骇人听闻!洪武文字狱:因字丧命十几万

行者无疆1982 2024-10-18 18:18:30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制造了一系列惨绝人寰的文字狱,成百上千的文人学士因文字而惹祸上身,冤枉致死,一时间国人胆颤心惊,谈文色变,唯恐灾难落在自己头上,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要发动文字狱呢?他想达到什么目的呢?

什么叫文字狱呢?文字狱,顾名思义,就是因文字所犯下的罪案,自有文字以来,就有文字狱,历朝历代,史不绝书。文字多出于文人之手,吃文字狱官司的,自然多是知识分子。在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社会里,专制统治者往往有意从文人学士的作品中摘取字句,借“疑似影响之词”,罗列罪状,滥杀无辜,以达到消除异端,钳制思想,维护专制统治的目的。

文字狱就是专整知识分子的“特种刑庭”,是封建统治者树立权威、维护政权的一种手段,帝王们拿士大夫开刀,为的是“杀鸡骇猴”,迫使全体臣民慑服。仔细分析每一文字狱的构成,虽然多是扣以“叛逆”的帽子,但只要看一看案情,几乎全部是冤案、假案、错案,罪名多是罗织而成的。历代文字狱集中反映了封建专制的黑暗与野蛮,写下了中国历史上黑暗的一页,对中国的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了极其严重的消极影响。

明太祖朱元璋时文字狱从1384年一直延续到1396年,长达13年,其间因各种与文字有关的事件而被杀者达十几万人之多。上至王宫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各种职业,其牵连之广、死者之多、影响之深远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朱元璋发动文字狱的根源大约有以下三种说法:

其一朱元璋很注意征儒辟士,即位以前就招聚了一群士人为自己效力,即位后连颁诏书,征辟大批士人兴礼乐、定制度,充实到政府机构。但由于他出身低贱,当过和尚,在士大夫面前总感到矮了一截,心灵深处有自卑感。著名史学家吴晗支持此观点,他在《朱元璋传》中说,在和知识分子的斗争中,朱元璋特别注意文字细节和他自己出身经历的禁忌,吹毛求疵,造成了洪武时代的文字狱。

其二也是重要的一点,对士大夫来说,他们对当过和尚做过盗贼的这位皇帝从心底里是不敬服的,并不承认他是得天命的君主,对新王朝的前途也十分怀疑,加上新王朝法律严酷,很多文人都不愿出仕。文人的不合作态度与明太祖之间产生的裂痕,是导致明初文字狱产生的重要原因。

其三建立明朝的勋贵和大批武臣对朱元璋重用文士有看法,并想尽办法进行挑拨。朱元璋听信他们的谗言,因此不管是谁的文章他就多长一个心眼,进行仔细推敲。但是由于他本身读书不多,对字音字义、作诗用典多半一知半解,因而导致了文字狱的不断产生。

明太祖朱元璋对文字是否犯禁的评判,完全是以其自身的政治利益和文化水平做准绳,并不会去设身处地地为作者考虑什么,这一点从以下几个案例中可以看出来,古代在元旦、冬至和皇帝皇后的生日及皇后太后上尊号、册立等重要节日和庆祝活动,各级官员常要上表祝贺。皇帝对官员有特别赏赐,官员须上表谢恩。这些表笺原本是礼节性的文章,官员一般只是写一些歌功颂德的客套之言,对皇帝来说也是讨个吉利。但是,朱元璋却从这些文章中咬文嚼字,认为可以从这些文章里看出官员们对皇帝和朝廷的态度。如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作贺表,内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句,朱元璋认为“光”是说他曾经剃过光头,“圣”说他是个僧人,“则”说他是个贼,遂下令诛杀。浙江某府学教授林元亮为海门卫长官作《谢增俸表》,内有句为“作则垂宪”。朱元璋自己是农民起义军出身,过去被人称为

