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东北独立建国,既有历史渊源,又有美国意愿,中国应乐观其成

白莲看世界 2024-07-23 13:53:19

前段时间传出这样一段消息,说有个西方国家准备在孟加拉国与缅甸之间建立一个基督教国家。

查了查,这还真不是自媒体瞎编的消息,出自孟加拉国女总理哈西娜5月底的爆料——称有白人向她提议,只要她同意某国在孟加拉国新建一个空军基地,就不会在选举中找她麻烦,但哈西娜并未同意。哈西娜说,有人正在策划一个阴谋——从孟加拉国和缅甸划出一块地建立一个东帝汶那样的基督教国家。

考虑到孟加拉国与缅甸接壤的地方是印度比较敏感的地区,敏感的印度媒体《果阿纪事报》认为,哈西娜所说的白人指的是美国人,因为美国一直盯着孟加拉湾具有战略意义的圣马丁岛,曾有传言称美国人以控制该岛作为支持哈西娜及其所属的孟加拉国人民联盟的交换条件。该报还认为,美国人威胁建基督教国家的地方是印度的曼尼普尔邦。

印度《第一邮报》称,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美国中情局还给印度东北部的叛乱武装提供武器弹药。《第一邮报》援引孟加拉国人民联盟领导人萨德鲁尔·艾哈迈德·汗的话称,缅甸的库基—钦反叛势力大部分为基督徒,容易受到美国操控。印度东北部也有大量基督徒,因此对印度的威胁也很大。

哈西娜总理其实揭露了美国中情局准备肢解印度、缅甸和孟加拉国的恶毒阴谋。很显然,美国这是在敲打印度等国家,准备在中国西南边疆以外安一个危险的楔子。

一、印度东北地区行政区划和地理简介。

印度东北地区位于南亚次大陆的东北角,通过一条狭长的西里古里走廊与印度内地相连,四周大部分领土为邻国包围,其北部是中国和不丹,东部为缅甸,南部与缅甸孟加拉国交界部接壤,西部和西北部是孟加拉国与尼泊尔,是印度邻国最多疆地区。从版图上来看,印度东北地区呈倒三角形状,被称为“印度东北三角”。

印度东北地区

印度东北部原有7个邦,分别是阿萨姆邦、曼尼普尔邦、梅加拉亚邦、米佐拉姆邦、那加兰邦、特里普拉邦、锡金邦,其中锡金邦是1975年被印度吞并的锡金王国,该邦于2012年加入印度东北部委员会。另外,印度侵占我国藏南地区,被私设为“阿鲁纳恰尔邦”,中国政府一直不承认。

印度侵占的中国藏南地区,属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错那、隆子、朗县、米林、墨脱、察隅六县的管辖范围之内。中国政府不承认印度控制该地区以及“阿鲁纳恰尔邦”的合法性。印度则在该地区设立了16个县:帕普姆、长朗、洛西特、西西昂、特拉普、东西昂、库朗库美、西卡门、上苏班西里、下苏班西里、东卡门、下迪邦山谷、达旺、上西昂、安娇、上迪邦山谷,首府在伊塔那噶。其中达旺是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故乡。

标准藏南地图

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我国军队已经收复达旺,但是最后撤离达旺,事后一些解放军高级将领认为达旺不应该撤离。

此外,阿萨姆邦下辖27个县,曼尼普尔邦下辖9个县,梅加拉亚邦下辖7个县,米佐拉姆邦下辖8个县,那加兰邦下辖11个县,特里普拉邦下辖4个县,锡金邦下辖4个县。

印度东北部地形复杂,大部分为山地和丘陵,北、东、南三面被喜马拉雅山脉和阿拉干山脉环绕,山地、丘陵和高原面积占70%。那加兰邦和米佐拉姆邦几乎全境为山地和丘陵,特里普拉邦有一半为山地,曼尼普尔邦四周皆山。梅加拉亚邦东部是西隆高原,由加罗丘陵、卡西丘陵和贾因提亚丘陵组成。印度东北部有两块平原,一块是流经阿萨姆邦的布拉马普特拉河两岸的河谷,另一块是巴拉克河及其支流形成的卡恰尔平原。曼尼普尔邦群山环抱有一块盆地因帕尔谷地。

