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史,就是掌握历史的时间先后和空间格局。在时间纬度上,要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在空间 上,要搞清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场景。抓不住这两个关键,历史很难学好。
在上古三代问题上,我们就容易犯时间和空间错误。自先秦以来,诸子百家动辄就提上古三代,说西周比后世好,夏代比西周好,五帝时代比夏代又好。时间长了,后世很容易形成一种错觉,认为三代纯是前后相继的三个朝代。
夏商周三代前后相继不假,但问题是他们不仅仅是前后相继的三个朝代,同时还是并列的三大部落或方国。
张光直几十年前就提醒我们:“夏商周三代的关系,不仅是前仆后继的朝代继承关系,而且一直是同时的列国之间的关系。从全华北的形势来看,后者是三国之间的主要关系,而朝代的更替只代表三国之间势力强弱的浮沉而已。”
此话怎样?夏商周三大王室怎么就成“列国”了?让我们回到历史现场看看,就能明白一二了。
公元前21世纪,大禹父子开启夏朝时,殷商先祖肯定已经存在。根据分子人类学和考古学研究,他们的源头应该是在西辽河流域。当时,那里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与陕北石峁文化、晋南陶寺文化几乎同步兴起,存续时间比后两者多几百年,贯穿夏朝始终。所以,有考古学家称它是“与夏朝为伍”的方国。
殷商先祖是从夏家店下层文化人群分化出来,经黄土高原迁徙到河北邯郸境内,成为夏朝邻居的。当他们又转移到鲁西豫东时,必定会与夏朝王室发生接触,甚至碰撞。殷商先祖实力弱小,应该是采取了顺服态度,像东夷部落一样,承认夏为宗主国。
当时,殷商先祖是一个小方国,夏人是一个受中原各方归附的大宗主国。他们在几十年时间里,是并存的“上下级”关系。
商代灭掉夏朝以后,夏族群并没有被全部杀掉。傅斯年说,商人未曾将夏人支姓一扫而光,河南山西始终享有夏地之名;到战国荀子时,时人还将河南山西成为夏地。他怀疑殷商之际,仍然有很多夏人部落分布在中原。
根据胡厚宣等人的研究,夏朝灭亡以后,夏人不但没有消失,而且其主体撤退到山西中部附近,重组为另一个方国,成为殷商在西北的三大劲地之一。这个方国即甲骨文屡屡提到的土方。土通杜,杜通雅,雅通夏,所以土方即夏。
甲骨文显示,商代晚期的武丁非常重视土方,经常亲自带兵讨伐。胡厚宣根据甲骨文推测,武丁征伐土方以后,在夏人居住的中心地带唐土,修建了一座军事城堡,专门用于监视夏人。从那以后,土方就老实了。
《大戴礼记·》记载说,商汤灭掉夏政权后,分封了夏王室的一支到豫东杞地,以便祭祀其宗庙。甲骨文曾提及,武丁娶过一个杞国女子,说明确实存在一个杞国。
从司马迁以来,还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称夏少康复国后将儿子封到了越地,成为后来越国的祖先。还有人说,夏桀被商汤打败后,带领残兵败将逃到了安徽巢湖。不过,目前学界对此颇有质疑,暂且不论。
这样看来,我们至少可以确定,商汤建立中原政权后,仍然有夏方国与商王室共存了好几百年,只不过以前夏为宗主国,现在商成了宗主国。
至于商方国与周方国,更是众所周知的方国并列关系。周人应该是华夏族群中的一支,传说夏朝时官居后稷之位,也就是农业部长性质的官员。夏代灭亡后,率领族人转移到陕甘地区,被迫从事畜牧业,与羌人杂居。
殷商时期,周人是陕甘地区的一个小部落,受尽其他羌人部落排挤和欺压。那时候,他们与殷商之间隔着若干方国,没有多少接触和冲突。到了晚商武丁时期,商人和周人相向而行,迎面相撞,发生了联系。