“贼”,所以他对这个字特别敏感,认为“则”与“贼”音近相通,这位教授在讽刺自己,遂下令将他诛杀。常州府学训导蒋镇为本府作《正旦贺表》,内有句为“睿性生知”。朱元璋年轻时因家里较穷做了和尚,所以他认为这位训导在讥讽他,因为“生”就是在说“僧”,遂将他逮捕诛杀。《剪胜野闻》中还记载某年元宵,朱元璋微服出游,见街上有人出一灯谜,是一幅漫画,画中一妇人怀抱西瓜坐在马上,马的蹄子特别大。太祖回宫后命人查出灯谜的作者,押到后马上处死。刑部官员觉得很奇怪,不知这人到底有什么罪,奏请开恩赦宥。太祖发怒说:“此人侮辱皇后,大不敬,怎能饶了他。”众人这才明白太祖的意思,原来马皇后出身贫穷,自幼没有缠足,那画被认为是讽刺马皇后大脚:怀抱西瓜是暗示朱元璋、马皇后为淮西人,因为“怀”与“淮”同音。最后将作灯谜的人杖责至死。

据《国初事迹》记载,当时,不但朝廷大臣会因为文字横遭不测,就连明朝的藩国朝鲜也深受文字狱之害,朝鲜国王李成旦进表笺,有犯上字样,明太祖当即下令将进贡物品全部打回,还要朝鲜交出撰写此文的郑总。朝鲜恐惧,将郑总押送至南京,太祖下令,发配云南,仍令辽东都司不许高丽人通界,也不许商客贸易。

据全祖望《鲒埼亭集》卷35记载,朱元璋大兴文字狱时连死人孟子也不放过,他曾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洪武二年下令将孟子牌位撤出孔庙,后来因为文星暗了,朱元璋做贼心虚,才恢复孟子牌位。但是朱元璋实行八股取士,孟子的“对君不逊”难以让他容忍。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下令删节《孟子》,书中被认为言论荒谬的共85章,一律删去,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一,删定后定名为《孟子节文》,真是滑稽的很。

不仅如此,朱元璋后面的几代皇帝,大兴文字狱的劲头不比朱元璋差多少,在明朝如此极端而严密的统治下,大部分读书人都只有俯首帖耳地去做奴隶,纵情声色,放荡不羁,麻醉自己,以此避世。

但是也有学者专家为朱元璋叫屈的,譬如,台湾学者陈学霖,他就对明太祖发动文字狱的说法不以为然。他认为赵翼及其以后学者所论明太祖文字狱案,都是采自民间野史,破绽百出,荒诞可笑,不可当真。他认为明太祖时或许有文字狱案,但是,远没有像讹传的那样严重。他认为徐一夔贺表触文字忌讳被斩、释来复呈诗被赐死等,都是好事之人虚构误传的,与文字狱没有关系。他认为明太祖朱元璋并不是不学无术、误读表文的人,也没有对他人的表文妄加臆测。那些因为文字狱被诛,被罚的人很有可能是因为参与了谋反的政治事件,而明太祖想铲除异己,所以故意断章取义,罗织成狱。他认为是后代那些研究明史的人,疏于鉴别史料,歪曲了历史真相。

至今,明太祖发动文字狱是真是假,还没有明确的定论,一直是个争议颇多的话题,看来还得靠历史学家们进一步的研究来澄清了。

这篇文章详细阐述了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文字狱的历史事件,通过丰富的史料和案例,深入剖析了文字狱的根源、目的及影响。作者不仅指出了朱元璋因出身低贱而产生的自卑感、士大夫的不合作态度以及勋贵武臣的挑拨是导致文字狱的重要原因,还通过具体案例展现了朱元璋对文字的敏感与专断。文章同时提到了关于文字狱是否存在夸张记载的历史争议,为读者提供了多元视角。整体而言,该文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对于理解封建专制统治的残酷性及其对社会文化的深远影响具有重要价值。

0 阅读:25

行者无疆1982

简介:随笔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