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以董允为“季汉四英”之一,刘禅为什么却对他“追怨日深”?

群众魏蜀吴史 2024-03-18 01:53:57

我是三国路人甲,专注三国史。跟着我,一起聊三国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诸葛亮《出师表》

季汉后主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兵进汉中,准备北伐。临行前,他上了那道闻名千古的《出师表》。在表文中,诸葛亮特意提到了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几人,那么这几人在季汉到底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呢?

电视剧《三国演义》董允剧照

一、齐名费祎

董允,字休昭,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人。

董允是刘备在定益州后,与诸葛亮共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的掌军中郎将董和之子。董允与诸葛亮共事时,忠谨勤恳,二人关系非常融洽,诸葛亮还将董允与自己好友崔钧、徐庶,丞相主簿胡济并列,称他们为可以对自己直言谏劝的良师益友(参见)。

老董家虽然是南郡人,但其祖籍其实是益州刺史部下的巴郡江州(今重庆),后来董和又率祖回迁益州,成为益州牧刘璋的手下。

董允少时,和同入益州的江夏人费祎(字文伟)、汝南人许叔龙(名不祥,可能是许靖族人)并称名蜀中。董和认为,董允和费祎才具难分优劣。但一次董允和费祎共同参加许靖儿子的葬礼,让他看出了二人的差距。

当时董允向董和要车,董和就给他俩了一辆小破车。董允面有难色,感觉有点掉价,费祎却没任何表示,一跃而上。到了许靖家,诸葛亮及诸益州权贵都在,他们乘的都是名车宝马,董允脸上就更有点挂不住,费祎却泰然自若,无任何不自然。此事结束后,董和详细询问了赶车人二人的表现,他听后对董允说:“我一直对你和文伟难分高下,通过此事,我不再有疑惑了。”

董允总是比费祎职低一点

也就是说,董和认为,他的儿子董允,在德性上,要亏输费祎一大截。事实也证明,此后董允虽起步与费祎平齐,但他的官位总是比费祎要低一点儿。

二、秉心公亮

先主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今四川成都)称帝,刘禅被册为太子,董允与费祎并为太子舍人。后董允为太子洗马,费祎为太子庶子。

太子舍人、太子洗马、太子庶子都是太子的东宫属官。其中太子舍人,俸二百石,掌太子宿卫。太子洗马,俸比六百石,为太子侍从,太子出行则为前导,故又称“先马”。太子庶子,俸六百石,类似皇帝侍中。

后主建兴元年(223年),刘禅继皇帝位,董允、费祎又同为黄门侍郎,共为皇帝近侍。后费祎升侍中。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兵进汉中(治南郑,即今陕西汉中),驻于沔阳,准备北伐。临行前,诸葛亮上了那道闻名千古的《出师表》(参见)。诸葛亮担心刘禅年轻,难以分辨是非,以董允“秉心公亮”,就是公正无私、胸怀坦荡,欲让他执掌宫中,因此在《出师表》中说:“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意思就是,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都是先帝挑选出来留给陛下的忠良信实之辈。因此宫中之事,事无大小,都可以向他们进行咨询,然后施行,必能有所广益。斟酌可否,尽忠进谏,都是他们的职责所在。如果他们没有劝善之言,就请追究他们的罪责,以惩其慢。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将郭攸之、费祎、董允并称

后来,诸葛亮又以费祎为参军,随至汉中。而董允升为侍中,并领虎贲中郎将,统率宫中宿卫亲兵。

这样,留侍刘禅宫中,行进谏之责的,实际上成了郭攸之和董允两人。那么这两人履职情况如何呢?

