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什么样的关系,能毁掉你?什么样的关系,能成就你?

斯威国学 2024-10-07 08:46:50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将得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斩。夫代大匠斩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本章的字面意思,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当老百姓连死都不怕的时候,管理者又有什么办法用生死来让老百姓恐惧顺从呢?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将得而杀之,孰敢?这句话怎么理解呢?如果能够使老百姓珍惜生命,害怕死亡,对于那些为非作歹、罪大恶极的人,我就可以把他们抓起来杀掉,那么谁还敢作恶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斩。应当有专门的人来行刑,代替行刑的人去行刑,就像是替木匠去做木工活。 夫代大匠斩者,希有不伤其手矣。不是木匠的人去做木工活,很少会有人不伤到自己手的。 了解完字面意思,我们来深入探讨本章《道德经》有哪些深意,能给到我们哪些启示,提升我们哪些方面的认知,以及哪些方面可以让我们在实践中去运用。 本章承接了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当人民不再畏惧管理者权威的时候,这个世界就会发生巨大混乱,要么就是管理体系变得更严酷,要么就是人民的拼死反抗。本章是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也就是说,当老百姓连死都不怕的时候,管理者又有什么办法用生死来让老百姓恐惧顺从呢? 民不畏威,畏的是谁的威?管理者。生死本是顺应自然的事,人理应享受天赋的寿命,而民不畏死,民为什么不畏死?不就是管理者的严刑峻法,逼迫人民走向死途了嘛!所以,这里依然讲的是管理者与人民的关系。 本章内容用现代大白话来讲,一是好的关系,相互滋养、成就彼此,坏的关系,带来灾难。二是避免关系错位,否则会带来伤害。 老子一直强调管理者要无为,才能实现最大的为。在本章,他讲到了最坏的情境是什么样的状态,就是管理者过分压迫民众,让民众已经到了不畏惧死亡的地步。 我们中国人经常讲,居安不忘思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民众的情绪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国家离灭亡也就不远了,这是坏的关系。所以,从古至今,贤明的君王都要修身,识人、用贤良之人,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做实事,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君王恩泽天下,江山得到稳固。这是好的关系。 怎样的行为会造成民众感到活不下去而奋力反抗呢? 姜太公讲了几点,民失其务,则害之。农失其时,则败之。无罪而罚,则杀之。重赋敛,则夺之。多营宫室台榭以疲民力,则苦之。吏浊苛扰,则怒之。 其实,我们人的忍受力是非常强的,稍微给点活路,就不至于拼死反抗。在家庭管理中也是一样。 现在很多孩子被培养得生门打开就是死门,中间一点距离都没有。家长会说,我不是这样的。那么,你有没有认为自己的孩子叛逆呢?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现在不少家长很头痛,总会说孩子到了叛逆期很不好管,管松了怕孩子出问题,管严了还是怕孩子出问题,真不知道如何是好。 孩子的叛逆跟君王压迫民众时,民众的表现形式不太一样,但是本质上是一样的。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君王和父母都做不到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现代父母跟孩子的问题在于,父母对孩子说,孩子啊,我们是平等的,我们就像朋友一样相处。既然是朋友,朋友之间没有必要相互听对方的话。以朋友相处,父母与孩子的精神连接是断的。但是,父母又不允许孩子不听话,不允许孩子有叛逆行为。要孩子听话,父母要怎么办呢?用物质来换取孩子的听话。这是在用物质控制孩子。嘴巴上的平等与现实中的不平等,是孩子叛逆的来源之一。 当用物质控制不了孩子,解决不了孩子叛逆的问题时,家长就有可能贬低孩子,从人格上羞辱孩子,这就导致孩子破罐子破摔,或者搞坏自己,搞死自己。正所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怎么办呢?就要使民常畏死。民畏死,一定是有他们在乎的价值。这就需要家长重新调整和孩子的相处关系,让孩子有在乎的价值。由于孩子害怕失去这些所在乎的价值,家长的管教就会变得非常容易了。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将得而杀之,孰敢?这句话本来的意思是要使老百姓珍惜生命,害怕死亡。罪大恶极的人,我就可以把他们抓起来杀掉,那么谁还敢作恶呢?这里的为奇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想法,杀掉为非作歹的人,或者消除那些让民众厌恶、恐惧的想法,让思想变得纯正。 常有司杀者杀,经常有专管杀人的人去执行杀人的任务。在一个社会中,不同身份、角色的人做不同的事情,大家各司其职,如果皇帝做了木工的活,大臣做了皇帝的事情,父亲做了母亲该做的事,孩子成了家庭的皇帝……指鹿为马,天下就混乱了。 老子说,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斩。在一个家庭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父母是有分工的,不是每个人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父母阳刚,母亲阴柔,尽量以父亲为引导者,为榜样,母亲做呵护。如果父母自己都斗来斗去的,怎么能在孩子那里树立威信呢?代大匠斩的人,几乎都会伤害到自己。 现代社会家庭中,既没有家长,又全是家长的情况很多。现在一个孩子面对四个老人以及父母。六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爸爸对孩子说,作业可以写到十点就睡觉,妈妈要求孩子必须写完,奶奶说,孩子要吃点东西,爷爷说写作业的时候不能吃。孩子去爷爷奶奶家,爷爷奶奶说孩子妈妈这个地方不好,那个地方不对。孩子去外公外婆家,外公外婆说孩子爸爸不好,不负责任。孩子生活在这样角色混乱的环境中,不知道该听谁,该信任谁,非常苦闷。有的孩子干脆谁的话都不听,到哪里都把自己摆在老大的位置。只有经受过社会的毒打,四处碰壁、挫折不断之后,深刻反省才有可能明白过来。长辈们仿佛都是为孩子好,伤害的却是孩子,孩子反过来,又会伤害到他们自己。 家有初中、高中阶段学生的家长,常常遭遇这般尴尬的情境:面对自家孩子时谨小慎微,不敢高声言语。孩子稍有不悦,便能将家长怼得远远的。尤其是那些在外面担任领导职务之人,面对下属能够应付自如,可面对自家孩子,却束手无策,满肚子的火气无处宣泄。 而一个身份定位清晰、角色分工明确的家庭,孩子非常清楚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他们是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爱护幼小,于此能够更好的成长。
1 阅读:22

斯威国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