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汉朝最后的一位皇帝,汉献帝刘协很罕见的并不是一个昏君。相反,历史上真实的汉献帝是个很聪明的皇帝。不过,汉献帝遇到的情况难度实在太大,从母胎开始就一直是极高的难度。以至于不管换谁到他的位置上,都绝对没机会逆风翻盘。
东汉末年,汉灵帝在位期间,国内土地兼并问题严重,百姓生活越来越艰难。偏偏在这个时候,汉灵帝本人又是一位毫无作为的君主,贪图享乐,卖官鬻爵,搞得朝廷乌烟瘴气。而且这位汉灵帝本人似乎是因为贪玩,搞得生育能力有点差,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生儿子。
后来,汉灵帝好不容易和一个姓何的妃子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叫做刘辩。刘辩出生后,汉灵帝马上封何姓妃子为皇后,并且封刘辩为太子。但是就在何皇后上位的同时,另外一个王美人也怀孕了。“时王美人任娠,畏后,乃服药欲除之,而胎安不动,又数梦负日而行。四年,生皇子协,后遂酖杀美人。帝大怒,欲废后,诸宦官固请得止。董太后自养协,号曰董侯。王美人,赵国人也。祖父苞,五官中郎将。美人丰姿色,聪敏有才明,能书会计,以良家子应法相选入掖庭。帝愍协早失母,又思美人,作《追德赋》、《令仪颂》。”
生了刘协之后,大概是那位何皇后监督得更加严密,所以汉灵帝后来一直再没有其他孩子,只有这两个儿子。而且,就在刘协出生三年之后,东汉便爆发了一场著名的“黄巾起义”。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汉灵帝不得不给予地方官员更大的实权,搞得地方军阀迅速做大,整天焦头烂额。如此一来,汉灵帝自然也就更没时间去生孩子了。
五年之后,各地黄巾军逐渐被镇压,但是汉灵帝的身体也不行了。临终之前,汉灵帝开始思考储君的问题。照理来说,长子刘辩是嫡子,母亲是皇后,继承权应该没有任何问题。但问题是,何皇后实在是不会教孩子,刘辩几乎没啥能耐。反倒是小儿子刘协,常年养在太后宫里,被教育得更好一些。
蹇硕
此时的汉灵帝有心立刘协为太子,但却担心何皇后家势大,刘协坐不稳皇位,所以只能将刘协托付给宦官蹇硕。不久之后,汉灵帝驾崩,蹇硕企图发动政变,干掉何皇后的哥哥,大将军何进以此废掉外戚一党,继而拥立刘协上位。但可惜的是,消息不幸走漏,何进反而入宫杀了蹇硕。“六年,帝疾笃,属协于蹇硕。硕既受遗诏,且素轻忌于进兄弟,及帝崩,硕时在内,欲先诛进而立协。及进从外入,硕司马潘隐与进早旧,迎而目之。进惊,驰从儳道归营,引兵入屯百郡邸,因称疾不入。硕谋不行,皇子辩乃即位。”
在这之后,何家顺利拥立刘辩为皇帝,史称汉少帝。至于刘协,则是被封为渤海王,后来又改封为陈留王。这一年,刘协9岁。
此后,宦官也不甘心,再次准备了一场暗杀,最后刺杀了何进。然后何进麾下的袁绍等人又带兵入宫,杀了宦官。外戚和宦官双方的互杀,导致整个洛阳城陷入了一场灾难。皇宫内的一群人不得不逃到了城外的邙山。
就在这个时候,地方军阀董卓率兵赶到,而后入城平定了洛阳城内的叛乱,重新迎回了皇帝。“庚午,张让、段珪等困迫,遂将帝与陈留王数十人步出谷门,夜,至小平津,六玺不自随,公卿无得从者,唯尚书卢植、河南中部掾闵贡夜至河上。贡厉声质责让等,且曰:‘今不速死,吾将杀汝!’因手剑斩数人。让等惶怖,叉手再拜,叩头向帝辞曰:"臣等死,陛下自爱!’遂投河而死。贡扶帝与陈留王夜步逐萤光南行,欲还宫,行数里,得民家露车,共乘之,至雒舍止,辛未,帝独乘一马,陈留王与贡共乘一马,从雒舍南行,公卿稍有至者。董卓至显阳苑,远见火起,知有变,引兵急进;未明,到城西,闻帝在北,因与公卿往奉迎于北芒阪下。帝见卓将兵卒至,恐怖涕泣。群公谓卓曰:‘有诏却兵。’卓曰:‘公诸人为国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至使国家播荡,何却兵之有!’卓与帝语,语不可了;乃更与陈留王语,问祸乱由起,王答,自初至终,无所遗失。卓大喜,以王为贤,且为董太后所养,卓自以与太后同族,遂有废立之意。是日,帝还宫,赦天下,改光熹为昭宁。失传国玺,馀玺皆得之。”所有的这些,都是在短短五个月之内发生的。
