畏惧杨国忠权威,派儿子达奚抚提前告知杨国忠。达奚抚不敢进入杨府,一直远远守在门口。看到杨国忠出门,准备上马入朝,他才急忙跑到杨国忠马前行礼。
杨国忠以为自己儿子已经当选,面露喜色的看向他。达奚抚略带不安的说:“我父亲让我向您报告,令郎这次成绩考的不太理想,但已破格将他予以录用。”
达奚珣的本意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卖个好,可杨国忠却勃然大怒,指着达奚抚说:“我儿子还愁没有富贵,用得着受你们这些鼠辈欺辱!”说完,面色阴沉的扬尘而去。
达奚抚仓皇无措,写信告诉父亲:“咱们与杨家无理可讲,您还是不要得罪他们的好。”达奚珣遂将杨暄的名次列为上等,高中进士!
等到杨瑄做到吏部侍郎一职,达奚珣刚从礼部调到吏部,与杨瑄平级。杨瑄与他人谈及此事,仍埋怨达奚珣升迁过快。
放下杨国忠暂且不表,先来看看他做宰相之后大唐的边防是个什么状况!
天宝十二载(753年)五月,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进击吐蕃,攻陷洪济、大漠门等城(均在青海省共和县以南),一举收复了九曲失地(今青海化隆)。
九曲原为大唐国土,三十多年前金城公主远嫁吐蕃,时任左卫大将军的杨矩因收受吐蕃贿赂,奏请中宗李显把九曲送给吐蕃,作为金城公主的汤沐邑。吐蕃得到九曲,遂在此屯兵牧羊,修筑城池、桥梁,打造成了向大唐边境渗透的重要前进基地。
九曲的收复对于稳定大唐西境意义十分重大,玄宗欣慰之余采纳哥舒翰意见,在九曲设置了洮阳、浇河两郡,组建神策军,由临洮太守成如璆兼任洮阳太守、神策军使。
神策军由此成军,成为中唐时期朝廷唯一能拿的出手,与藩镇武装力量叫板的军事存在!
当时的陇右还是一派繁荣富庶景象,从长安安远门向西一万两千里都是唐境,沿途村庄、房舍彼此相望,桑麻遮盖了原野,各色行人在官道和乡间小路上络绎不绝。
哥舒翰每次奉旨入朝,经常乘坐可以日行五百里的白色骆驼。
任谁也没有想到,就在不久之后,这里会沦为一片废墟。
与此同时,接替高仙芝出任安西节度使的封常清,也迎来了他在安西军的最后辉煌。
他率军进击大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行至萨劳城,前锋屡屡报捷,他准备挥军乘胜追击。
分管敌情侦察的斥候府果毅段秀实感觉形势不对,及时劝阻了他,认为敌兵是在佯装败退,提议停止追击搜索附近山林。封常清采纳了段秀实意见,果然寻到了大勃律所设伏兵,唐军一战而胜,凯旋班师。
封常清也绝对不会想到,胜利之后等待他的将是一条不归路!
哥舒翰、封常清仍在替大唐拓土开疆,而遥领剑南节度使的杨国忠却把唐军的脸丢了个干干净净。
南诏独立后,杨国忠心有不甘,于天宝十三载(754年)六月,指派侍御史、剑南留后李宓统率七万大军进击南诏。
南诏王閤罗凤采取诱敌深入的计策,将唐军引至太和城下(今云南大理境),闭关不战。唐军吃光了粮食,士卒又因水土不服感染痢疾,死掉了半数以上,只得撤军返回。南诏出兵追击,将李宓生擒,那些从疾病中侥幸生存下来的唐军全部惨遭杀害。
仗打成这个样子,杨国忠仍向玄宗报捷。暗中征调军队继续进讨,由于指挥无方,前后死于南诏的唐军多达二十余万,朝中无人敢于提及此事。
玄宗躲在深宫里,耳朵里听到的都是些经过过滤的好消息,沾沾自喜的对高力士说:“朕现在老了,把国家政务交给宰相,边防事务托付将领,我还有什么可忧虑的!”
高力士小心翼翼的回答:“臣听说云南方向数次败北,大量士卒战死,而且边将拥兵过重,陛下拿什么制约!臣恐怕将来遇有祸事发生,再也无力挽救,怎能说没有忧虑呢!”
玄宗不耐烦的挥挥手:“你不要说了,容朕再考虑考虑!”
事实证明,当你不愿再听真话,真话也会自觉远离你。一旦所见所闻都是些报喜藏忧的虚假消息,末日也就不远了!
杨国忠忌恨比他资格老的陈希烈,处处与陈希烈作对,陈希烈只得上表请辞。玄宗想用兵部侍郎吉温为相,杨国忠因其依附于安禄山坚决不同意,推荐了以温雅著称的吏部侍郎韦见素。
说来也怪,就在朝政动荡不安之下,天灾也赶来凑热闹!
