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襄:干大事而惜身,吕雉死后唯一起兵的宗室,为何无缘皇位?

浩晔看历史 2023-03-08 11:59:00
打响反吕第一战

公元前180年,吕后驾崩,得到消息的齐王刘襄便起兵攻向长安。

刘襄是谁?

为何他会成为第一个起兵讨伐诸吕的诸侯王?

刘襄是汉高祖刘邦的长孙,他的父亲刘肥本是刘邦与人生的私生子,名不正言不顺,所以无缘皇位,被刘邦封为齐王。

刘肥死后,刘襄继承了齐王之位。

在“立嫡立长”的封建时代,除了刘邦嫡子刘盈的后代之外,在刘襄眼中,其他人是都没有资格跟他争夺皇位的。

所以,在得到吕后驾崩的消息之后,刘襄便迫不及待打响了反吕的第一战,他以汉高祖长孙的名义从封地齐国起兵,一路西向,兼并了琅琊王刘泽的兵马,很快便来到了吕国地界。

吕后死后,朝中军政大权被赵王吕禄、吕王吕产掌控,他们得知刘襄起兵的消息便派大将军灌婴率领大军迎击刘襄。

攻打济南郡

灌婴到达荥阳之后, 便于周勃等人商议,现在朝中吕氏家族势大,若是灌婴击败了齐王,无疑是增强吕氏家族的实力,以后更加难以控制。

若是不予理会齐王的兵马,放其入关,齐王若是兵败,最终灌婴也会背上“叛逆”的千古骂名,毕竟吕禄、吕产名义上是统领北军、南军的将军,他们的命令代表朝廷。

灌婴左思右想,最终决定,既不帮吕氏攻打齐王,也不放齐王入京,而是坐观其变。

于是灌婴派遣使者,与齐王刘襄议和,以等待朝中的吕氏叛乱,然后诛杀了他们再放齐王入关。

刘襄心想,现在自己虽然握着齐国、琅琊国两国兵力,但是相比起精锐的南军、北军来说,还是弱了一筹,他不过是占据着大义名分,一旦真的将灌婴逼迫到不得不跟自己对立,那胜负就难料了。

与其跟灌婴大战一场,消耗自己的实力,还不如等待时机,万一吕禄、吕产真的造反了,自己岂不是更加名正言顺?

就这样,刘襄同意了灌婴的议和,屯兵于齐国边界以等待约定的时机到来。

婴行至荥阳,乃与绛侯等谋,因屯兵荥阳,风齐王以诛吕氏事,齐兵止不前。——《史记》

刘襄止兵不前,除了不想跟灌婴大战一场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他想先将济南郡拿到手中。

说起济南郡,就不得不提他的父亲刘肥。

作为刘邦长子,虽然是私生子,继承不了皇位,但是跟随刘邦时间最长,刘邦为了补偿他,在称帝后给了他一块最大、最富庶的封地。

刘邦死后,刘肥因封地太大,还一度受到吕后的忌惮,他不得不将城阳郡献给吕后,以化解吕后对他的杀意。

后来,吕后又先后将济南郡、琅琊郡从齐国分出,分别给了吕王与琅琊王。

这也是刘襄为何出兵之后第一步就吞并了琅琊王的兵力的一个原因,他认为琅琊国本就是齐国的土地,他才是最有权力掌管琅琊国兵力的宗室。

同样,刘襄认为济南郡原本也是齐国故地,现在被吕后分封给了吕王,而吕王与琅琊王又不同,他不是刘姓,按照刘邦的白马盟约,是根本没有资格封为异姓王的,所以他对济南郡可就没有对琅琊郡那么温和了。

刘襄与灌婴讲和之后,便将兵马转向了济南郡。

刘襄认为,这样做起码有两个好处:第一是增强自己的实力,等大战爆发之后更有竞争力。

其次,万一吕禄等人死了,自己勤王不成,好歹也能捞回原本属于齐国的封地,不算空手而回。

就这样,刘襄忘记了自己起兵的初衷,一边与灌婴对峙,一边去攻打济南。

长安噩耗

刘襄认为,吕禄、吕产管局要职,又手握南、北二军,想要诛杀二人根本不是短时间能做到的,绝对会是一场耗时日久的大战。

然而,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没过多久,便传来吕禄、吕产被诛的消息。

若仅仅是吕氏被灭族,对于刘襄来说,应该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可是在这个消息之后,还有一个对刘襄而言并不是那么友好的消息了,甚至说是一个惊天噩耗也不为过。

朝中传来消息,吕氏被灭后,周勃、陈平等人发现皇位上坐的刘弘并非汉惠帝刘盈的亲生骨肉,不仅如此,连前任少帝刘恭,以及其他四个儿子,全部不是刘盈的骨血。

因此,陈平等人决定废黜刘弘的皇帝位,迎立代王刘恒为新帝!

这一个消息瞬间打晕了刘襄。

刘襄之所以能名正言顺起兵,是因为掌控朝堂的吕禄、吕产名不正言不顺。

因为刘邦当年铲除异姓王之后,与刘氏诸王杀白马为盟,即所谓“白马盟约”,核心内容就是:“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吕禄、吕产显然并非刘氏,却被吕后封为赵王、吕王,那齐王当然有理由响应汉高祖的号召“共击之”。

现在吕王、赵王都已经被诛杀,甚至连他们的族人部分男女老幼都被斩杀殆尽,那刘襄又该怎么办呢?

是继续入京,还是打道回府?