董卓擅自废帝,导致各地军阀十分不满,开始纷纷起兵反董。双方打了一场之后,各有胜负,期间董卓又迁都长安。联军因为各有利益,内部开始分裂了。而董卓后来则是被司徒王允联合将军吕布刺杀了。
王允
三年之后,随着董卓被杀,王允和吕布掌握大权。这一年,刘协12岁。然而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因为王允没能安抚好董卓的旧部,导致李傕和郭汜开始起兵作乱,再次占领了京城,夺取了大权。之后这俩人又开始不断互杀,也没谁再去搭理皇帝。
而且,因为这俩人的互杀,导致长安城几乎成了一片废墟。最惨的时候,汉献帝被囚禁了起来,去找李傕要粮,李傕却只给了他一些腐烂的牛骨头。靠着把这些牛骨头熬成汤,汉献帝才勉强活了下来。“初,汜谋迎天子幸其营,夜有亡告傕者,傕使兄子暹将数千兵围宫,以车三乘迎天子。杨彪曰:‘自古帝王无在人臣家者。举事当合天下心,诸君作此,非是也。’暹曰:‘将军计定矣。’于是天子一乘,贵人伏氏一乘,贾诩、左灵一乘,其余皆步从。是日,傕复移乘舆幸北坞,使校尉监坞门,内外隔绝。诸侍臣皆有饥色,时盛暑热,人尽寒心。帝求米五斛、牛骨五具以赐左右,傕曰:‘朝餔上饭,何用米为?’乃与腐牛骨,皆臭不可食。帝大怒,欲诘责之。侍中杨琦上封事曰:‘傕,边鄙之人,习于夷风,今又自知所犯悖逆,常有怏怏之色,欲辅车驾幸黄白城以纾其愤。臣愿陛下忍之,未可显其罪也。’帝纳之。”
在李傕、郭汜等人当权时期中的兴平元年(194年),长安城中因天灾人祸而民不聊生,汉献帝命令侍御史侯汶出太仓米豆煮粥救济百姓,但因为粮食不够仍然有很多人饿死。“是时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一斛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帝使侍御史侯汶出太仓米豆,为饥人作縻粥,经日而死者无降。帝疑赋恤有虚,乃亲于御坐前量试作糜,乃知非实,使侍中刘艾出让有司。于是尚书令以下皆诣省阁谢,奏收侯汶考实。诏曰:‘未忍致汶于理,可杖五十。’自是之后,多得全济。”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好几年的时间。直到建安元年(196年),地方军阀曹操率兵前来迎接汉献帝,将汉献帝接到了许昌。到了许昌之后,汉献帝才终于吃上了饱饭。这一年,汉献帝16岁。
然而到了许昌之后,汉献帝很快发现,曹操也不是什么好人,根本就是想着把自己当成一个傀儡,方便他打仗抢地盘而已。所以,汉献帝开始秘密谋划,打算干掉曹操,自己独掌大权。此后,汉献帝命令董贵人的父亲董承联系刘备等人去杀曹操。结果消息泄露,曹操反杀董承,并且当着汉献帝的面,处死了董贵人。“五年春正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受密诏诛曹操,事泄。壬午,曹操杀董承等,夷三族。”“董承女为贵人,操诛承而求贵人杀之。帝以贵人有妊,累为请,不能得。后自是怀惧,乃与父完书,言曹操残逼之状,令密图之。完不敢发。至十九年,事乃露泄。操追大怒,遂逼帝废后,假为策曰:‘皇后寿,得由卑贱,登显尊极,自处椒房,二纪于兹。既无任、姒徽音之美,而阴怀妒害,苞藏祸心,弗可以承天命,奉祖宗。今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诏,其上皇后玺绶,退避中宫,迁于它馆。呜呼伤哉!自寿取之,未致于理,为幸多焉。’又以尚书令华歆为郗虑副,勒兵入宫收后。”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衣带诏事件,这一年,汉献帝20岁。
曹操
处处受制的汉献帝并没有就此屈服,他也曾跟曹操摊牌过,其实就是一种威胁。“议郎赵彦尝为帝陈言时策,曹操恶而杀之。其余内外,多见诛戮。操后以事入见殿中,帝不任其愤,因曰:‘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操失色,俯仰求出。旧仪,三公领兵朝见,令虎贲执刃挟之。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