自天宝十二载(753年)开始,一直截止到天宝十三载(754年),两年之间水灾、旱灾不断,关中地区爆发了难得一见的大规模饥荒。
杨国忠因京兆尹李岘不肯服从,借机将灾难归罪于他,将他贬为长沙太守。
玄宗毕竟当了这么多年皇帝,各种天灾经历过不少,担心雨下久了会伤及庄稼,让杨国忠关注灾情。杨国忠才懒得去管这些闲事,让人找来几株长势较好的秧苗拿给玄宗,对玄宗说:“圣上您看,雨下的虽然多,对庄稼没什么损害,您放心吧!”玄宗点头认可。
扶风郡(今陕西宝鸡、咸阳以西)太守房琯奏告灾情严重,杨国忠立即派御史过去查他。从此以后,不管灾情再多、再大,也没人敢于上报。
杨国忠能堵住朝臣的嘴,却管不了老天下雨。眼见雨下个没完没了,玄宗对站在身旁侍奉的高力士说:“这么大的雨,不会有什么事吧,你有什么看法,可以敞开了说。”
高力士低头答道:“陛下您把权柄托付宰相,赏罚失去常理。现在阴阳失位,臣哪里还敢说什么!”玄宗默然无语。
可笑的是,太清宫仍在上奏,说什么学士李琪看见玄元皇帝端坐于紫云上,告诉他大唐国运昌盛、天长地久!
安禄山因李林甫比他更狡猾,心里一直怵他。等到李林甫死去,杨国忠做了宰相,安禄山根本不把他放到眼里,于是两人之间开始有了矛盾。
杨国忠多次向玄宗反映安禄山必反,玄宗不信。
杨国忠知道哥舒翰与安禄山不和,两人彼此之间谁也不服谁,还曾在高力士组织的一次宴席上差点动手打起来。便拉拢哥舒翰与他共同对抗安禄山,向玄宗推荐由哥舒翰兼任河西节度使。只是哥舒翰并没派上任何用场,没多久就因病一直在长安疗养,直至安史之乱爆发才重新获得起用。
天宝十三载(754年)正月初三,安禄山第三次入朝觐见。
这次可不是他主动想来,完全是受杨国忠所逼。
杨国忠曾信誓旦旦的在玄宗面前保证:“臣有确凿证据,安禄山要造反,陛下如果不信可以派人召见,他一定不会前来。”
没想到安禄山早已得到消息,闻讯即刻以最快速度赶到长安。
正月初四,玄宗在华清宫亲切接见了他。安禄山使出他精于伪装的看家本领,在玄宗面前开始了一番精彩表演。
只见他面带委屈之色,略显悲痛的哽咽着对玄宗说:“臣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胡人,全凭陛下您赏识才有了今天。现在杨右相对臣有了看法,臣恐怕命不久矣,没办法再侍奉陛下了!”
安禄山的刻意示弱,让玄宗在歉疚之余倍感怜惜,赏赐给他大量财物以示歉意,对他愈发信任。太子李亨也知安禄山要反,出言提醒,玄宗置之不理。
玄宗想要提拔安禄山为宰相,让太常卿兼翰林院供奉张垍起草圣旨。杨国忠劝谏说:“圣上,禄山他虽然功勋卓著,然而却目不识书,怎能用为宰相!这封诏旨一旦颁布,恐怕会让周边四夷耻笑我唐!”
玄宗采纳了杨国忠意见,改为加封安禄山为左仆射,赏赐他一个儿子三品官、一个儿子四品官。
其实换个角度考虑,杨国忠倒不如做个顺水人情,痛快答应让安禄山担任宰相,并以此为名趁势解去安禄山节度使职务,夺去他的兵权再慢慢收拾,这未尝不是个好办法。
只是杨国忠想的过于简单,只知像个流氓打架那般撒泼耍横,完全不懂得一点点斗争策略。等到后来他总算明白过来,无奈为时已晚。
相反,与杨国忠相比安禄山的心思则要沉稳老练的多,所走每一步都经过了精心算计。
他压根没去理会当不当宰相这回事,而是借机向玄宗奏请兼任闲厩群牧使。这是个什么官职呢?说白点就是养马的!
可别小看这一职务,古时战场厮杀全凭战马,马的作用相当于现代的坦克。掌握了马匹饲养权,也就掌握了发动战争的血液。
可能是出于没让安禄山当上宰相的亏欠心理,玄宗对安禄山这一要求答应的非常痛快,把设于陇右地区的马场交给了安禄山。
安禄山又奏请让御史中丞吉温担任兵部侍郎,兼闲厩副使,玄宗也立即允准。
吉温是他的人,已经和他结为异姓兄弟,由其出任大唐总参谋长,朝廷今后的兵力配置与调动等相关机密情况,他还不是可以通过吉温了解的清清楚楚!
