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隋唐时期秦州牧马业的兴盛与衰落

安国说历史 2023-03-29 23:39:05

公元620年七月,关西、巴蜀、山西都已经归属于大唐,秦王李世民麾下的兵锋直指盘踞洛阳的王世充。李世民精选千余骑,皆皂衣玄甲,在天空与大地的映衬中无比显眼。这支纵横天下的精骑以这种方式,无比嚣张的彰显着自己的存在感。

玄甲在胸,陌刀在手,铁骑踏阵,所向披靡。此战,李世民以千余玄甲军配合三千骑兵,正面碾碎了窦建德十万人的军阵,也撕碎了困守洛阳的王世充最后一丝希望。

一战擒双王,李世民加封天策上将,大唐碾碎了统一路上最强大的竞争对手,剩下的只有如秋风扫落叶一般荡平天下。大唐之所以能以极度劣势兵力正面击溃窦建德,天下无双的玄甲军功不可没。而唐军之所以能够拥有一支如此精悍的骑兵,离不开秦州牧马业的支撑。

一、秦州牧马的起源

“秦”,这个曾经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重要王朝的名字,可能起源于小小的牧草。秦最初是一种禾名,马好食之。《资治通鉴》记载,“秦之先非子,为周孝王养马于汧、渭之间”,而秦人的先祖可能就是以这种小小的牧草,来命名了自己的国家。而这也是秦州牧马的最早记录。

古代的秦州在现代的天水附近,秦州一直作为重要的养马地,为大军提供着源源不断的马匹。《史记》记载“天水、陇西、北地、上郡与关中同俗,然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狄之畜,畜牧为天下饶。”可以看到秦州仍然保持着繁荣的养马业。而历史从秦汉推进到隋唐,秦州依然是牧马的重要基地。

二、隋朝时期秦州牧马业的兴衰

1.隋朝牧马业的兴起

隋朝历史虽然短暂,却创造了辉煌的“开皇盛世”,其中牧马业的发展也不容忽视。魏征的奏书中曾经提到“安定、北地、上郡、陇西、天水、金城,于古为六郡之地……勤于稼穑,多畜牧”,由于秦州拥有长期的畜牧传统,也成为了隋代发展牧马的核心地带。

隋朝在包括秦州在内的陇右地区设置了管理牧马的机构,“置总监,副监、丞,以统诸牧。其骅骝牧及二十四军马牧,每牧置仪同及尉、大都督,帅都等员”。以二十四个“牧”来养殖军马,以“监”来进行监督与管理,形成了“以监统牧”的制度。

隋代牧马的规模具体有多少已经很难知道,但是从一些文献中可以窥见一二。例如在开皇七年,隋文帝派遣辛公义“使勾检诸马牧,所获十余万匹”,可以看出在隋文帝初年,隋朝的马匹数量已经相当的可观了。而在开皇中年,隋文帝再次派遣屈突通去清查陇西马牧的情况,又检查出隐藏的马匹数量达到二万余匹。

但是这种繁荣并没有持续太久,很快随着国家动荡、管理不善以及统治者无节制的征用战马,隋朝在秦州的牧马业也迎来了衰落。

2.隋朝牧马业走向衰落

首先是少数民族的劫掠。秦州靠近边境,接临突厥与吐谷浑等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例如开皇二年,突厥“大略秦、陇”,陇右地区“六畜咸尽”,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牧马业。

但是更加严重的破坏是隋炀帝无度的征用。隋炀帝在即位之后接连进行大规模的出巡,同时连续发动规模宏大的对高句丽的战争。而这些行动都需要巨量的马匹的支持,大量牧马被征用,严重破坏了秦州牧马业正常的生产。

而对隋代秦州牧马业发起了致命一击的是隋末农民大起义。隋代牧马的养殖依靠的是大量的“牧奴”,这些人无法忍受日益严酷的剥削与繁重的劳动,最终随着薛举在金城发动了大规模的起义。历史记载“盗贼四起,道路南绝,陇右牧马,尽为奴贼所掠”。虽然起义军反抗隋炀帝暴政的起义是正义的,但是单就牧马业而言,这无疑是一次致命的打击。

之后,随着战乱不断进行,对骑兵的需求也越发增大,薛举父子又统治残暴,为了加强军事力量疯狂掠夺牧马,更加影响了秦州牧马业的发展。

三、唐代钦州牧马业的盛衰

1.唐代秦州牧马业走向繁荣

唐代前中期一直处于战争之中。首先是统一战争中,强大的骑兵成为了大唐的杀手锏。之后,大唐又接连进行了与东西突厥、高句丽、吐谷浑、吐蕃等周边政权的战争,这些战争都需要进行长距离的机动与突击,因此必须有足够数量的马匹才能进行。

