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转腚”半个地球已震动,俄“战略转型”对世界是福是祸?

又柔聊国际 2023-08-07 13:34:00

俄罗斯的“战略转型”(俗称“向东看”)已正式实施,其标志性事件就是刚刚落幕的这场圣彼得堡“俄非峰会”。为此,克里姆林宫智库人物,俄罗斯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德米特里·特列宁专门发文进行了诠释,这篇文章题为《俄罗斯正做出300年来最重大的地缘政治调整》。

这篇文章的作者认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融入西方的漫长历程遭遇失败,现在已演变成一场在乌克兰针对美国和北约的代理人战争,这导致了莫斯科政策的历史性转变。这种转变的意义可以媲美彼得大帝时期,但方向却迥然不同。

所谓的俄罗斯战略转型,按照通俗的说法就是“放弃欧洲中心主义,‘转向’东方世界”。那么,这个“东方世界”是指哪里呢?这篇文章的定义是“世界上占多数的非西方新兴国家”。刚刚通过不久的《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理念》将其定义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而梅德韦杰夫在7月初发表的《对抗的时代》的文章中,将其描述为“全球东方”和“全球南方”。

不管是这篇《俄罗斯正做出300年来最重大的地缘政治调整》的文章,还是《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理念》,以及梅德韦杰夫的《对抗的时代》,细读之下都可以感受到三个描述不同,但含义相近的特点。一是痛定思痛后的选择。二是隐隐有要做“带头大哥”之意味。三是在西方没得到的东西将会在全球东方和全球南方得到。

显而易见,俄罗斯的“战略转型”不是口头上的,莫斯科已经开始付诸行动。毋庸置疑,莫斯科的“战略转型”不是一个“空壳计划”,而是包含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价值观等诸多层面的内容。比如,政治上要借助于全球东方和全球南方与西方形成对抗,并建立一套“全新的价值观体系”。

而在经济上,俄罗斯将以“新的市场”来弥补在西方市场上遭受的“损失”。比如,这篇文章举例说: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抛弃了苏联在非洲的丰富遗产以来,莫斯科在那里面临着激烈竞争。相比中国与非洲的贸易额(约2800亿美元)或美国与非洲的贸易额(约600亿美元),俄罗斯只有180亿美元,微不足道。然而莫斯科可以做的更好。

显而易见,以上这段描述吐露了莫斯科基于政治和经济层面的两个心声。一是俄罗斯要在非洲恢复苏联时期的战略遗产。二是在经济上要有所建树。这也就是说,在俄罗斯战略转型并正式介入非洲后,非洲的“经济蛋糕”必须做大,否则,必然会在非洲形成新的竞争关系,也就难免有人不得不“让利”于俄罗斯。

显而易见,在俄罗斯“战略转型”后,必然会伴随着新的世界战略博弈、价值观竞争、经济利益争夺的新体系形成。那么,这种“新体系”到底会给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特别是,对于那些处于俄罗斯“战略转型区”的国家,到底是是福是祸呢?

从纯粹的“转型”角度来说,正如俄罗斯这位智库专家所说,确实是“300年来的首次”。因为,自彼得大帝以来,俄罗斯一直奉行着“欧洲中心主义”。所以,如果“向东看”的话,那无疑是一次“方向性”的转型。那么,既然是“首次”,就必然会具有“不确定性”。

或者,人们会有这样的疑问:俄罗斯300年时间都没能够真正融入欧洲和西方,谁又能保证它会融入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300年都没能被西方接受,谁又能保证它会被全球东方和全球南方接受?基于此,俄罗斯“战略转型”后会给“亚、非、拉”乃至世界带来什么的变局,可以说充满着不确定性。不过,从俄罗斯历史上“偶尔”的转型实践来看,似乎并不乐观。

直白地说,俄罗斯是在俄乌冲突中遭遇重挫后才不得不下决心进行“战略转型”的,本身就具有两个特性。一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战略突破和摆脱困境的手段。二是具有“西方不亮东方亮”,以及“体内损失体外补”的心理期待。若从历史来说,这种状况显然不是“首次”。

在俄罗斯释放出“战略转型”的意志后,舆论场上有人着实兴奋了一把。在他们看来,俄罗斯的战略转型似乎只有“反对美西方霸权”这一个“功效”,甚至因此衍生出了“如果俄罗斯倒下了,下一个会是谁”的看似忧国忧民但实则是“幼稚”的一问。因为这“一问”凸显了不自信,暴露了将自己的“生存”寄望于依靠别人来“遮风挡雨”的战略“大忌”。更重要的是,它不符合已经被检验的事实。

曾经贫穷且不发达的我们,在美苏两霸的夹击下“毫无惧色”,且在不屈不饶的博弈中赢得了世界的尊重,扩大了国际影响力。而现在,我们已经是世界第二强的国家,但却出现了依靠别人“遮风挡雨”的论调,实属悲哀。

事实是,在苏联解体后,直面美国“一霸”的国际环境下,我们却迎来了一波高速发展时期。这足以说明,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而不是所谓的谁替谁“撑腰”。同样的道理,即便是某某某倒下了,兴许会更加坚定我们的发展信念,“倒逼”我们以更加合理和有效的方式与美西方的霸权“作斗争”。