命令一下,杨国忠才省过味来。原来让他引为自己人的吉温,竟然转投了安禄山。恼怒之下,也只能怀恨在心。
安禄山利用职务之便,让人从马场精选了数千匹良马,放到水草丰茂的地方精心饲养起来,以备将来所用。
二月十一日,杨国忠迎来了他人生的巅峰时刻,被朝廷加封为司空、位列三公!这样的至高荣誉,在建唐以来的一百三十多年里,也仅有长孙无忌等少数几个功勋之臣才得以享有。
与此同时,安禄山却以所部将士征讨契丹、同罗等外敌有功为名,再次恳求玄宗授予他直接提任军官的权力。
两相比较,差距立显。一个在为看似显贵,实则没什么大用的头衔努力;一个则在替部下邀功使劲,以此收买人心。
关于职务晋升这样的事,如果放到开元年间,不仅不可能实现,反而会引起玄宗怀疑。越过朝廷直接起用麾下将领,这不是心存异志又是什么!
可是现在的玄宗年老昏聩糊涂满脑,以往的英明睿智早就荡然无存,安禄山说啥是啥,下旨专门交代主管部门,把大量空白任命书交给了安禄山。
安禄山大权在握,一口气任命了五百名将军、两千名中郎将,麾下将领基本上人人有份、普调一职。
在那个时代哪有什么崇高信仰,当兵就是为了吃饭,谁给钱花、谁给官做就听谁的!安禄山此举,无形中又增高了他在部众心目中的地位,对他崇拜的五体投地!
转眼到了三月初一,归心似箭的安禄山眼见所有目的均已实现,准备返回范阳驻地(即幽州,今北京境),遂向玄宗辞行。
玄宗依依不舍的解下御衣赏赐安禄山,这一体现关心的温暖举动,在安禄山看来却是满含深意。御衣是皇上的龙袍,代表着至高无上,玄宗能把御衣给他,不正说明玄宗对他信任无比,没有半点疑心!
这让原本有些忐忑的安禄山彻底放下心来,他怕杨国忠找借口强留他,索性昼夜兼程赶回幽州。此后,有再敢说安禄山造反的,都会被玄宗治罪。
临行前,玄宗委托高力士代表他在城外为安禄山饯行。高力士回来后,玄宗问他:“禄山心情怎么样?”
高力士答:“我看了意气消沉,情绪不高,估计是知道了让他做宰相却又中途终止的原因吧!”
玄宗找来杨国忠,询问是谁泄露了消息。杨国忠答:“这样的机务别人不会知道,一定是撰写圣旨的张垍所为。”玄宗大怒,将张垍贬为卢溪司马。
杨国忠这次算是说对了,张垍是玄宗女婿,文才出众,曾和大诗人李白做过同事,同为翰林供奉,专门替玄宗撰写各类诏书。
他与安禄山因玄宗关系私交不错,曾对李白私下说起安禄山必反,李白劝他不要“靠山”(依靠安禄山)。可惜安禄山攻入长安前,他最终还是接受了安禄山授予的宰相官职,最后死于乱兵之中,“靠山”一词也就流传于后世!
经过近三个月的相处,朝中官员在安禄山的言行举止中都知道了安禄山必反,却因担心坐罪,没一人敢讲真话。
天宝十四载(755年)二月,安禄山派副将何千年入朝,奏请用三十二名胡人将领,取代汉族出身的军官。玄宗连想都没想就立刻交代中书省办理,让他们写好任职书交由自己签署。
韦见素去找杨国忠商量:“右相,安禄山早有图谋作乱的想法。今天又提出以胡代汉,造反征兆已经非常明显了。明天我们去见皇上,我当极力劝谏,如果皇上不听,您再接着劝他,一定不能让安禄山的奸计得逞。”杨国忠当即拍着胸脯许诺。
第二天,两人入朝求见。玄宗看了两人一眼,淡淡的说:“你们是不是又在怀疑禄山?”
