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平庸的道光,为什么选择更加平庸的咸丰接班?

时拾史事 2024-02-02 10:55:26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作者:@高成儿

自道光二十九年起,六十八岁的大清皇帝不时圣躬违和,但他老人家克服疾病,坚持上班。到年底,皇太后薨逝,这对道光打击很大,他既要处理朝政,又得守孝、治丧,加之身体的衰老,终于一病不起,行将就木。

道光三十年正月十三日,皇帝召见御前大臣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科尔沁王僧格林沁等,大家依次进入圆明园慎德堂后,惊讶地发现,奄奄一息的皇帝竟强撑病体,穿着朝服,端坐在大家面前。他命人取来缄匣,里面存放着道光二十六年六月十六日写下的两道圣旨,一道是封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另一道是封皇六子奕䜣为亲王。

正常来说,立储就是立储,匣子就应该放立太子的诏书。道光皇帝让人意想不到,顺带着把奕䜣也封了亲王,这是老皇帝能够给予的最高地位。道光自己三十多岁,在抵御天理教徒攻打紫禁城时立下功劳,才被嘉庆皇帝封为亲王,现在奕䜣仅仅十七岁,没立过什么大功,就得到了亲王爵位,体现了老父亲最后的爱,这也让继承皇位的奕詝非常尴尬,说明道光选择继承人时非常纠结,在两人之间摇摆不定。

在史书中,有着一些兄弟二人争夺皇位的记载,似乎也印证了老皇帝的想法。从后来的历史可以看出,四阿哥水平一般,面对内忧外患,更是心力交瘁,自暴自弃,年仅三十一岁就死在了避暑山庄。反倒是六阿哥业绩更为出色,在他的辅佐下,清廷开展洋务运动,剿灭太平天国,暂时度过了统治危机,开创“同光中兴”的局面,既然称之为“中兴”,由衰退而复兴,那么咸丰时代自然就属于衰退期。道光为什么要选择奕詝?没有把江山社稷交给更出色的奕䜣呢?

道光二十六年六月,六十五岁的老皇帝意识到,储君人选不能再拖了,必须有个决断。要是哪天他跟嘉庆一样猝死了,群臣都不知道该拥立谁。从账面上看,道光皇帝儿子不少,共有九个,可仔细想想,他选择的余地真心有限。

此时此刻,皇长子奕纬、皇次子奕纲、皇三子奕继均已不在人世,奕纬享年二十三岁,据野史记载,他的死与道光皇帝有关。据说奕纬读书不用功,让师傅非常无奈,皇帝眼下也没有别的孩子,您以后当了万岁爷怎么治理国家?奕纬早就看师傅不爽,怒斥道:“以后我要是当了皇上,第一个宰了你!”话音刚落,师傅吓得不轻,将此事告诉家长,皇帝火冒三丈,恨铁不成钢,往奕纬头上狠狠踢了一脚,没过多久,奕纬便去世了。道光这下傻眼了,年近半百,膝下无子,万里江山无人继承。

谁能想到,以后的岁月里,皇帝宝刀不老,老而弥坚,五六十岁了照样生儿育女。皇四子奕詝、皇五子奕誴、皇六子奕䜣相继出生,年龄还非常接近,道光皇帝长舒一口气,总算对得起祖宗了。真正能够纳入接班人选考虑的,实际上也就是这三个人。后面的皇七子奕譞、皇八子奕詥、皇九子奕譓年龄偏小,最大的只有五六岁,根本无法考察。不过既然是秘密立储,皇帝就可以秘密换人,假设道光活到八十,发现奕譞人品贵重,更值得托付神器,再把诏书上的名字改了也是OK的,当然,前提是真有那么一天。

