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关于开展医疗服务价格规范治理(第一批)》文件流出。(见文末)
文件中指出,部分检查检验类医疗服务各地差价很大,背后原因在于设备和试剂价格一省一价,且价格差异非常悬殊。为此国家医保局开展第一批医疗服务价格规范治理工作。
国家医保局通过大数据筛查发现,部分检查检验类医疗服务地区间价格差异大。比如,血栓弹力图试验(TEG),在辽宁省最高指导价360元一次,但在贵州省仅需100元。这些检验项目的成本构成比药品复杂,各地在价格制定的时候也没有明确的依据。
本次针对血栓弹力图试验、糖化血红蛋白测定、B型钠尿肽测定、B型钠尿肽前体4个检验项目,相关检验项目降价幅度不小,部分省份最高降幅可达70%。
同时,国家医保局希望摸清医疗服务成本价格构成。在文件中附上了《医疗服务价格构成调查表》,要求各省选择3家医保基金结算金额较高的医院,填写检验项目价格、总成本、人力成本、设备名称、设备型号、设备生产企业等多项目信息。
医疗服务价格的下调或许还会有第二批、第三批,将极大影响低值耗材市场。
第一批医疗服务价格规范治理启动
国家医保局通过穿透分析发现,医疗服务价格差异太大的原因有两点:设备折旧、耗材成本相差悬殊,同一试剂在不同省采购差价很大。
这其中,设备折旧无法避免,各家医院采购设备的金额和使用年限也都不同;虚高的耗材才是推高检查检验价格的主要原因。
第一批治理项目范围涉及的检查都是临床常见的检测,比如糖化血红蛋白是常用的血糖监测指标;血栓弹力图(TEG)是手术期间监测凝血功能的重要手段;B型钠尿肽(BNP)以及B型钠尿肽前体测定分别是诊断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金标准、心功能定量的标志物。但它们在地区间设备采购成本、耗材试剂成本、政府指导价差异大。
医保部门给出了针对这四个检测项目的价格治理目标,按照参考标准:血栓弹力图试验目标价170元,收费最高省份360元,需要降价52%;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目标价30元,收费最高省份100元,需要降价70%;B型钠尿肽测定,目标价180元,收费最高省份达345元,需要降价47%;B型钠尿肽前体测定目标价150元,收费最高省份达338元,需降价55%。
业内人士告诉健识局,率先拿这4个项目开始可能是因为其在临床医疗服务方面不够规范,先试一下效果怎么样。
医保部门没有开展大范围的耗材集采,而是直接控制医疗服务的“总价”。至于医院如何达标,是降低耗材采购成本,还是亏本做检查,那就是医院自己的事了。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告诉健识局:医疗服务价格降下来以后,也会倒逼耗材价格同步下降。因为要有利润,就需要医院自己主动采购更便宜的耗材。后续也可能会对医疗服务中的耗材价格进行谈判、集采。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医保局还要求各省医保局选择3家医保基金结算金额较高的医疗机构,填报《医疗服务价格构成调查表》,分析项目价格构成中的设备折旧,耗材成本,尤其是高价省份是否存在设备耗材采购价格虚高推高项目价格的情况。
国家医保局发文之后,重庆、青海等地医保局已经相继发文,落实国家医保局要求,对涉及的4个检验项目价格进行调整或者就调整征求意见。
还会有第二批吗?
据公开数据显示,一个三甲医院的检验科收入约占医院的总体收入的10%,医院检验类项目为是医院创收的主项目之一。作为医疗机构重要的收入来源,其利润自然存在被医保压缩的空间。
2022年,国家医保局就曾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工作的通知》,各地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开始密集调整,检验检查类项目价格已经经历多轮下调。
但是,检验检查价格下调并不容易,检验检查项目的成本构成比之药品要复杂得多,包括成本、试剂耗材、设备折旧等,很难像药品一样一刀切。就拿人工成本来说,各地差距极大。
业内人士告诉健识局,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的人工成本,相对其他地方更高。各地在测算医疗服务价格的过程,由省一级来确定本省的医疗服务价格,所以差距比较大也很正常。
医保部门一开始设计的思路是“技耗分离”,把医用耗材的价格从服务价格中分离出去。2021年8月,国家医保局在《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方案》文件中提出“技耗分离”改革思路,使得检测成本和试剂成本一目了然。
技耗分离一定程度上让医保部门抓住了检验检查价格不合理的关键。但如何解决问题?医保部门一开始想到的是耗材集采方式。不过低值耗材数量庞大,规格又不统一,集采难度很大,目前只在肝功等几个大类上依靠地方联盟形式进行。
此次国家医保局新的文件出台,预示着医保部门监管思路的变化:将医疗服务价格落在指导价区间内。检验医疗服务领域的院端价格治理,也可能只是个开端。摸清成本价格构成的基础上,医保局对于价格的下调动作显然不止于第一批的4个检验项目。
撰稿丨方涛之
编辑丨江芸 贾亭
运营|韩瑾睿
插图|视觉中国
声明:健识局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