周人不堪羌人部落欺压,再三向东向南迁移,最终在陕西岐山稳定下来,成为一个靠农业立国的方国。商朝则在武丁统治下蒸蒸日上,屡屡向西北用兵讨伐,打击西北的夏朝残余和南下的草原族群。
这个时候,周国最大的敌人,不是远在东方的商人,而是周边的羌人部落或方国。为了抑制强邻、站稳脚跟,周国投靠了商王朝,帮助他们打击不服从的北邻。只是,武丁以后殷商每况愈下,而周国频出杰出领袖,成为关中地区的霸主,甚至染指晋南,最终引发商王警觉。
周国不堪商王打压,遂联合周边同样仇视商王朝的弱小方国,趁商朝东征之际发起了一场“翦商大业”。没想到,殷商政权雪崩,周人轻而易举地取代殷商,成为新的天下共主。他们没有斩杀商人,只是将其从宗主国变成了受监控的普通方国,由纣王的儿子武庚继续统治旧地。
即使两年后,武庚联合部分周人力量反叛,周人也没有完全废弃商国,而是重组了商国政权,改封他们到宋地,也就是孔子祖上的老家所在地。他们还找来据说是夏王室后裔的东楼公,分封其担任杞国的国君,重祀夏人宗庙。
这就是张光直为什么会说,夏商周三代的关系,不仅是前仆后继的朝代继承关系,而且一直是同时的列国关系。他们在很长时间里,都是并存的部落或方国。只不过,夏商周三个部落在不同时期,分别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已。
需要注意的是,常常被笼统提及的夏商周三代,听起来好像是一个档次的国家,墨家甚至认为夏朝比商周更好,但是如果真正比较起来,三者其实不是一个档次的。夏只是一个有限的方国联盟,西周才是中央和地方意义上的古代国家。
夏朝时,既没有成熟的文字,也没有足够的青铜资源,王室控制力非常有限。被视为早夏时期的新砦遗址,甚至没有明显的中心都邑。晚夏时期的二里头政权也仅局限于中原,势力向北不及河北,向东不过泰山,向南最多到江北,向西停留于晋南。
商人取代夏人成为共主后,尤其是至公元前14世纪商代晚期,中原地区社会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成熟文字出现,青铜资源充足,马匹和战车传入,殷商对周边政治控制力大增。最强大时,向东拓展至潍坊,向南超过长江,向西抵达关中,向北接近拒马河流域。
不过,这些技术资源真正成就的,还是继殷商而起的西周。
周人虽然以小邦推翻大商,但是他们凭借越来越雄厚的经济实力、武器和文化资源,真正成长为了大帝国。青铜铭文显示,他们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抓获大量俘虏和家畜,将整个山东半岛纳入囊中,向西更不用说,老家就在陕西西部,所以一度将控制范围延伸至甘肃中部。只有在南方,周王室屡屡遭到阻击,实际控制力集中在江北随州一带,未能向江南拓展。
与夏商相比,周朝不仅疆域大增,而且政权性质较前大为进步。夏商时期,王室仅直接控制核心地区,无法直接控制附属国。他们控制附属国的唯一手段,就是利用神灵和祖先崇拜进行精神训导,未能建立自上而下的行政体系。
周王朝则不然。他们固然依旧允许诸侯国自治,但是他们设立的各地诸侯,要么是周王室成员,要么与周王室沾亲带故,已经具有了地方政府的色彩。如果没有这一步,秦国不可能一蹴而就确立郡县制。
总而言之,我们对于上古三代要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夏商周既是前后相继的朝代,又是长时间并列的国家;作为前后相继的朝代,商朝实力远胜夏朝,而周朝又远胜商朝。周朝疆域是夏朝的数倍。当然,更重要的是,夏商属于共主体系或藩属体系,而周朝已经是初步的国家体系。
应该是四方,少了姬重华的虞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