印度东北部远离印度内地,相对隔离。

1947年印巴分治,按照分治方案,分割出来的东巴基斯坦(1971年独立,建立孟加拉国)如同楔子插入东北地区与印度主体之间,既隔断了东北地区的出海口,又切断了东北地区与印度内地的联系。1950年印度开通“西里古里”通道,才恢复东北地区与印度主体的交通。

西里古里通道

西里古里通道从印度西孟加拉邦,穿过北面的中国、不丹与南面的孟加拉国之间的走廊,东行进入阿萨姆邦,全长150千米,平均宽度50千米,东端宽33千米,西端只有21千米。印度将此走廊又称为“西里古里脖颈”或“鸡脖”,从中国的亚东至该通道仅有50千米。

二、印度东北地区的人种分布。

印度东北部地处南亚次大陆与东南亚、东亚的交汇地带,是外来移民进入南亚次大陆的门户,历史上有过几次重大民族迁徙。印度约10%的少数民族分布于此。

据考证,印度东北边疆的早期居民属原始澳大利亚人种,即棕色人种,体质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的一些原始部落相近。后来,蒙古人种也就是黄色人种经缅甸北部,越过帕特凯山脉,来到马普特拉河谷地带。

随后波多人、卡查利博多人、米辛人、拉其番西人、阿卡人、达夫拉人和阿博尔人也来到这里。之后,这些部族继续西进,一部分转向尼泊尔、锡金、不丹地区,另一部分则来到藏南地区以及今梅加拉亚邦西部地区、特里普拉邦、北方邦。

公元13世纪,傣-阿霍姆人从中国西南地区取道东南亚,迁入布拉马普特拉河河谷平原,建立了阿霍姆王国。在阿霍姆王国统治的600年间,他们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今阿萨姆邦的主要居民——阿萨姆人。

从17世纪开始至今,大量来自焦达纳格布尔高地、马哈拉施特拉邦、泰米尔纳杜邦和安得拉邦的孟加拉人、尼泊尔人和部族(茶园的工人)移民涌入东北地区。

目前在印度东北部,共有分属于5个不同种族集团——那加人、米佐人、库基人、梅泰人、波多人等,有160个表列部族及400多个部落和亚部落群。

三、印度东北部宗教信仰复杂,印度与周边邻国多有摩擦,没有睦邻友好关系。

印度80%的居民信仰印度教,但在印度东北部只有52.41%的人信仰印度教,24.68%的人信仰伊斯兰教。印度东北部居民宗教信仰的独特之处是有大量基督教徒,约有17.64%的人信仰基督教,而印度全国比例只有2.30%。梅加拉亚邦、米佐拉姆邦的主体宗教都是基督教。信仰藏传佛教的人口占1.94%,主要集中于锡金邦、那加兰邦、米佐拉姆邦和被侵占的中国藏南地区。

印度东北部的特点是地形复杂、人员复杂、边界复杂、历史复杂。中国和印度在这一地区有严重的边界争端,在解决边境划界问题上至今没有进展。

缅甸是印度洋沿岸国家,是连接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唯一的陆上通道,被视为印度的“东大门”,是印度阻滞中国在印度洋地区扩大影响力的关键国家。印缅已经解决边界划分问题,但两国反政府武装的跨境活动,非法移民问题和活跃的非法交易是两国间的严重问题。

孟加拉国是印度的重要邻国,印孟边界线长度居印度与邻国边界线之首。两国曾多次发生边境冲突,且因“飞地”问题、恒河水资源分配、难民和非法移民等问题纷争不断。1996年印孟两国就恒河河水资源分配签署了为期30年的协议,2015年达成《土地边界协议》,实现领土互换,从而解决了跨境水资源分配和“飞地”问题。但非法移民问题久拖不决,两国甚至因为非法移民问题导致边境安全部队时常交火。