韦见素随即慷慨陈词,说安禄山造反已有形迹可寻,以胡代汉的要求万万不可答应。
韦见素话音刚落,玄宗原本有些笑意的脸,立刻阴沉下来,盯着两位宰相一言不发。杨国忠吓的浑身哆嗦,低下脑袋不敢说话,以胡代汉的请求终获批准。
过了些日子,杨国忠、韦见素在安禄山一事上达成共识,再次面见玄宗,向玄宗提议:“我们有个计划,能够不费吹灰之力消除安禄山可能图谋不轨的隐患。请将他任命为宰相,召他入朝接受命令。然后让贾循出任范阳节度使,吕知诲出任平卢节度使,杨光翙出任河东节度使。他兵权一交,自然没有威胁,陛下您也就可以放心将他常留身边。”
玄宗考虑了一下,采纳了两人意见。谁知诏书起草好后,又开始犹豫起来,留着没有下发,而是指派亲信宦官辅璆琳以赏赐珍果为名,前往范阳打探安禄山动向,错过了最后一次剪除安禄山的机会。
辅璆琳一到范阳就被安禄山的甜言蜜语所惑,不仅受到了隆重的接待,还收下了安禄山的大量财物,兴高采烈返回长安。在玄宗面前极力称赞安禄山忠心卫国,毫无二心。
玄宗找来杨国忠、韦见素,指着一旁侍立的辅璆琳说:“他刚从范阳回来,那里从上到下,人人都说安禄山好。朕如此推心置腹的对待禄山,相信他一定不会心存异志。何况东北边防还要依靠他去镇守。朕亲自为他做保,你们无须担忧。”
三月二十二日,给事中裴士淹奉旨前往抚慰河北道军民,抵达范阳境内。
安禄山从长安回来后,自认羽翼已丰,懒得再装孙子,朝廷使者前来不再像以往那般热情接待,而是装病不出。即便勉强见面,也会安排全副武装的军队陪同。
裴士淹在范阳停留了二十多天,才获得安禄山接见。安禄山在他面前神态倨傲,已经没有一点人臣应有礼仪。
杨国忠为了在玄宗面前证明自己没有看错,日夜苦寻安禄山的造反证据,竟让京兆尹包围了安禄山设于长安的府邸,捕获了客居于此的李超等人,送交御史台监狱,秘密处死了他们。
安禄山之子安庆宗娶了宗室女荣义郡主为妻,在长安任职。将此事密报安禄山,安禄山惊惧不安。
六月份,玄宗因皇子成婚,颁诏邀请安禄山回朝参加,安禄山以生病为由予以婉拒。
七月份,安禄山奏请进献良马三千匹,每匹马安排两名马夫,由二十二名胡人将领带队护送。
河南尹达奚珣怀疑其中有诈,奏请玄宗:“请您告诉安禄山,进献马匹应当等到冬天。且朝廷自有马夫,无需劳烦边军前来。”玄宗这才有所醒悟,开始起了疑心。
恰好辅璆琳收受安禄山贿赂一事遭人检举揭发,玄宗找了个其他理由将他处死。按达奚珣意思亲手写好诏书,委派另一名宦官冯神威前去宣旨,并向安禄山捎话:“朕最近为你新修了一处温泉,十月份我在华清宫等你。”
冯神威见到安禄山,安禄山靠在床铺上微微欠了下身,也不按规矩施礼,大大咧咧的问:“圣人身体可好?”接着又说:“马匹不让献也罢,十月份我一定会去长安。”随即安排身边人引领冯神威前往馆舍,不再见他。
数天后,安禄山遣送冯神威还朝,也没依制呈递谢恩文书。冯神威见到玄宗,哭诉着说:“臣几乎见不到大家了!”(大家,是唐时对皇上的近称)。
安禄山一人执掌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暗中蓄谋作乱已有近十年时间。因玄宗待他亲厚,原想等玄宗驾崩之后再行起兵作乱。
杨国忠因与安禄山不和,数次进言安禄山必反,玄宗不信。杨国忠不断找茬刺激安禄山,想要逼安禄山造反,用以彰显他的英明。几次三番的挑衅之下,安禄山终于被他成功激怒,决意造反!
因事体过于重大,搞不好就是杀身灭族之罪。安禄山只与孔目官严庄、掌书记高尚、将军阿史那承庆三人密谋,其余将帅并不知情,只是对八月份以来大帅多次慰劳士卒的做法略感奇怪。
恰好有奏事官从朝廷返回,安禄山让严庄、高尚伪造朝廷诏书,召集众将出示他们,面色肃然的说:“我刚刚接到皇上密旨,令禄山率兵入朝讨伐奸相杨国忠,请诸位回去抓紧准备。”众人惊诧的互相对视,看着满脸杀气的安禄山,没人敢吭声质疑。
十一月初九,安禄山集结所部军队,征调境内同罗、奚、契丹、室韦部落骑兵,合计十五万,号称二十万,于范阳起兵,趁夜向长安进发!
潘多拉魔盒打开,安史之乱开启!
据户部统计,截止天宝十三载(754年)十二月,全国共有321个郡、1538个县、160829个乡;共有9069154户、52880488人。
让我们牢牢记住这些数字,它们是大唐盛世的最后标志!不久以后,数千万人将就此灰飞烟灭。
盛世终结,兵戈来临,生灵涂炭。在雪崩面前,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