舆论场上一直都有观点认为,某某某不倒下能够分担我们的压力。不否认这个论断中的客观因素。不过,既然具有客观性,那也就具有“两面性”。即也可能是一种“负资产”。

而从长远来看,对于一个“有抱负”的世界性大国来说,这种“负资产”与分担的那点压力显然不在一个衡量体系下。再者,现实是,某某某的那点实力并没有阻碍美西方对我们的阻击。所以,笔者对所谓的“唇亡齿寒”和“遮风挡雨”论历来都是不敢苟同的。因为,不管是从现实而论,还是从历史来说,这种论调均难以“逻辑自洽”。

不管是沙俄还是苏俄,当他们在世界上春风得意之时,我们并未得到好处。而当它们被西方排挤和受挫,需要往东方“转圜”之时,我们不仅没有得到实惠,甚至因此付出过巨大代价。对此,绝非危言耸听,而是有着历史实证的。

沙俄在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战败,不仅付出了52万人的战损代价,而且被迫签署了放弃黑海控制权的《巴黎合约》。显然,俄罗斯的“欧洲中心主义”遭受了重大挫折。为了不让俄罗斯就此一蹶不振,沙俄开启了“体内损失体外补”的临时性的战略“东移”模式。然而,俄罗斯的这一临时战略转圜却使我们成为了“受害者”。

1858年5月,英法联军进犯天津。而此时,刚刚经历过克里米亚战争大败的沙俄却对大清进行了趁火打劫。并逼迫大清于1858年5月28日签署了《瑷珲条约》,导致我们一次性损失了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而且,1900年的八国联军中赫然有着沙俄的名字。再者,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实质上就是日俄对我们的重新瓜分。

在苏联时期,有人只记得了那短暂的“蜜月期”,似乎忘记了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老大哥”逼迫我们还债,对我们的“雪上加霜”之痛。直白地说,在“踩上一脚”的无底线问题上,苏联远比美国“下脚”更狠。甚至于,这位“老大哥”曾试图以“大杀器”来毁灭我们。在这件事情上,不得不说,尽管美帝是出于自身的战略考量,但当时的老美却也在客观上震慑了苏联对我们的核威慑。

曾记否,我们曾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和七十年代末被迫进行过两场“自卫反击战”。事实上,都与那位所谓的“老大哥”有关,是它在背后给那两个国家撑腰,导致我们消耗了大量的成本和本可以避免的损失。而那时的整体国际形势是“美苏争霸”。而现在,俄罗斯正在实施中的“战略转型”又是被冠以了“反对美西方霸权”这个目标和理由。所以,有必要对此保持理性思维。

上文提到,俄罗斯的“战略转型”并不仅仅具有“反对美西方霸权体系”这一个功效。实际上,这也意味着俄罗斯会试图建立一个新的“价值观体系”。那么,处于俄罗斯“战略转型区”的这些国家是否能够接受“新的价值观体系”呢?这只能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同时,这些区域的“蛋糕”目前就那么大,俄罗斯的介入必然意味着“利益”的分流。而如果不能在以后将蛋糕做大的话,“矛盾”将会成为必然。

既然是“战略转型”,那就必然涵盖着政治、经济、科技、价值观等诸多层面。同时还意味着既有区域内竞争,也有与西方世界的博弈和对抗。正是基于这种“对抗”,冷战时期的苏联曾在亚洲和非洲投入了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巨大战略资产。而最终,苏联却输在了“价值观”层面。

从俄罗斯智库这篇题为《俄罗斯正做出300年来最重大的地缘政治调整》的文章来分析,显而易见,俄罗斯意在重拾苏联当年在非洲的战略遗产。而事实上,非洲已经因为俄罗斯的“战略转型”在震动。比如,不久前发生的西非地区的这场“军事政变”就已经开始影响着非洲的政治生态。

俄罗斯已经以“反对新殖民主义”的“带头大哥”身份公开宣布支持尼日尔的政变。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反对美西方霸权”这个“高大上”的理由之外,还有令人捉摸不透的瓦格纳雇佣军扮演什么角色这个因素。同时还有非盟和西共体均反对尼日尔政变这个因素。

这也就引申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俄罗斯的价值观体系会被非洲大多数国家接受吗?二是俄罗斯介入非洲事务后,战略上受到损失的仅仅是西方国家吗?别忘了,俄罗斯对与非洲之间仅仅180亿美元的贸易额相当不满意,也并不甘心。

还应该注意到,在做出“战略转型”的决定后,俄罗斯在近段时间增强了在其所谓的“转型”区域的存在感。比如,俄罗斯前段时间增加了与在苏联时期就保持不错关系的一些南海国家的互动,好像还开了一个会议。而在中东地区,俄罗斯改变了对霍尔木兹海峡“争议”领土的态度和立场,导致本来趋于缓和的伊沙关系再度紧张。这也就折射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俄罗斯的“战略转型”到底会给地缘政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对相关区域和国家到底是福是祸呢?

直白地说,俄罗斯的“战略转型”到底会给未来的世界带来什么,只能是拭目以待。不过,套用目前的网络新词就是,俄罗斯刚开始“转腚”,半个地球似乎就已开始震动。而笔者认为,俄罗斯的“战略转型”是否能够成功,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俄罗斯人构建的价值观体系是否比西方的价值观体系更能“逻辑自洽”和更有“被接受度”。否则,与其“捆绑”的区域和国家难免会一地鸡毛。

1 阅读:12
评论列表

又柔聊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