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0年代全国风靡的“的确良”,为何会突然消失?其实它改了名

蜀山史道 2024-10-26 21:54:0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在70、80年代,"的确良"可谓是风靡全国,成为那一代人的时尚代名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曾经受宠的面料却在我们的视野中悄然消失。

许多人都在问,这究竟是为什么?难道它真的消亡了吗?其实,真相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究竟"的确良"改成了什么名字让它在时尚界重新焕发新生?

从补丁到“时尚”

1968年的北京,一场悄然的布料革命正在上演。从香港和广东北上的这种新面料,不仅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更是打开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想象空间。

当时的北京市民们,过惯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生活。街边的裁缝铺总是挤满了拿着打满补丁衣服的主顾,补丁已经成为那个年代最普遍的"装饰品"。

有些老手艺人甚至能把补丁做得浑然天成,被称为"补丁艺术家"。在这样的背景下,这种崭新面料的出现简直就像天上掉下来的礼物。

它不仅颜色新颖,还特别挺括,穿在身上有种说不出的精神气。当时有个在纺织厂工作的老师傅回忆说,第一次看到这种布料时,他用手摸了又摸,搓了又搓,愣是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这种布料的出现,让习惯了粗布麻衣的北京市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可能性,仿佛一扇通向时尚世界的门被轻轻推开。

这种被称为"的确靓"的面料从广东传入北京时,还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文化误读。广东人称赞什么好看时喜欢说"靓","的确靓"就是"确实漂亮"的意思。

但这个词传到北方后,因为方言差异,"靓"被理解成了"凉",让不少北方人误以为这是一种特别适合夏天穿着的凉爽布料。

这个美丽的误会一直持续着,直到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这种布料其实并不那么透气。但有意思的是,即便发现了这个"美丽的误会",人们也并不在意,反而觉得"的确良"这个名字更顺口。

老一辈的裁缝们都说,这种布料最大的特点就是"耐操心",怎么穿都不会变形,水洗之后晾干了连熨斗都省了,这在当时的生活条件下简直是再完美不过的选择了。

15元的"奢侈梦"

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15元对于一件衣服来说绝对称得上是天价。要知道,当时普通工人的月工资也就30来块钱,一家人的生活费用都要精打细算。

但即便如此,"的确良"依然成为了那个年代最受欢迎的布料之一。人们省吃俭用,宁愿少买几斤肉,也要置办一件"的确良"衣服。

有的家庭甚至会把买"的确良"衣服作为一项重要的家庭计划,全家人一起攒钱,就为了能在过年时添置一件新衣裳。

当时的百货商店里,只要是摆出"的确良"的柜台,总是挤满了人。有个老售货员回忆说,每次新货一到,消息就会不胫而走,大家都会提前排队等候。

有时候天还没亮,门口就已经排起了长队。不少人为了买到心仪的布料,甚至会带着暖水瓶和干粮,准备打持久战。

因为供不应求,商场还不得不采取凭票限购的方式。一些有门路的人会托关系走后门,还经常会加价购买。

"的确良"甚至一度成为了一种特殊的社交货币,谁家要是有个在纺织厂或者百货公司工作的亲戚,那简直就是"香饽饽"。

有趣的是,一些精明的姑娘们会特意打听对象家里有没有能搞到"的确良"的关系,这甚至成为了择偶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

国产化之路

辽阳化纤厂的建设不仅是一个工业项目,更是一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战役。在建厂过程中,工人们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当时的技术条件十分有限,很多设备都需要自主研发。

车间里经常是热气腾腾,化学原料的气味刺鼻难闻,但工人们却从未退缩。他们中间有不少人像黄雪官一样,带着病坚持工作。

有的工人因为长期接触化学原料导致皮肤过敏,但依然咬牙坚持;有的技术人员连续几个月吃住在厂里,就为了攻克技术难关。

在建厂初期,由于缺乏经验,生产出来的纤维质量常常不稳定。工人们经常加班到深夜,反复调试设备,优化工艺流程。

有一次,一批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整个车间的工人主动放弃休息时间,连续工作了三天三夜,终于找出了问题所在。当时厂里还专门成立了技术创新小组,鼓励工人们提出改进建议。

一位老工程师回忆说,那时候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干劲十足,每天都能看到新的进步。正是这种持续不断的努力,才让中国的化纤工业从无到有,最终实现了自主生产。

布票年代里的“时尚”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布票就像是一张张期待美好生活的通行证。3尺布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却是无数家庭的精打细算。有意思的是,人们会想出各种办法来"扩大"这3尺布的使用空间。

比如,一些心灵手巧的主妇会把旧衣服拆了重新裁剪,只用新布料做衣服的正面和袖子,背面则用旧料,这样就能省下一些布料来。还有人会把床单改做衣服,把窗帘变成裙子,在物质匮乏中展现着惊人的创造力。

"的确良"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着装,更改变了一个时代的审美。年轻人开始追求时尚,女孩子们会把"的确良"布料裁成各种流行的样式,有的甚至会偷偷仿制香港明星的装扮。

裁缝铺里,最受欢迎的样式是改良旗袍和喇叭裤,但因为布料有限,往往需要巧妙设计才能裁出理想的款式。

街头巷尾经常能看到姑娘们三五成群,穿着同样料子但款式各异的衣裳,构成了那个特殊年代独特的风景线。

更有意思的是,一些机关单位的年轻人会把自己的"的确良"衬衫借给同事穿,美其名曰"共同致富",其实是在创造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时尚共享经济。

“聚酯纤维”的重生之路

改革开放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纺织工人们开始大胆创新,尝试各种新的工艺和配方。

他们发现,将聚酯纤维按不同比例与其他纤维混纺,可以创造出具有不同特性的面料。

比如,与棉花混纺可以提高透气性和吸汗性,与羊毛混纺则能增加保暖效果,与莱卡混纺又能让面料更有弹性。这些创新让"的确良"以崭新的面貌继续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很多老纺织厂开始引进新技术,更新设备。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傅主动学习新知识,研究新工艺。

他们发现,通过改变纤维的截面形状,可以让面料具有不同的质感和功能。有的厂还专门成立了产品研发中心,致力于开发新型面料。

这种不断创新的精神,让曾经的"的确良"摆脱了过去给人的刻板印象,焕发出新的生机。现在的聚酯纤维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运动服装、户外装备等领域,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一些年轻的设计师甚至开始重新审视这种材料,在服装设计中赋予它新的时尚元素,让这个老牌面料在新时代继续发光发热。

《——【·结语·】——》

“的确良”的故事,是一代人的青春记忆,也是中国纺织工业发展的缩影。

从最初的趋之若鹜到后来的渐行渐远,再到如今的改良重生,它见证了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见证了一个国家从物质匮乏走向富足的历程。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

《七八十年代流行的“的确良”,为何突然消失了?它只是换了个名字》树洞档案

《70、80年代全国风靡的“的确良”,为何会突然消失?其实它改了名》万物科普

0 阅读:10

蜀山史道

简介:用专业的眼光,品读历史瞬间,解密历史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