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说:女人最大的悲哀,就是一辈子没明白一个道理

寒香情情 2024-09-05 12:58:41

张爱玲,一位天才作家,创作了众多经典作品,如《红玫瑰与白玫瑰》《金锁记》《色戒》等。

但为何在后期,她的创作能力似乎日渐衰退?

自60年代以后,市面上更多出版的是她四五十年代创作的旧作。

这背后的原因,或许可以归结为一个“缺”字。

○缺爱的陪伴:繁华的生活,落寞的童年,染了一生沧凉的底色。

张爱玲在1920年的9月出生,在她两岁的时候,跟随着家人搬至天津,住在一幢华丽的花园洋房里。

童年的张爱玲物质生活丰盈,她更渴望得到父母的疼爱。

但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经常在外面和酒肉朋友厮混不着家,张爱玲只好把希望放在母亲黄逸梵身上,但在她很小的时候,母亲就让她独自一人睡觉。

等到天亮后,母亲躺在自己床上,佣人抱来张爱玲,放到母亲的身边,但母女的亲子时间仅仅维持了一会儿。

母亲教张爱玲背诵古诗,年幼的张爱玲此刻应该是快乐的,她得到了一个孩子应该得到的母爱。

但母亲的心似乎并不在张爱玲身上,母亲的耐心很快就耗尽,这短暂的亲子时间,很快就如烟般消散。

在张爱玲4岁那年,本来就不多的母爱,似乎就要消亡殆尽。

母亲要随同姑姑出国留学,4岁的张爱玲并不懂母亲对丈夫无爱的痛苦,她也不懂母亲的追求。

张爱玲只知道,母亲要离开她,去一个遥远的地方。

4岁的孩子需要母爱,可母爱却是触不可及。

母亲离开后,张爱玲变得胆怯,缺乏安全感,总是怀疑着一切。

小小的张爱玲,虽生活在物质富裕的家庭,但家里却经常弥漫着一阵腐朽的气味。

父亲抽大烟、流连在烟花巷中,家里还有一个比父亲年长的姨太太,两人经常吵架,甚至最后父亲还丢了官职。

母亲远在9千公里外的欧洲,张爱玲重新见到母亲已是一个8岁亭亭玉立的小女孩,她与母亲整整有4年未见。

父亲写信给母亲,保证自己戒掉陋习,于是母亲在父亲的央求下,答应回国。

自幼缺失母爱的张爱玲,因为母亲的归来,让张爱玲本已平静的湖面上再次激起涟漪。

快乐的神情重新降临在她的脸上,她再次拥有了母亲。

在外增长了见识的母亲,希望把张爱玲培养成一个淑女,从画画、弹钢琴,到学英语,张爱玲掉进了一个全新的天地。

在这个天地里,阳光变得明媚起来,把原本那股腐朽的味道都一一晒走了。

姑姑会每天弹琴,而母亲则会在旁学唱歌。

小张爱玲就在旁边,一脸陶醉,这不是因为母亲唱的多好听,而是这当中的温馨久违了。

有句话说:“一个美满的家庭,有如沙漠中的甘泉,涌出宁谧和安慰,使人洗心涤虑,怡情悦性。”

但围绕在张爱玲身边的幸福就像那一圈圈涟漪,终会有消退的一天。

○缺家的温暖:腐朽破败的家,不是避风的港湾,早已是冰冷的城墙。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父亲始终未能改过自新。

