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真的爱孩子吗?

安安谈育成长 2024-04-21 20:24:50

忻宝:妈妈,你爱我吗?

我:妈妈当然爱啦?

忻宝:那你为什么有时还对我发脾气,你发脾气的时候,我感觉你不爱我。

我:妈妈发脾气的时候,也是为了忻宝好,内心还是爱你的呀。

妈妈爱你

虽然理性层面,我还是回答了妈妈是爱忻宝的,但实际呢?父母要问问自己,我爱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意思?是爱孩子本身,还是爱父母眼中想要的孩子(听话的、成绩好的)。

爱是一种能够全面看见,接受、且尊重他人本来面貌的能力。一旦过度,就变成了控制。很多父母对于孩子的爱,其实就是这种控制。所谓以爱之名,操控制之实。

“爸爸要求你考好成绩,是为了你好”

“妈妈要穿秋衣,是为了你好”

“父母让你相亲,是为了你好”

……

父母总是用这样自我感动式的付出,无形中绑架着孩子,强迫孩子听自己的。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如此的普遍性状况?

首先,不少父母本身缺爱。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说过一句话,“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不少父母在自己的童年时期,自己就没有得到过充足的爱。自己本来就缺的东西,自然没有办法给别人。父母本身就缺爱,所以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对孩子的爱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父母小时候缺爱

其次,父母过度焦虑。有些父母自己没有成就,但不愿就此认命,于是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期盼孩子可以突破父辈的阶层,实现跃迁。再加上激烈的社会竞争,父母被“内卷”的洪流席卷,无法脱身,一味“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但就像心理学家曾奇峰说的那样:“一定程度的焦虑如果饱含爱意,那么过度焦虑,就等于诅咒。”

焦虑的父母

作为新时代想要努力提升和学习的父母,我们应该怎么破除这样的诅咒?

首先,父母要全然地看见孩子。父母要能够如孩子所感受那样来理解孩子,没有分析或评判孩子的意思,那么孩子就会在那种氛围中自由自在地成长。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把这称为“共情理解”。如果父母在某些时候能够抓住发生在孩子内心世界转瞬即逝的体验,就如同孩子看到和感受的那样,而且在这个共情的过程中,又不失去父母自己人格的独立性,那么孩子就可能发生变化。也许做到这种程度非常难,但只要父母努力去理解孩子,看到孩子真正的需要,而不是父母想要给的或者父母认为的需要,接受和尊重孩子本来的面貌,孩子就能成长得非常好。

看见孩子的需要

其次,父母要调节自身情绪,别把焦虑传给孩子。《正面管教》中说:“父母情绪化的惩罚会带来愤恨、报复、反叛、退缩,唯独不会带来反思和改变。”父母一定要知道,指责和批评并不会让孩子变得更好,反而会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家是温馨的港湾,是放松的地方,不是硝烟弥漫的战场。别让自己过度的担心,成为孩子前进路上的阻碍。

停下焦虑

最后,父母要培养对孩子的耐心。乔·卡巴金博士在《正念:此刻是一支花》中说:“万物自有其时,四季皆有规律,正所谓春来草自长,拔苗助长于事无补,而且会使人痛苦不堪。”孩子的成长也有其规律,只要父母不过度干预,多点耐心给他们,他们往往能成长得很好。

0 阅读:4

安安谈育成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