尼泊尔和不丹与印度常因贸易过境、非法移民或跨境犯罪等问题产生纠纷。尼泊尔和印度有领土纠纷,不丹常常成为印度东北地区反政府武装组织实施恐怖活动后寻求庇护的场所。

四、印度东北地区历史上有过独立于印度的国家阿霍姆王国,建国六百余年。

严格说,今天的印度东北部在历史上压根不属于印度。这里从公元1世纪就是从中国南方经缅甸到印度次大陆腹地的商贸主路,也就是“南方丝绸之路”。

蜀身毒道

南方丝绸之路也称作西南丝绸之路,古称蜀身毒道。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派张骞自蜀至夜郎(贵州遵义府桐梓县东),谋通身毒,但昆明夷欲垄断中印商务,不让通行。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发动巴蜀兵斩首昆明夷数十万,仍未打通上路。至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汉朝势力始达滇西,设永昌郡,辖叶榆、不韦、比苏、云南、 嶲唐、哀牢、博南、邪龙八县,才打通经缅甸和印度东北部直接到达印度的商路。

丝绸之路全图

公元八世纪时,有一支掸族从缅甸北部向西移动,征服了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地带,建立了一个名叫阿霍姆或称阿洪的国家,该王国前后存在了近六个世纪。掸族一名是缅甸人对居住在该国北部泰族的称呼,泰族在我国被称为傣族。

阿霍姆王国保持了缅北掸族编纂编年史的传统,到阿萨姆后,先用阿霍姆文,后用阿萨密文编纂了数量众多的编年史,或称“布朗吉”。

掸族在缅北最早建立的国家叫蓬国。蓬国的名称来自曼尼普尔语,意思是泰族的国家。“蓬”是曼尼普尔人对泰族的称呼。蓬国所辖地区,最初限于缅甸北部掸人区域,多次向四周征伐。最盛时期,东到中国云南,西到布拉马普特拉河谷,东南与泰国接界。很有可能,中国云南德宏傣族聚居区的瑞丽江流域曾是蓬国的中心地带。在德宏地区一直保留“傣蓬”的自称,大概来源于此。

据W·W·亨特编的《阿萨姆邦统计报告》,在“蓬王国的第十三代国王苏卡发执政时期(他在公元777年继承了他父亲的王位),他的兄弟萨姆隆发是他的部队的总司令,率兵征服了卡恰尔、特里普拉和曼尼普尔,越过山地闯入了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区,从此发动了一连串征战。从萨地亚到迩摩缕波逐步地把整个地区征服了。这很可能是经过好几个世纪中的若干次入侵才完成的。”这段文字说明早期阿霍姆王国是蓬王国的一个组成部分,后来逐渐变成割据一方的封建国家。

苏卡发是一位泰族王子,他于1228年在布拉马普特拉河上游河谷建立了蒙-栋-松-堪王国。跟随他来到的泰耶人被称作“阿霍姆人”,这个国家因此被称为阿霍姆王国,这个国家延续到1826年,被英国殖民者打败缅甸后从缅甸手中夺得。阿霍姆人目前有80万,阿霍姆王国的土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阿萨姆邦、梅加拉亚邦、米佐拉姆邦、那加兰邦之和。

阿霍姆王国的社会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与蓬国的社会制度相同。阿霍姆国王拥有最高权力,以国王为首,由贵族、宗教长老和重要官吏组成统治阶级。贵族称帕特拉-曼特里,分为布拉果海因、巴果海因和巴帕特拉·果海因,直接掌握军权。巴巴鲁阿是首席行政官和首席法官。下设蒲甘、拉克霍瓦、巴鲁阿、哈扎利卡、赛基阿和波拉等各级官吏。承担劳役的男性成员叫派克,哈扎利卡是管理1000个派克的官,赛基阿是管理100个派克的官。

值得注意的是,阿霍姆王国实行的各种制度明显不同于印度中心地区的社会制度,但与成书于14世纪末钱古训和李思聪所著的有关云南德宏地区傣族的专著《百夷传》的记载十分相似。毕竟统治过阿霍姆王国的蓬国的中心地带是中国云南的德宏傣族地区。