面对只有十四五岁的三个儿子,道光皇帝首先将皇五子奕誴排除在外,据《清宣宗成皇帝实录》记载,道光二十六年正月,皇帝给内阁下旨:“朕弟惇恪亲王绵恺,尚无承嗣之人,著将皇五子奕誴过继与惇恪亲王为嗣,即袭封惇郡王,并著钦天监于本年三月内选择吉期,移居府第。其一应章服,仍照皇子分例服用,应领俸糈,即于本年春季为始照例支领。”翻译成白话文:这儿子朕不要了,送给那个不成器的弟弟绵恺吧!从此以后,奕誴不再是道光的儿子,他的爹已经换成了叔叔。其中的原因很简单,皇五子为人粗俗,又读不来书,不为父皇所喜,所幸就放弃了。

选来选去,只剩下奕詝和奕䜣终极对决。奕詝年龄稍稍比奕䜣大一点,但也大不了多少,只年长一岁多。奕詝的生母是孝全皇后,属于嫡长子,可惜皇后已经去世,接替母亲抚养他的,正好是奕䜣的生母静皇贵妃。但清朝立储,向来不看重是嫡是长,以能者居之,毕竟江山的长治久安才是最重要的。到底立谁呢?道光纠结坏了,相继发生了两则故事。一个是《清朝野史大观》里面记载的:

皇四子之师傅为杜受田,皇六子之师傅为卓秉恬。道光之季,宣宗衰病。一日召二皇子入对,将藉以决定储位。二皇子各请命于其师,卓教恭王以“上如有所垂询,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杜则谓咸丰帝曰:“阿哥如条陈时政,智识万不敌六爷。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将不久于此位,阿哥惟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诚而已。”如其言,帝大悦,谓皇四子仁孝,储位遂定。

大意是道光皇帝年老体衰,总是生病,决定考察两位皇子,确定接班人选。六阿哥奕䜣师傅是卓秉恬,他告诉弟子必须发挥自身优势,把毕生绝学全都用上;四阿哥奕詝的师傅是杜受田,他深知徒弟的能力比不上奕䜣,就扬长避短,趴在地上痛哭流涕,展现孝道。道光看到奕詝如此孝顺,非常高兴,认为他仁孝,决意把江山传给他。

还有一个是《清史稿·杜受田传》记载的:

至宣宗晚年,以文宗长且贤,欲付大业,犹未决。会校猎南苑,诸皇子皆从,恭亲王奕䜣获禽最多,文宗未发一矢。问之,对曰:“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宣宗大悦,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储遂密定,受田辅导之力也。

上回比得是文,这回比得是武。道光皇帝率领众皇子在南苑打猎,按照骑射能力的高低,奕䜣当仍不让,排名第一,杜受田知道四阿哥比不上六阿哥,就教他干脆不要射箭,皇帝问起来,就说此时正值春天,鸟兽刚刚繁衍,不忍杀生。道光听了又很高兴,瞧瞧奕詝这站位,有皇帝的思想水平,必须马上立为太子。

从以上两段记载看,奕詝的优势是仁孝,“仁”体现在狩猎时不杀生,“孝”体现在无法接受父皇老去的事实而痛哭流涕;奕䜣的优势是才干,既有治国理政的文才,也有打猎时收获最多的武才,道光最后的选择是奕詝,因为在他身上最能看见自己的影子。

道光何许人也?平庸、抠门,小心翼翼,恪守祖制的守成之君。道光二十七年,他对即将赴任的四川按察使张集馨说:“汝此去,诸事整顿,我亦说不了许多,譬如人家一所大房子,年深月久,不是东边倒塌,即是西边剥落,住房人随时粘补修理,自然一律整齐,若任听破坏,必至要动大工。”道光的治国思路,就是小修小补,而非大破大立,一旦动作大了,引起政权不稳,社会动荡,以其胆识、能力是无法承受。奕詝仁孝平庸的基本情况,正好与道光不谋而合。可清王朝已经是风雨飘摇了,广西的洪秀全蠢蠢欲动,西方的列强磨刀霍霍,让奕詝接烂摊子,对国家、对个人都是灾难。

4 阅读: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