因此唐代在一开始就非常注意恢复发展秦州一带的牧马业。旧唐书记载“贞观中自京师东赤岸泽移马牧于秦、渭二州之北”。此时的秦州,经历了残酷的隋末战争之后,已经是“城邑萧条,非复有隋之比”。唐代继承了隋朝的“牧监制”,长期重视秦州地区的马政,比如贞观二十年八月,太宗“次瓦亭,观牧马”,李世民亲自视察陇右一带马政的情况。

在经历了唐太宗、唐高宗几十年的苦心经营之后,陇右的牧监制度日趋完善,饲养的马匹的数量已经十分的可观。新唐书记载“自贞观至麟德,国马四十万匹在河、陇间”,此时距离唐朝建立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秦州的牧马业在唐朝中央的精心关照之下终于又发展到了相当繁荣的程度。

但是这还不是唐代秦州牧马业的顶点,到了开元到天宝初年,唐代陇右秦州的牧马业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经过了贞观到天宝百余年的经营之后,南使牧监共有十八个监,新唐书记载,开元“元年牧马二十四万匹,十三年有四十三万匹”。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十二年“中国强盛,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莫如陇右”,而陇右地区的繁荣,无疑也有赖于当地牧马业的欣欣向荣。

但俗话说盛极必衰,唐玄宗的统治在后期日益走向了昏聩,最终爆发了安史之乱。这场巨大的战乱不仅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甚至可以说是整个中国古代史的关键转折。唐朝的国运自此急转直下,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受到唐朝中央精心呵护的牧马业也走向了衰落。

2. 安史之乱后的秦州牧马业

安史之乱对唐朝牧马业的影响是极其严重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战争本身的破坏,一个是由于战乱之下国力虚弱导致的周边民族入侵。

安史之乱爆发,由于战争的需求,大量的战马被征收到前线参战。但是唐军在前线遭遇了多次巨大的失败,也使得战马损失巨大。

公元756年哥舒翰被逼迫出兵收复洛阳,兵败潼关,二十万大军近乎全部覆灭,军马也损失殆尽。公元759年三月,九节度之师溃于邺城,原本的万匹战马仅存三千。这一时期杜甫流离经过秦州,用充满忧伤的语调苗糊了秦州的环境:

南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曾经拥有万匹“天马”的马监里,那些“真龙种”的良马,已经只剩下了“残老”的马匹,在悲哀的嘶鸣。杜甫诉说着秦州牧马业曾经的辉煌与自己所见时期的萧条,令人悲从中来。

而更加致命的是少数民族的入侵。在安史之乱后唐朝失去了对周边国家压倒性的军事优势,再也无力保卫广袤的国土。在宝应元年“吐蕃陷我临、洮、秦、成、渭等州”。丢失了陇右地区之后,“国马尽散,监牧使与七马坊名额尽废”。

吐蕃对原本属于唐朝的陇右地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沈下贤集》中记录,吐蕃境内的唐人子孙,“生为奴婢,田牧耕作”,地位十分地下。吐蕃虽然也是游牧民族,牧马业本该十分兴旺。但是陇右地区是半耕半牧的区域,吐蕃人并没有管理这类地区的经验,其养马方式与中原也差距巨大,秦州地区的牧马业也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落。

晚唐宣宗大中年间,距离安史之乱后丢失陇右已经过去了足足一百年。此时吐蕃发生了内乱,人心离散,唐军趁机收复秦州、安乐州、原州三州。

之后沙州人张议潮无法忍受吐蕃残酷的民族压迫,起兵接管州城,又修缮甲兵备战,接连收复十州,至大中五年,张议潮派人入朝告诫,被任命为归义军节度使。再之后十年,凉州也被收复,河西走廊再次被打通,自此,沉沦胡尘百年的陇右地区在归义军的努力下终于回到了唐朝的手中。

归义军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此时的秦州已经是牧业凋敝。而这时已经是晚唐,唐政府已经是百病缠身,再也无力如初唐盛唐一般发展秦州的马监。

之后,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民族政权、君主决策等多方面的影响,秦州牧马业再难回复曾经的辉煌。

结语:

回顾隋唐时期秦州牧马业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马运即国运,只有当国家强盛,中央政府强力的时候,才能发展出兴盛的牧马业,而当国家混乱凋敝,牧马业就难以避免的走向衰落。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

《史记》

《旧唐书》

《新唐书》

0 阅读:3

安国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