《百夷传》有关军事制度是这样记载的,“无军民之分,聚则为军,散则为民,遇有战斗,每三人或五人出军一名,择其壮者为正军,称为锡剌。”阿霍姆王国也实行同样的军事制度,据阿霍姆王国史书,“村民们平时劳动,战时则当兵”。

阿霍姆王国规定,每个成年男子必须当兵和服劳役。每个男人都要登记为一个派克,三个派克构成一个果特。每个果特有三个成员,第一个叫木尔,第二个叫多瓦尔,第三个叫特瓦尔。通常三人中必须有一人服役,留在果特的其他成员随时准备应召,在外服役者的耕种由留在村里的果特成员承担。这一制度,在西双版纳傣族近代社会中尚可找到一些痕迹。

阿霍姆王国授与官吏大量土地,已发现阿霍姆王国的48件授地铜牌,最早的是十六世纪的朱梯亚国王的授地铜牌。阿霍姆王国所授土地大多有期限,表明授地不是授与土地所有权,而是特权,即向农民收纳租税的权力。这与《百夷传》记载大致吻合,不论大小官吏,“各有分地,任其徭赋”。过去,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同样存在授地制度,作为官俸。

1682-1826年阿霍姆王国疆域图,原载于布延《英国与阿萨姆关系1771-1826》

阿霍姆人进入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后,带去了来自云南的稻谷种植技术。所以,阿霍姆王国是不折不扣的稻作文明国家。由于印度教势力扩张,后来的阿萨姆人放弃了阿霍姆人带来的宗教信仰,改信印度教。

五、模糊的曼尼普尔王国历史,其他各邦的简史。

历史上印度东北部不光有阿霍姆王国,还有一个曼尼普尔王国,号称存在了千年。正是这个国家的历史记载了蓬国的存在,弥补了中国史料与缅甸史料记载的不足之处。

同样地,中国史料也模模糊糊涉及曼尼普尔王国。蓬国是曼尼普尔人对他们听说的那个传说中的强大掸人王国的称呼。我国清代《普洱府志》中记载:“缅甸国绷子……披发纹身,……服食与艮子同(艮子指今缅甸景栋一带的掸人)。”这里的“绷子”就是景栋编年史中提到的“崩人”和芒莱所说的孟拱编年史中提到的“朋人”或“蓬人”,他们很早就迁到了曼尼普尔,而曼尼普尔人便以“蓬”或“崩”等称谓来称呼迁居当地的掸人了。

这段话是不是很奇怪?似乎得不到前面说到的中国史料模模糊糊涉及曼尼普尔王国的结论?因为我把中间涉及到的这些民族的编年史,后来被英国殖民主义者得到这些过程都省略掉了,所以推理上有缺环,但我不想补上这段冗长的学术介绍,大家知道个意思就行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曼尼普尔王国历史其实来自他们自己的记载,真假难辨。

据曼尼普尔的历史记载,曼尼普尔是由中国古代齐朝国王与中亚王朝公主通婚所立,这里的齐朝大概是中国的南唐。但因缺乏中国史料记载,这里我也不再多谈曼尼普尔王国历史。

梅加拉亚邦、米佐拉姆邦、那加兰邦是印度从阿萨姆邦中划出来的,目的是削弱有分离主义倾向的阿萨姆邦。

特里普拉邦在印度独立前一直是一个土王邦,不受所谓的印度核心地区节制——那里也是一堆堆的土王邦。

锡金邦原是独立的锡金王国,清代称哲孟雄,是西藏的藩属国。1975年锡金被印度吞并,第12代国王佩登东杜南嘉流亡美国。

梅加拉亚邦、米佐拉姆邦信奉基督教是由于西方传教士传入的,传教士利用宗教得到了可操控的土著人民,完成了对当地情报的搜集,然后引来西方殖民者入侵。

六、印度东北地区独立建国有何不可?我们中国不必主动参与,只当安静的旁观者就可以了,有劳美国人操作。

关于英国殖民者如何吞并阿霍姆王国、曼尼普尔王国等历史不再提了,这些地区后来被英国殖民者归入印度这段历史也不提了,不然我们的文章是面面俱到了,但是也太冗长了。那么我们作总结吧。