曹操看着一向懦弱的刘协突然如此的坦然,生性多疑的他不免大惊失色,汗如雨下。他还以为刘协还有什么后手,一时间愣在了当场。左右环顾,生怕不知从什么地方会突然跳出两个人,以欺君罔上的罪名,将他就地正法。吓得他连忙跪地求饶,一连几天都不敢再见刘协。
不过事实证明,曹操当时真的是多虑了,刘协也是真的被欺压久了,“爆发一次”而已。
建安十九年(214年),时年34岁的汉献帝作了最后一次挣扎,他通过自己的皇后伏皇后联系自己的国丈伏完密谋诛杀曹操,但事情再次败露。曹操直接代天子写好废黜伏皇后的诏书,安排人进宫搜捕伏皇后,“又以尚书令华歆为郗虑副,勒兵入宫收后。闭户藏壁中,歆就牵后出。时帝在外殿,引虑于坐。后被发徒跣行泣过诀曰:‘不能复相活邪?’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时!’顾谓虑曰:‘郗公,天下宁有是邪?’遂将后下暴室,以幽崩。所生二皇子,皆酖杀之。后在位二十年,兄弟及宗族死者百余人,母盈等十九人徙涿郡。”
既然老是皇帝身边的女人出问题,那就把汉献帝身边的女人尽量都换成自己的女儿吧。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威逼刘协立其女曹节为皇后。与此同时,曹操还有多个女儿入宫嫁与汉献帝为妃。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加九锡称王,标志着他彻底从脸面上都公开不把汉献帝当回事了。
曹节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薨逝,世子曹丕继位,曹家吞并天下之势已成定局,在小人出面相逼的情况下,汉献帝迫于无奈禅位给了曹丕,大汉彻底改朝换代。“冬十月乙卯,皇帝逊位,魏王丕称天子。奉帝为山阳公,邑一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宗庙、祖、腊皆如汉制,都山阳之浊鹿城。四皇子封王者,皆降为列侯。”而这个时候,作为皇后的曹节却不满意曹丕的行为,“魏受禅,遣使求玺绶,后怒不与。如此数辈,后乃呼使者入,亲数让之,以玺抵轩下,因涕泣横流曰:‘天不祚尔!’左右皆莫能仰视。”
此后的十四年时间里,汉献帝一直呆在山阳县。虽然没了皇位,并且生活在重重监视之下,但却衣食无忧。“魏青龙二年三月庚寅,山阳公薨。自逊位至薨,十有四年,年五十四,谥孝献皇帝。八月壬申,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置园邑令丞。”
汉献帝的一生看完之后是让人不胜唏嘘和感慨的,从色彩和性质来讲,其实是有诸多和普通人极其相似的,各种各样的无奈、各种各样的沉重、各种各样的挣扎、各种各样的妥协……因为残缺而真实,因为沉重而释然,因为悲悯而圆满。
汉献帝生来就是一个矛盾体:本是帝王贵胄,奈何命运多舛;本无帝王之资,却因缘巧合当上了皇帝;虽有明君的潜质,却处于无力回天的旋涡;纵有振兴汉室的抱负和斗志,却因大汉病入膏肓、自己势单力薄而徒增烦恼……不是汉献帝不作为、不想作为,而是他生错了时代和环境,从而承担了错误的“角色”。生来被列入“主演”的演员表,但是剧本却掌握在走马观花的导演手中,他的戏份是可以被随意删减的,能不能演出彩,真不是他所能决定的。
总的来说,汉献帝的一生,应该是在他的能力范围内做到了极致,并取得了最好的结果。这就是他即便是一个“亡国之君”,但依然被后世人所怀念的根本原因。相比较而言,同时代那个“乐不思蜀”的后主刘禅虽然也有类似的结局,但因为他在漫长的人生之中缺乏了进取奋斗的积极因素而相形见绌。
王荣
汉献帝刚一生下来,母亲王美人就遇害了,这对他来说,这是无法弥补的伤害和损失。情感和人格上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在那步步惊心的政治利益上也是一种先天性的短板。为啥?皇权争斗之中,外戚的角色为什么那么重要?真的只是因为皇帝喜欢胳膊肘子往外拐吗?而是因为外戚是拱卫皇权的一道重要的屏障,汉献帝一生下来就失去了这一道保护符。