张爱玲十岁那年,父母争吵不断,她已对这永无安宁的生活习以为常,相较于欢乐的记忆,这更为深刻。。

父母的一声声控诉,终化为一纸离婚书。

张爱玲和弟弟由父亲抚养,孩子虽能去看母亲,但这形如虚设,因为很快母亲就再赴法国。

张爱玲,二度“失去”母爱。

随后,父亲带回继母孙用蕃,与父亲同为抽大烟爱好者。

继母入门后,家中更添迷乱。

她的家早已支离破碎,弱小没有依靠的她,每一步都仿佛踩着碎了的玻璃渣前行,脚下滴着血,心里流着泪。

成年后的张爱玲,在生活中她特别注重服装的穿着和饰物的搭配,也源于她少女时期的屈辱。

那时,在贵族教会学校上学的张爱玲,却只能穿着继母的旧衣,甚至很多衣服的领口都已磨损。

成年后她对服饰的痴迷也能够理解了。

在她中学快结束时,母亲回国了。

有一次她从母亲住处回到家,一个巨大的巴掌从空中落到她脸上,顿时张爱玲感到一阵阵的灼热感。

继母打她是因为张爱玲去母亲家住了两周,只告知父亲,而没告诉她。

张爱玲自卫还手,却被继母反诬。

张廷重怒不可遏,狠狠打了张爱玲一顿,打的似乎不是自己的亲生女儿,而是一个仇人。

张爱玲身体上的淤青,心灵上的创伤,让张爱玲对“父亲”二字彻底绝望。

她渴望逃离,但奈何手无缚鸡之力,反被囚禁家中。

挣扎无用,父亲再次向她砸来了一个大花瓶,顿时满屋碎片四溅。

之后她患上严重的痢疾,父亲不管不顾,在没有医生,没有药的情况下,张爱玲独自熬了半年时光。

长大后的张爱玲,写作天赋异禀,创作出了众多令人喜爱的书籍。

童年的经历和家庭的背景,也都深深影响了她的创作风格,她的作品中深藏着对家庭、人性的独到见解。

她似乎总在质疑,总在探索。

听过一句话:“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但有时候,它也会变成最坚固的牢笼。”

对于张爱玲而言,家不过是束缚她的枷锁。

她在这个家中似乎缺了很多东西,缺乏理解、缺乏沟通、缺乏基本的温情。

○缺情的承诺:倾尽所有爱一个人,原来不过是海市唇楼。

自幼缺爱的张爱玲,一旦遇见一个将她视为珍宝的人,便无力地沉沦了。

这个人便是胡兰成。

胡兰成对张爱玲的作品深为欣赏,两人初次见面时,他滔滔不绝地分享着对作品的见解,一谈便是五个小时。

随后,两人相爱了,热恋期间几乎每日相见,谈天说地。

“高傲”的张爱玲,为胡兰成甘愿低到尘埃里。

张爱玲的少年时代伴随着频繁的搬家,家虽变,但母亲远赴国外,父亲流连家外的景象始终未变。

在这破碎的家庭中,她鲜少感受到归属感。

而胡兰成每次外出归来,首先奔向的总是张爱玲的住处,这给了她前所未有的安全感。

然而,张爱玲爱上的是一个已婚男人,且身份复杂。她并不在意,两人秘密结婚,仅以私下的婚书为凭。

后来胡兰成因为所处时局即将覆灭而决定潜逃,他以为这动荡的时代也将终结他们的感情。

但张爱玲爱得深沉,她找到胡兰成的藏身之处,再次相见。

此时,胡兰成身边早已有另一女子秀美。

三人共处了一段时间。

一次张爱玲为秀美作画,画至中途,她突然神色黯然,停笔不画。

原来,她发现秀美与胡兰成极有夫妻相,这让她心如刀绞。

在她孤独守候时,胡兰成却与别的女子成双成对,甚至不止一人。

任何女人都难以不感嫉妒与凄凉。

最后一次相见是在胡兰成返回上海时,他暂住张爱玲家。

胡兰成非但未对自己的多情表示歉意,反而指责张爱玲的行为不当,两人不欢而散。

数月后,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张爱玲写下诀别信给胡兰成,并附上三十万元稿费。

张爱玲原本并非因爱胡兰成而陷落,只是被他的欣赏和爱慕所打动。

未曾想,将她视若珍宝的人也会离她而去。

“缺”字似乎成了张爱玲一生的注脚,她渴望爱,却始终未得长久。

她的爱情之花,在怨恨与遗憾中透露出凄清之色。

张爱玲似乎“认命”了,这爱她不要了,她将心门紧锁,连同生活与才华一同囚禁在那扇锈迹斑斑的心门之后。

离开大陆后,她的作品日渐稀少,昔日的天才作家逐渐归于平凡。

缺爱成为了张爱玲一辈子悲凉的底色。

一个人很难从别人身上强求得到某些东西。

记得一句话说:“自爱,是我们能送给自己的最好的礼物。”

活在世上,自己唯一能做到的是爱自己,而不是把那虚无缥缈的爱寄托在他人身上。

记得,要做春天里昂首的树,朝着旭日开满人生的红花。

作者 | 紫翘·圆圆

0 阅读:46

寒香情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