刘襄的结局

最终刘襄选择了打道回府,他觉得虽然没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是至少收回了原本就属于齐国的济南郡,也不算白跑一趟。

更何况,他的叔叔刘恒还允诺,会将原本属于齐国的故地城阳、琅琊、济南都归还齐国,他也能名正言顺占据这三郡。

综合考虑之下,刘襄便率军撤退,返回了齐国。

可是,他没想到的是,在汉文帝刘恒将三郡之地还给齐国之后,齐王刘襄便莫名其妙地死了。

孝文帝元年,尽以高后时所割齐之城阳、琅邪、济南郡复与齐,而徙琅邪王王燕,益封朱虚侯、东牟侯各二千户。是岁,齐哀王卒,太子立,是为文王。——《史记》

若仅仅是齐王刘襄一个人的死,还有可能是因为生了恶疾。

比如宋太宗上位之后,宋太祖的儿子就有一个是“寝疾薨”,连这样的死法都有,齐王刘襄的死也不足为奇。

可是真正让人脊背发凉的是,在齐王刘襄死后没多久,他的两个弟弟刘章和刘兴居也死了,而这两人恰好也是在诛吕过程中,唯一因功而封王的两位宗室。

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

说起诛吕,在史书上,功劳最大的自然当属陈平与周勃,毕竟诛吕之后,他们掌控了朝堂最大的权力,也是他们二人极力扶持刘恒上位的。

可是没有人感到奇怪吗?

汉高祖立下白马盟约,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让刘姓子孙掌控大汉江山,限制最大的也是不让异姓封王,所以他的主要对象是刘氏诸王,也就是宗室。

然而,为什么在诛吕过程中,刘姓宗室却存在感这么弱呢?

难道连以谄媚吕后著称的陈平、周勃都知道铲除诸吕,这些宗室反而没有这点维护自家江山的觉悟?

当然不是,在铲除诸吕过程中,其实有一个宗室才是最积极的,虽然齐王刘襄最早发兵,起的作用也是最大,但是他本身就是在他弟弟朱虚侯刘章的劝谏下才起兵的。

朱虚侯刘章,身为齐悼惠王刘肥次子,是没有资格继承齐王爵位的,所以自幼便在京城长大,而吕后对他也非常好,一直是将他当做亲生儿子一样养大的,还让他娶了吕禄之女。

正是因为吕后的信任,所以在刘章身边聚拢了一大批人,尤其是以宗室,以及反对诸吕的大臣为主。

正因为如此,在吕后驾崩之后,他才有机会向兄长刘襄报信,让他迅速起兵入京,谋诛诸吕。

在齐王刘襄与灌婴大军对峙阶段,陈平与周勃也加入了谋划诛吕的行动中,陈平不愧是智计百出,很快从内部瓦解了吕禄、吕产的兵权,并诛杀了二人。

行动快速的让朱虚侯刘章都反应不及,没有来得及通知刘襄。

陈平等人诛杀吕禄之后,便快刀斩乱麻,合计拥立代王刘恒上位。

朱虚侯刘章自然不肯,他之所以出大力气推翻诸吕,除了为刘姓江山考虑,当然也有自己的诉求。

他知道以他的身份是无论如何不敢奢求皇位的,但是他的哥哥刘襄可是高祖长孙,也是当前最合适的继承人。

从继承的角度来讲,皇位已经传到高祖孙子一代,再重回儿子一代,其实是不太符合父子相继、兄终弟及的继承规则的。

无奈的是,胳膊拗不过大腿,此时周勃兵权在握,刘章连消息都传不出去,根本无力抗争。

这时候,代王刘恒又给了他一个台阶,“你朱虚侯之所以让自己的哥哥登上皇位,无非就是想封王罢了,毕竟你也坐不上那位置,只要你同意拥立我为帝,我登基之后便封你为赵王。”

刘恒的允诺,彻底打消了刘章的疑虑,他为齐王刘襄做的已经够多的了,奈何他自己迟迟不肯入京,我也没办法!

与朱虚侯刘章相比,东牟侯刘兴居作为齐王三弟,在诛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稍微小一点,但是却足以让他遗臭万年!

眼见诛吕成功,到了分蛋糕的时候,刘兴居得知他的哥哥刘襄大概是当不上皇帝了,他也不能被封王了。

没有功劳的刘兴居决定在最后关头立一大功,于是他主动申请,与太仆夏侯婴一起入宫,亲自将皇位上的刘弘拉了下来,并赶出皇宫。

因为有这个功劳,刘恒原本允诺,将东牟侯封为梁王。

可是,等刘恒真正上位之后,却出尔反尔,只是给他们兄弟俩分别封了一个城阳王与济北王。

你们以为到此就结束了吗?

刘恒当皇帝一年,刘襄暴毙。

刘恒当皇帝两年后,城阳王刘章暴毙。

刘章死后,刘兴居也慌了,同年便起兵造反,兵败被俘而亡。

说起刘兴居的造反,就更迷了,他早不反,晚不反,偏偏等汉文帝大军驻扎在离他封地不远的太原的时候起兵造反。

这是他脑子有坑吗?

刘章死前,想必是对他的兄长刘襄有一种“扶不起”的怨念吧

《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 ,曾用一句话来评价当时的天下第一诸侯袁绍,那就是“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

说的又何尝不是刘襄呢?

刘襄为什么起兵?

名义上是为了诛灭诸吕,可实际上还不是想登上那天下至尊的宝座!

既然如此,都已经出兵了,又何必畏首畏尾,害怕跟灌婴真刀真枪大干一场呢?

竟然在这紧急关头,莫名其妙去攻打一个济南郡,这不是因小失大么!

在朝中传来诸吕被灭的消息之后,其实刘襄还是有机会的。

若是这时候他以“勤王”的名义入京,替被废的天子刘弘讨还公道,诛灭陈平、周勃,结局依然为未可知!

0 阅读:158
评论列表
  • 2023-03-11 01:47

  • 2023-04-04 12:34

    智慧要和胆量同行。

浩晔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