虽然父亲汉灵帝内心之中更偏爱他,虽然奶奶董太后对他教育有方,但是这些都是无法弥补一个孩子在幼年丧母后心理上对安全感的缺失的。众人皆言,刘协从小就举止有度、端庄稳重,但大家反过来想一想,什么样的孩子才会有这种类似于“早熟”的表现?类似于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看起来是一种欣慰,但想起来却是一种心酸。
汉灵帝其实晏驾之前是不应该动改立的心思的,不是说他不应该把更适合当皇帝的次子刘协推上皇位,而是权力是需要根基和实力支撑的,当时飘如浮萍的刘协是没办法坐稳皇位的。把一些让别人眼红的东西交给一个没有保护它的能力的人,那不是馈赠,而是变相地陷害。汉灵帝如果真的是一个有为之君,真的想为刘协开辟一条人生新道路,就应该早早地为刘协铺路、造势,而不是临门一脚,寄希望于一个能力和实力皆有限的宦官蹇硕以及董太后那些过气的外戚。
好在大汉气数已尽,少帝刘辩也只是在皇位上过了一把瘾,何进和“十常侍”在权力的舞台上也只是昙花一现,否则,刘辩和刘协的手足相残将难以避免,刘协大概率会被刘辩背后的势力找个理由斩草除根掉。
后来,董卓入京乱政,因为年少,被认为好把控,给了刘协一个重新开局的机会,代价就是哥哥刘辩被残忍地杀害了。
刘协
活着就有可能,但不代表活着就是希望。刘协其实一直在为那微乎其微的大汉希望之光而默默努力着、忍辱负重着,只奈何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他已无力回天。
他赈灾责官是仁慈其实也是想亲近和借用民心。他派刘虞之子刘和出京联络,是希望借助宗室外力来摆脱困境。他居中调解李傕、郭汜的内部纷争是想通过做人情来树立自己的权威。他顺应曹操是希望自己能够重新洗牌,再次中兴。他拉拢“落魄贵族”刘备,尊其为皇叔,密谋“衣带诏事件”,是想为希望之光做最可行的时机争取。他苍白无力地“怒斥”曹操,是外强中干地维护着天子脆弱的尊严。他联系伏皇后的父亲伏完密谋政变,是最后一次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绝地反击……
再回顾汉献帝的人生剧本,这就是一个根本无法成功演绎的剧本。不是他没有能力、理想和情怀,而是现实从来不会给他表达和发挥的机会和空间。他尝试过反抗、谋划、争取,但在大势已定的情况下,一切皆是徒劳。用一句话来概括汉献帝的一生,“尽人事,听天命”或许是最合适不过了。
刘协
汉献帝的一生其实颇为无奈。他所面对的困境实在是难度太大,根本没有任何翻盘的机会。不过即便如此,汉献帝依然在不断努力。这样的汉献帝,后世或许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评价。但毫无疑问,他肯定不是一个昏君。
汉献帝这个人作为皇帝,他无疑是失败的,因为不管怎么说,大汉400年的国祚就在他手里没了的。如果按照人们喜闻乐见的“成王败寇”历史逻辑,他无疑是要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但是,这个人大家真的没必要去抹黑,因为他在本质上是一个值得尊敬、学习的人,聪敏、积极、豁达、宽仁、平和、善良……几乎所有的亮点都时隐时现地在他身上闪烁着。而且,从广义层面上来讲,汉献帝更加是活出了现实之中大多数人应该活出的模样。
谁的人生没有几个五彩缤纷的美好梦想?但又有几个人能够真正逆天而行,做到我命由我不由天?谁真的甘心在现实和环境的束缚下,成为没有主观空间的行尸走肉?但是又有几个人能尽情地自我发挥?现实生活之中,很多人到了中年,感觉生活是那么的沉重、人生是那么的无奈,其实人们都是另一个汉献帝,只是每个人穿的外衣不一样,他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而大家都是普通的奋发向上的平头百姓而已。也许,作为平常百姓,以审视自我生活状态的眼光去评价汉献帝,能更加贴近真实的历史逻辑和历史情绪。
📖《后来汉书·冯勤传》曰:8岁善计,受计於甘泉是也哈[呲牙笑][并不简单][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