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假期间,我朋友带着她儿子小布踏上了亲子旅行,目的地是北京,希望通过参观名胜古迹增进亲子关系。
小布对旅行充满期待,甚至主动参与行李整理,尽管妈妈的后续整理必不可少,如排除了不必要的摇摇马。
首站故宫博物院让小布兴奋不已,四处探索,妈妈也为孩子的兴趣感到欣慰。
然而,离开故宫后,小布突然变得疲惫不堪,要求妈妈抱抱。
妈妈理解为孩子在故宫玩得太尽兴,累了。
到了颐和园,小布恢复活力,但结束时又故态复萌,妈妈再次抱起他。
次日,参观北京四合院时,小布未出门就喊累,妈妈只能抱着他游览。
但到了世界公园,小布又精神焕发。
这种无规律的表现让妈妈困惑不已,怀疑小布是否“选择性”地累,且每次喊累都坚持要妈妈抱,坐下休息也不肯。
类似情况在许多宝妈中并不罕见,孩子突然要求抱抱看似无理,实则背后有其原因,并非单纯的“懒惰”或“疲惫”,很多家长都没弄懂真相。
跟不上大人的脚步,又担心和爸爸妈妈分开,让宝宝总想被抱着宝宝们在学会走路的初期,往往难以跟上大人的步伐节奏。
尽管大人们已经刻意放慢脚步,甚至在前方耐心等待,但由于宝宝的视野范围相对有限,稍不留意,他们就可能发现爸爸妈妈似乎“消失”在了视线之外,这种突如其来的“失去联系”会让宝宝感到十分焦急和不安。
正处于学步年龄段的孩子们,往往正处于分离焦虑最为显著的阶段。
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在某种程度上与主要照顾者(通常是父母)是独立的个体,但同时又极度依赖这份来自父母的安全感。
因此,当宝宝发现自己在户外活动时,不仅难以跟上父母快速移动的脚步,还时刻担心着可能会与父母走散,这种双重压力使得他们倍感困扰。
为了缓解这种焦虑感和不安全感,宝宝们有时会选择一种看似“摆烂”实则充满智慧的策略——直接请求爸爸妈妈抱抱。
因为在父母的怀抱中,他们不仅能感受到那份温暖和安慰,更重要的是,能确保自己与父母紧密相连,不会丢失,这样的状态让他们感到无比安心和满足。
所以,当宝宝频繁要求抱抱时,或许正是他们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爱与安全的渴望。
面对外界的紧张感,让宝宝总渴望被抱着获得安抚当孩子学会了走路,他们探索世界的欲望也随之增强,这意味着出门游玩的时间自然而然地多了起来。
外面的世界对他们而言,既是一个充满无限乐趣的新奇天地,也是一个陌生且未知的环境。
面对满街的陌生人脸孔和五花八门的新鲜事物,小小的心灵里交织着兴奋与紧张,甚至是害怕。
这些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让孩子们在面对外界环境时,内心充满了波动。
在这样的情境下,妈妈的怀抱就成了他们最坚实的依靠和安慰的源泉。
科学研究表明,拥抱具有显著的安抚作用。
东京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当宝宝被妈妈抱着时,与他们压力相关的生理指标会有所下降,与此同时,帮助身体恢复到平静状态的副交感神经活动变得更为活跃。
这意味着,妈妈的怀抱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物理接触,更是一个能够降低宝宝压力、提升他们安全感的有效方式。
因此,当宝宝出门在外总是想要妈妈抱抱时,他们实际上是在寻求一种情感的寄托和勇气的来源。
只有从妈妈的怀抱中获得足够的安抚和勇气,他们才敢于迈出探索世界的步伐,去发现和体验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自己走太无聊,大人抱着看到的世界才有趣当宝宝初次学会走路时,那份兴奋与成就感是无可比拟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渐渐发现,自己走路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有趣。
周围的世界似乎都是为成年人量身打造的,无论是街道上的景色,还是商店里的商品,都高高在上,超出了他们的视线范围。
当他们四处张望,试图捕捉这个世界的美好时,却发现自己的视野总是被各种障碍物所遮挡,无法一览无余。
这时,宝宝们开始渴望拥有像大人一样的宽阔视野,能够随时随地与爸爸妈妈进行亲密的互动。
于是,他们开始用各种方式撒娇求抱抱,希望父母能够满足他们的这一小小愿望。
而当他们被大人抱在怀里时,嘿!眼前的世界仿佛瞬间变得不同了。
从高处俯瞰,他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之前被遮挡的景物,感受到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
在爸爸妈妈的怀抱中,世界突然换了角度,变得更加有趣和生动。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孩子们的这种感受,我们特意用摄像头录制了一段「小朋友视角下的世界」短片。
通过这段短片,我们或许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孩子们为什么出门时总想被抱着。
因为,从他们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是如此的不同,如此的精彩,而只有在大人的怀抱中,他们才能真正地感受到这份美好。
面对孩子出门总想被抱着,而家长又希望孩子能多走走以锻炼其独立性和体能的情况,可以尝试以下几种策略来平衡这两方面的需求:
设定目标与奖励:与孩子一起制定一个小目标,比如“今天我们一起走到公园的长椅那里再休息”,完成后给予孩子适当的奖励,比如一个小零食或者一个有趣的玩具。这样既能激发孩子的动力,又能让他们感受到成就感。
创造探索的乐趣: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发现路上的小惊喜,比如“看,那边有只小鸟在树上唱歌,我们一起去看看吧”。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在走路的过程中找到乐趣,减少对被抱的需求。
使用游戏化的方法:将走路变成一种游戏,比如“我们来比赛看谁先走到那棵树下”,或者“我们来玩捉迷藏,你来找我,但你得自己走到那个角落开始数”。游戏不仅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还能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增加运动量。
提供适合的工具:如果孩子因为疲劳或视线受限而想被抱,可以考虑为他们准备一个小推车或者儿童背包,这样既能减轻他们的负担,又能让他们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耐心沟通与鼓励:与孩子进行耐心的沟通,解释多走路的好处,比如“多走路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健康,更强壮哦”。同时,给予孩子正面的鼓励和赞美,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能够做到,并且做得很好。
以身作则:家长自己也要展现出积极走路的态度,成为孩子的榜样。当家长自己乐于步行,享受户外活动时,孩子也会更容易受到影响,愿意参与到走路中来。
通过上述方法,家长可以在尊重孩子需求的同时,逐步引导和鼓励孩子多走路,达到锻炼的目的。记住,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找到最适合你家宝贝的方法最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