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红旗渠引水工程,本意是造福百姓,为何却遭村民不断状告?

慧言说个史 2024-08-21 22:04:40

如今我们站在河南省林州市的山丘上,展眼望去,满目沃土。

俯瞰过去,红旗渠宛若苍龙贯穿大地,苍龙过处,尽是绿意盎然。

1960年,河南人民花费十年时间,将数千山头抹平,数百山川打穿,近百条沟壑填平。

为了这一千五百千米的渠道,有足足81人牺牲在了建设过程中。

但令人想不到的是,在整个林县万众一心开拓红旗渠的过程中,却有一封封举报信,放到了红旗渠工程指挥部的信箱里。

那么是谁让大家有了丰沛的水源呢?又为什么在红旗渠贯穿大地的时候,他又受到了不断的状告呢?

时空长河倒流到了1964年,夜半的农人躺在床上酣然入梦。

突然间一声霹雳,震醒了整村的人,有几处刚刚搭好的窝棚又被震塌了... ...

一、不耐寒渴苦林县,翘首望云盼天河

听到林县这个名字,人们第一瞬间的反应肯定是一个处处绿意的县城。

但实际却并非如此,在红旗渠的水流还未涌动之前,林县比大家想象中更为荒凉,走遍林州,甚至找不到一汪清泉。

而更令人绝望的是最浅的地表水,也有百十米深,也就是说在其他地方可谓家家户户都有的水井,在林县彻底没了可能。

时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初到此地时,看着农民要走数十里才能取来两桶水,不由得痛心至极,决心要让全县人都能喝上水,都能有水洗脸。

但是这样一项福泽万民的工程,却不是可以随口说说就造出来的。

想要让人人喝上水,需要何其庞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支撑?

在那个物资匮乏、经济落后的年代,一个连洗脸都不敢的贫困县,又要如何筹集这些资金呢?

要知道,在那个科技尚未如同今日般发达的年代,想要进行工程,靠的可不是铺天盖地的挖掘机大军,更不是堆积成山的水泥和注浆车。

对于当时的林县来说,唯一的工具就是人,以及农户家中的独轮车。

但是林县的情况,比大家想象的还要贫瘠。

在那个国家刚刚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百废待兴的时代,林县的物资贫乏得令人发指。

在工业基础薄弱,物资匮乏的大背景下,就连施工最基础的锤子凿子,都没法给每个工人配上。

在这样的背景下,红旗渠的建设可谓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但是,杨贵和林县的党委班子并未因此气馁。

毛主席与杨贵

林县虽然缺乏铁器,却有着昔年积累的3000万斤储备粮,此外,国家也为此派发了300万国家拨款的专项资金,足以支持简单的工具采购。

更重要的是,林县有足足55万民众。

没有挖掘机,那就靠人力砸,没有货车,那就靠独轮车推。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肯定能建成红旗渠!

于是乎,在1960年2月11日,在杨贵的带领下,林县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建设“引漳入林”工程。

二、不辞劳苦 敢为人先

随着炸药的轰鸣声在山谷中回荡,“入林”工程正式启动。

轰轰烈烈的人潮,和夜以继日的工程,就如同林县人民的决心一样坚不可摧。

然而,这项宏伟工程的起步却并非一帆风顺。

工程的推进需要大量的炸药来开山劈石,但轰鸣的炸药也给周围环境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引漳入林工程初期,工人们对炸药使用的技巧并不熟练,要么放多或放少,要么就是爆炸方向控制不当,凌乱的爆破不仅震动了山体,碎石和冲击波也难免冲击了村庄。

农户们辛苦搭建的窝棚在冲击波下摇摇欲坠,许多住宅的墙壁上也出现了裂痕。

而村民的各种牲畜更是产生了强烈的应激,奶牛不下奶,公鸡不下蛋,更有甚者,许多大型牲畜被吓得在村子里乱窜。

施工现场的每一次爆炸,都牵动着林县村民们的心。

山头的崩塌、渠堤的破碎、房屋的裂缝、奔跑的牲畜,这些场景不断地冲击着林县村民的日常生活。

许多不堪其扰的村民,忍不住给杨贵写去了状纸。

杨贵看着村民们的描述,感到了极大的纠结。

谁都知道”引漳入林“是好事,但是成果没看到,却看到满目疮痍,这对于每一个农民和工人都是巨大的打击。

试想,一个辛苦劳作数周的工人回家一看,窝棚塌了,房子裂了,牲畜跑了,这样的场景与家破人亡也不遑多让,谁都难以承受。

但是“引漳入林”也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事情,看着手里的状纸,杨贵想,首先要让大家万众一心,有干下去的决心,有看到天河之水奔涌而来的希望!

那么,曾经发生过什么,是大家明明没看到成果,却依然前仆后继的去奉献自己的呢?

没错,就是我们的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于是杨贵紧急召开了代表会议,将“引漳入林”工程,改名成了时至今日仍旧大名鼎鼎的“红旗渠”。

三、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随着“引漳入林”工程改名为红旗渠,大伙的干劲与日俱增。

红旗渠的一段段工程也在逐渐竣工,甘甜的河水自南向北的滋润了整个林县。

1960年的杨贵和工人们也没有想到,红旗渠的这一挖,竟然挖了近十年。

在工人们的不懈努力下,1965年4月,红旗渠总干渠通水,红旗渠的主要干流任务竣工。

1966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竣工,工人们打下的江山,正式开始滋润整片林县的沃土。

数年里,数万施工人员和指挥人员,吃住都在山上。

唯一的家当就是随身携带的铁锤和凿子,渴了喝点水,饿了吃随身带着的干粮,晚上倚着崖壁睡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这艰苦的生活,夜以继日,慢慢地流逝着,但却没有人叫苦。

他们都在期望着脚下的工程可以如同五星红旗一样,照耀着华夏大地上的人们。

随着他们的不辞劳苦,红旗渠的灌溉逐渐覆盖了大半个林县,总灌溉面积达到了五十多万亩。

终于,1969年7月,总面积24.16平方公里的红旗渠工程全面竣工。

十年来,工人们勤劳无私的精神感染了所有林县人。十年来的辛苦劳作终究是苦心人,天不负,自此,林县再也没有了缺水的日子。

一条红旗渠,宛若天河水,挽救了贫瘠的林县,曾经的先辈们夜以继日甘愿付出生命,才有了如今的这堪比长城的奇迹。

红旗渠的精神将永远流传,我们将永远铭记。

参考资料:

中国水事 《“高举红旗前进”,这条渠做到了!》

6 阅读:1647
评论列表
  • 2024-08-22 16:17

    震撼人心的大工程,为英雄的林县人民点赞[点赞][点赞][点赞]

  • 2024-08-22 20:32

    伟大的工程伟大的人民!!!

  • 2024-09-01 21:54

    这应该算是世间壮举,堪比长城、大运河!

  • 2024-08-22 21:34

    林县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锻炼出掌握了工程技术的队伍。日后的林州市,走出大批从事各类建筑工程河南省最早的农民工。

  • 2024-09-17 20:02

    主席时代 为了大家吃饱饭 建设了很多水利工程

  • 2024-08-23 15:49

    标题党

慧言说个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