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食用有机绿色食品,为何寿命却很短暂?

烛下青史 2023-08-09 22:37:33

现在的人们和古人的生活方式、饮食方式等已大有区别,甚至截然相反。

现在的人们,往往加班熬夜、杯酒交错,夜夜通宵,吃的东西,更是科技与狠活。

古人则不一样,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作息规律,吃的也是纯绿色食品,没有任何科技狠活。

相比起来,古人的生活方式和饮食要更为健康。然而问题就来了,既然他们比现代人好,那他们的寿命为何普遍比现代人的低?

吃得健康未必吃得好

古代人吃的东西确实没有任何添加剂,比现代人的更健康,可直到清朝末期,他们吃的东西的种类并不多。

这就导致了吃得健康,但未必吃得好。

比如,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秦始皇,并不能吃到胡萝卜、西瓜、西红柿、胡椒、土豆、地瓜等,因为这些东西,有的是汉代张骞从西域带回来的,有的是明清时期才从欧洲等地引进来。

当然,这个问题还得一分为二来看。贫富差距自古就有,且向来都是富者少、贫者多。

富人们更有机会吃到种类多的食物,也能保证一辈子都吃饱。可穷人却恰恰相反,有一顿没一顿,能填饱肚子就已了不起,还想吃更多种类的东西?

在这样的情况下,贫穷者往往长期缺乏营养,有的饿死,有的瘦死,寿命自然短。而他们,也拉低了平均寿命。

除了吃,还有一些东西是无论贫富都无法避免的,比如疾病、医疗水平、战争等等。

有病难医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整个过程。生病能够被列入到人生的这个过程,足以凸显其对人的影响。有人说,人一生都在和病魔做斗争。

这句话,其实并没有太夸张。小到感冒,大到患癌、生理衰竭,都是疾病,往深里说,人慢慢老去,其实也是一种病。

我们不可避免老去,但可以预防和治疗一些疾病、清除一些病毒,比如感冒、天花病毒等。我们之所以能做到这些,是医疗水平的提升。

可是,在古代就不是这样了。

明朝末年,北京城鼠疫泛滥,造成了20多万人的死亡。这一疾病,一直延续到康熙时期。而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当时的医疗水平还不足以杀死这一病毒。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北京还流行天花,连康熙帝也患上了。他被治好后,留了一脸麻子,被人戏称为“康麻子”。

此外,后来流行的疟疾,也让康熙帝遭了殃,差点就挂掉,还好在有葡萄牙传教士的帮助,才躲过一劫。

在西方,人们也躲避不了疾病的困扰,比如盛行几百年的黑死病和麻风病。因为麻风病,还出了一个“麻风王”鲍德温四世。

帝王都这样难以避免地被疾病困扰,更何况是普通的老百姓呢?

除去流行病,在古代小小的疾病也能将人送走。比如风寒,著名的明太子朱标就是因为这个病才死的;据说,康熙也在“偶感风寒”后,突然驾崩。

而在今天,风寒和感冒其实差不多,一般称为“风寒感冒”,今天的医疗水平是能治好这个病的。

综合这些,古代人作息规律、吃纯绿色食品,寿命却不怎么长,是与多种因素有关,比如有病无法治、营养不良等。所以,要想长命,除了作息规律、饮食健康外,还得有病能治。

0 阅读:60

烛下青史

简介:用心创作,专注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