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三次强行废除汉字,都以失败告终,如今身份证上仍需写汉名

鉴策史海 2024-11-04 16:07:38

一千多年来,汉字深深嵌入朝鲜半岛的文化基因,塑造了韩国的语言、文学、历史。

但现实是无论韩国如何“花式分手”,汉字都如影随形难以割舍。

直到今天,汉字仍顽强地留在韩国人的身份证上,这背后究竟有何隐情?

汉字与韩国的“爱恨情仇”

要说汉字与朝鲜半岛的缘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8年。

汉朝在朝鲜半岛设立四郡,开启了两地文化交流的大门。

新罗、高丽、朝鲜等王朝,无一不将汉字奉为圭臬。

贵族阶层以能写一手好汉字为荣,平民百姓也在口耳相传中接受汉字的熏陶。

从科举制度到文学创作,从碑文石刻到民间习俗,汉字无处不在,深入朝鲜社会的方方面面。

1894年,朝鲜王朝国王李熙眼见大清惨败于甲午战争。

为了讨好日本,竟颁布《勅令》要求废除汉字。

不过这次“分手”来得莫名其妙,朝鲜上下都没有做好准备,最终不了了之。

1948年,韩国建国,民族主义情绪空前高涨,废除汉字的呼声再次响起。

韩国政府顺势推出《韩文专用法案》,将韩文确立为官方文字。

然而事实证明,要彻底抛弃相伴千年的汉字谈何容易。

法案在现实中根本无法彻底执行,反而引发社会混乱。

包括不准在教科书中出现汉字,甚至要将古籍中的汉字全部翻译成韩语。

这一招可谓阴险毒辣,直接切断了韩国年轻一代与汉字的联系。

然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韩国经济遭受重创。

中国市场的庞大需求让韩国政府幡然醒悟,汉语人才成了香饽饽,汉字教育卷土重来。

三星集团率先在招聘中设置汉字考试,各大高校纷纷开设汉语专业,汉字热潮席卷韩国。

2005年,韩国政府宣布废除《韩文专用法案》,汉字重新成为法定文字。

从古至今,韩国的文学、历史、哲学等,都是以汉字记载的。

如果彻底抛弃汉字,等于切断了民族文化的根脉,后果不堪设想。

不仅如此随着中韩经贸往来日益频繁,懂汉语的人才供不应求。

韩国财阀们深知,要想在中国市场分一杯羹,汉语能力必不可少,他们成了推动汉字教育的主力军。

韩国废止汉字的闹剧,充分说明了汉字在东亚文化圈的地位之重要,影响之深远。

千年文化积淀,岂是一纸法案可以抹杀的?

韩国若想在文化自信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还需放下偏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拥抱汉字,拥抱属于东方的文化瑰宝。

汉字在当代韩国:地位难撼动

韩国人对汉字的感情,可谓是又爱又恨。

毕竟汉字不仅仅是一种书写工具,更是韩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从文学到史学,从法律到医学,汉字无处不在。

就拿韩国人的名字来说吧,至今身份证上还得用汉字注明,生怕同名同姓认错了人。

要知道,韩文可是个表音文字,同音字多得很。

金、李、朴这些大姓,同音的不要太多。

没有汉字名来区分,估计得乱成一锅粥。

还有韩国的族谱、家谱什么的,基本都是汉字记载。

要是不认识汉字,那祖宗是谁都得打个问号了。

但是韩国政府对汉字的态度,那真是翻云覆雨,变化无常。

于是《韩文专用法案》应运而生,企图把汉字一脚踢开。

但现实是,法律条文、官方文件,没有汉字还真表达不清。

中小学生不学汉字,长大后读古籍,那就是“双眼一抹黑”。

种种困境,让韩国政府意识到,全面废止汉字是不现实的。

据统计,韩国宪法中约有四分之一的内容是用汉字注明的。

作为一种表意文字,汉字具有精准传达信息的优势。

相比之下,韩语属于表音文字,同音异义词非常多,在法律条文这种需要高度严谨的场合,很容易产生歧义。

如果宪法完全废除汉字,一些关键术语和概念就可能模棱两可,给司法实践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韩国的文化情结:又抢又嫌

除了汉字,韩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很感兴趣。

说起韩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一会儿抢,一会儿嫌,翻脸比翻书还快。

但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就在《左传》里。

还有看到中国汉服越来越火,有人就坐不住了。

非要攀个亲,也是汉服在前,韩服在后。

可是中医学发展已有数千年历史,对朝鲜半岛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这些文化争议,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些韩国人的文化焦虑。

但事实上,中韩两国同根同源,文化纽带牢不可破。

比如韩国的传统节日、民俗、宗教等,很多都打上了中华文化的烙印。

再比如韩国的古典文学、史学著作,大多是用汉文写就,这些都是中韩文化交流的见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两国在经贸、教育、旅游等领域的合作日益密切。

在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一些韩国人对中国文化存在误解和偏见,试图割裂两国的文化联系。

未来中韩两国应该以更加开放、理性的态度看待彼此的文化,客观认识两国文化的异同,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

这不仅有利于化解文化误会,也有利于推动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结语

对于中韩两国而言,摆脱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以更加包容开放的心态看待彼此的文化交往史,是实现民心相通、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毕竟,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互鉴而丰富。只有秉持这一理念,我们才能携手应对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挑战,共同创造人类文明的美好未来。

信息来源

1.人民网,2019-08-26,《通讯:在首尔中国留学及就业展上感受“汉语热”》

4.海外网,2020-10-09,《文在寅:推动“纯韩文化“把汉字法律术语换成简单的韩语》

5.观察者网,2020-12-23,《阻碍实现信息化?韩国争论小学教科书该不该用汉字》

1 阅读:168

鉴策史海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