首先,古代的印度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并不是统一的国家。正是英国殖民者在印度建立了东印度公司,东侵缅甸以及阿霍姆王国、曼尼普尔王国,后来为了管理需要才把这些地区整合起来。英国在放弃这些殖民地的时候,把阿霍姆王国、曼尼普尔王国的土地以及英占藏南地区都划给了印度,这些地区的人民都曾经反抗过印度的统治者,曼尼普尔王国曾经短暂复国。所以这些地区都有独立建国的民意基础。

第二,印度中央政府对东北地区人民搞过许多军事镇压,甚至肢解了阿萨姆邦。印度东北各邦发展缓慢,分离主义倾向严重,有许多反叛的军队,不断与印度政府军发生冲突。印度很难在短期内剿灭这些分离势力,印度政府的许多倒行逆施都加大了中央政府与东北地区人民的矛盾。

第三,在世界上左右逢源的印度现在正在面临东西方都不信任的境地,因为印度既完不成俄罗斯方面的期盼,也完不成美国要印度在印太对抗中国的期望。美国正在逐渐失去耐心,拿着在印度东北部建立基督教国家的幌子吓唬印度,这不失为一条敲山震虎之计。

第四,美国中情局一向安排有分裂其他国家的资金,不花白不花,节省下来也没用。就怕美国评估一段时间后,认为印度还有可以对抗中国的利用价值,暂时不对印度进行肢解。所以美国很可能还要在这一地区继续渗透。

那么,美国分裂印度有没有可能呢?表面上,美国在印度的秘密行动短期内不会暴露。但有一个现象很有意思,现在日本人正在积极介入印度东北部的地区事务,日本人的渗透与美国人的渗透是一体的,这是必然的。

美国中情局号称要建立基督教国家,无非是看中了可以利用宗教价值观拉拢当地的信教民众,此外,对于美国人来说,在印度东北部还有一个天然盟友,那就是鲜为人知的米佐拉姆犹太人。

1985年8月,以色列在耶路撒冷的拉比艾利亚霍,前往加尔各答会晤“米佐拉姆的法拉沙人”。这个部族大约有4000-5000人,散居在米佐拉姆及邻近的曼尼普尔邦和那加邦,他们具有同样的信念:“我们是以色列失散的部族之一马纳塞人的后裔,我们愿返回‘希望之乡’。”

这个犹太人部落坐落在缅甸和孟加拉之间覆盖着莽莽丛林的群山中,过去一直是印度不对外开放的禁区,现在则允许外国人进入。

拉比艾利亚霍不断给予这个部族以鼓励,并作出努力,以取得以色列大拉比对米佐人恢复犹太教的正式承认。

马纳塞人,其名取自犹太国王马纳塞之名,曾被亚述人驱赶至波斯,在公元前331年被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击溃。许多马纳塞人重新聚集到阿富汗,他们从那里朝东方的西藏等地移民。最后,一部分犹太人在8世纪前趁蒙古人西征,逃往缅甸和印度东北部地区。

19世纪末叶威尔士长老会的传教士到达这一地区,带给米佐人罗马文字和《圣经》。今天,有50万米佐山地人信奉基督教。

1949年,米佐拉姆的布阿利昂村的农民查拉有一次显圣,上帝告诉他,他原是以色列人,并说他本部族的所有成员也都是以色列人。从此,这些米佐拉姆人自认为是犹太人,与以色列进行了接触。

重要的是,米佐拉姆人反对印度中央政府。所以,美国人还是很有操作空间的。

对于印度东北部局势变幻,中国没必要主动参与,更不能卖盾构机等基建设备帮助印度改善藏南地区的基建以便进攻中国。美国人如果能在这里建国,那我们就和新国家打交道和做贸易;美国人如果说大话在这里建不了国,我们没有主动介入也得罪不了印度政府。

印度东北地区局势越乱如麻,越有利于我国收复藏南地区。

0 阅读:0

白莲看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