三、专任献纳

费祎以后还要专文叙述,此处先不详表,这个郭攸之可以说一下。

郭攸之,字演长,南阳郡(治宛县,即今河南南阳)人,以器识才干称名当世。但他这人性情温顺,并不管事,所以只是个挂名侍中。因此“裨补阙漏”的职责,其实是董允一个人在干。

董允也不负诸葛亮所托,处处防患于未然,竭尽匡正君主之职责。比如刘禅想采纳民间美 女允实后宫,董允脸一黑:“古之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陛下后宫已备此数,不宜再有增加。”刘禅舔舔嘴唇,就没敢再坚持。

又比如刘禅年纪渐长后,宠信宦官黄皓。而黄皓谄媚钻营,总想着往上爬,但董允上责其君、下责其臣,黄皓因此对董允很是忌惮,终董允之世,他始终不敢为非作歹,官位也仅止于黄门丞,就是主管诸宦官的黄门令的佐官。

而刘禅对董允,更是又敬又怕。

季汉四英共同为政时,上下一派齐心

当时,费祎随诸葛亮北伐在外,蒋琬在后方总理丞相府事,董允在宫中匡正君主,四人各司其职,上下一派齐心。

四、守正下士

董允为人,守正下士,就是坚守正道、礼贤下士的意思。

先说守正。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北伐前线,丞相长史蒋琬为尚书令。后来,蒋琬又领益州刺史,他上疏让位给费祎、董允,又上表刘禅,说董允任职宫中多年,翼赞多年,应封爵赐土以示奖掖。但董允固辞不受。

再说下士。

有一次,董允与时为尚书令的费祎、中典军的胡济约定出门宴游。当时董允的车马已备好,这时恰好郎 中、襄阳人董恢前来拜会。董恢当时年少官微,他看到董允准备出门,稍停了一会儿便要起身告辞。董允却说:“我所出者,就是与同好宴谈。今君屈尊来访,我舍此之谈,而就彼之宴,这不是不太合适吗?”

于是董允解马罢行,费祎等人听说,也只好不去。

董允比起费祎,总是差一点

后主延熙六年(243年),董允加封辅国将军。同年,费祎升任大将军,录尚书事。延熙七年(244年),董允以侍中守尚书令,作为费祎的副手。可惜在延熙九年(246年),董允即去世。

五、季汉四英

董允去世后,蜀中百姓感念其德,将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并称季汉四相,或者说季汉四英。但以实际论,季汉只有诸葛亮一个丞相,蒋琬、费祎有丞相之实而无丞相之名,董允则只为尚书令,权力要小许多(参见)。

接任董允为侍中的陈祗,却与黄皓互为表里,黄皓从此开始干预政事。董允去世的同年,蒋琬病逝。延熙十六年(253年),费祎又遇刺身亡,季汉朝政越发不可收拾。

后主景耀元年(258年)陈祗去世后,黄皓更由黄门令升为中常侍、奉车都尉。黄皓操弄权术,魅惑刘禅,加之继任尚书令董厥、樊建与卫将军诸葛瞻(诸葛亮子)处处掣肘大将军姜维,季汉上下就更趋混乱,终致覆亡(参见)。

蜀中士民对董允就更加追念。

附带说一句,后主炎兴元年(263年),魏将邓艾攻入成都后,听闻黄皓狡诈阴险,就收监并要杀了他(参见)。但黄皓以重金收买邓艾左右,结果后来他还是免罪。

董允一生忠肝义胆,为匡正刘禅尽心竭力,但他也因此很不受刘禅待见。董允活着时,刘禅不敢说什么,但他去世,陈祗为尚书令时,阿谀媚上。刘禅志得意舒,前后一对比,就认为陈祗深明上意,而董允轻视自己,因此对他“追怨日深”。那些说刘禅大智若愚的,不知该作何想?

刘禅何以能称大智若愚

另外说一句,在《三国志》中,董允是个很特别的存在。

其他的父子同传,都是子附在父下。比如,《陈泰传》就附在其父《陈群传》下,《陆抗传》附在其父《陆逊传》下,其他如王肃、杜恕、张承、顾劭之流,都是如此。独董允所在传记,名为《董刘马陈董吕传》,董允和其父董和各自分开记载。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认为,董和职为掌军中郎将,而董允官至尚书令。尚书令是当时名义上的宰辅,董允“名位优重,事迹愈父”,因此二人各自成传。

也许还有一点,作为季汉遗民,陈寿也追念董允的功绩?

我是三国路人甲,一个铁杆三国迷。跟着我,一天学一点三国知识

相关文章

0 阅读:2

群众魏蜀吴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