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老总与贺老总,对粟裕大将的评价,为何有很大区别?

英叡谈历史 2023-12-27 07:44:06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

1958年彭老总与贺老总,对粟裕评价两极分化,为何出现这种反差?

粟裕将军作为一位具有天才般指挥才能的军事家,他的声望是十分高的。可是事无绝对,彭老总和贺老总对他的评价就出现了两极分化。

那么,粟裕的声望到底有多高?他的评价又有多高呢?

粟裕有过很多第一,他年纪虽轻,却成功指挥过许多次战役。在1000多个开国将帅中,他是少有的兼备军事谋略和指挥能力,并指挥过大型兵团战役的人。

同时,他的指挥还很有个人风格,越是残酷难打的仗,他越是能打赢。

陈毅就曾经赞赏过他,说他是一个能打胜仗的人,并且越是奇险,他越是能打出非凡之处。

他立下了赫赫战功,更兼备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这样一个人,被很多人认为是军神,不论是品德还是才能都无可指责。

之所以最后出现不一样的评价,主要是因为一场误会。

大部分与粟裕共事的人,都认为他很有天赋,指挥才能非同一般、战略战术首屈一指,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

不过这样的人就很有自己的见解,遇到和自己能力不相上下的将领,就难免产生争执。不过这种争执都是为了更好地建设国家,针对客观事实来讨论。

在很多情况下,几个将军明火执仗地讨论后,私下又是亲亲热热。

在不了解他们的人的眼中,可能会误以为他们有嫌隙,但是他们一切都是忠心对党、坦率真诚,看起来“吵”得热闹,私下反而关系很好。

彭德怀元帅就是这样一个经常和粟裕讨论战术战略的人,新中国建立之初,军队正规化迫在眉睫,这两个人都想要为国家出力。

不过想要完成军队正规化,是一件复杂且繁复的工作。

越是着急,越是想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就越是容易不周全。

故此,彭德怀和粟裕那段时间的讨论次数更多,讨论次数也更加激烈了。1958年,彭德怀和粟裕两人的磕磕绊绊更多了。

这也让很多人误以为彭德怀对粟裕有意见,还有人觉得粟裕“越权”。于是针对这两个人,都出现了一些有失偏颇的评价。

不过贺老总在这里面的态度一直很温和。这和他的性格有关,他是一个比较温和的人。

但同时,他也敢拿着两把菜刀起义,是个爱憎分明、很有义气的人。对于粟裕,贺龙深深知道,对方是个站在人民这边的人。

其实粟裕这个人不逢迎、不苟且、棱角分明,在工作中更是兢兢业业。只是由于很多复杂的环境,导致他的工作受到了掣肘。

彭德怀虽然和粟裕讨论得很激烈,但是他还是对粟裕的人品很有信心的。

他谈论粟裕,最多也是说他在工作上不够变通,但是他知道,这都是粟裕为了新中国建设努力的原因,因此他是很能理解的。

因此,在不久之后,彭德怀还为粟裕正名,说他其实性格上有一些缺点,但是对党和国家的感情还是很真挚的。

那么,彭德怀是怎么为粟裕正名的呢?

2.

1959年彭老总再评粟裕,彭德怀坦诚:我有错误,太过火了!

事实上,认为粟裕“争权”的人,是对他完全不了解。他恰恰是个不慕名利、大公无私的人。

即使有人对他产生误解,他也不会怪罪别人,只是用自己的行动向别人证明。

比如1947年,粟裕接到命令去指挥华野在外线的几个纵队,这个任务是对他个人能力的承认,接下它也能立下不小的功劳。

但是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这几个队伍是陈毅华野的主力。

如果粟裕用了陈毅的人,仗打赢了功劳也会算在粟裕身上,这样对陈毅未免有点不公平。因此他请求由陈毅亲自去,最后两人同去。

包括粟裕指挥生涯最漂亮的一仗,孟良崮战役,也是陈毅和粟裕两人共同指挥的。孟良崮战役最终能够取胜,离不开他的超绝指挥能力,也离不开华野全军的努力。

粟裕也知道这一点,他从不贪功。

随着粟裕的才能越发凸显,中央也交给了他更多重要的任务。1948年,由于整体军事战略的变化,中央决定把陈毅调去中原,让粟裕负责华东野战军。

对于普通人来讲,能够接手更多的兵马,手里有实权,一般人都开心得不得了。但是粟裕知道,他们所有人都是为了革命努力,没有必要抢权。

而华东野战军本来得领导也是陈毅,整个军队都对他有感情。

因此,粟裕敬谢不敏,考虑到战略的问题,他不得不暂时指挥华东野战军,但是他最后还是请求把领导的职务给陈毅保留下来。

通过粟裕的言行,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大公无私、一心为党的人。

1959年,彭德怀就再次评价了粟裕,并为他正名。彭老总坦言自己也有错误,那就是对于粟裕的一些评价还是太过火了。

他正确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才要主动提了出来,体现了他看待事情的全面和包容,也侧面反映出粟裕其人是可圈可点的。

而彭德怀之所以这么说,还和同粟裕的指挥才能脱不开关系。

粟裕是一位猛将,在孟良崮战役中,面对恶劣的环境,巨大的敌我差距,他用自己的智慧战胜敌人、全歼敌方王牌战队74师。

当时,敌方的火力远超我们,还有很多美式的军火,而我军几乎都是小米加步枪,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武器还是从战场中缴获的。

面对这种巨大的差距,国民党信心满满,甚至对我方放出了狠话。

在知道陈毅和粟裕的动向之后,国民党将士张灵甫还打算包抄我军,给我军一个出其不意。但是,粟裕当机立断,把张灵甫逼到了孟良崮。

很多人以为,张灵甫被困孟良崮之后,他们就是瓮中之鳖、我军很快就能大获全胜。其实这都是错觉,张灵甫的垂死挣扎还是十分可怕的。

孟良崮易守难攻,张灵甫的兵马在高处,借助地势对我军进行打击,我军举步维艰。同时,后面还有很多国民党主力队伍正在赶来。

如果粟裕不能在短时间内攻下张灵甫,那么我军的兵马将会被反包抄,最后造成的后果不可预料。

而这场战役改变了整个解放战争的进程,对整场战争的胜利有决定作用。

彭德怀自己也是一个很有才干的军事家,他知道粟裕有多不容易。英雄惜英雄,没有人比他更加了解粟裕这个人的厉害了。

因此,他更想要粟裕可以继续为他心中最爱的祖国做贡献。

哪怕是在和平年代,粟裕超绝的军事眼光也能继续为我国做贡献。他的战斗经历、战斗意识、卓越眼光,都是我们军队的宝贵财富。

那么,粟裕在建国后做出过什么贡献呢?

3.

1959年粟裕大将受了委屈,“常胜将军”历尽坎坷,彭德怀言过其实。

很多人知道粟裕能打险仗,却不知道他对于战俘也有自己的一套。毕竟一个优秀的军事家,不仅仅是能打胜仗,还要精通很多战前准备、战后处理的工作。

解放战争让我军赢得了胜利,国民党最后灰溜溜逃去了台湾省。

不过剩下的国民党战俘的处理问题,就变成了一个难题。要知道,光是国民党士兵就有上百万,留下来的战俘也是一个不小的人数。

如果不能周全处置这些战俘,也会给后面留下隐患。

而粟裕这些军官,对于处置战俘有自己特殊的一套。对于国民党内的高级官员,我军一直主张以劝降为主。

孟良崮战役中,粟裕大获全胜,仅仅是俘虏就有接近2万人。

面对这些俘虏,粟裕做到了我军主张的不打不骂、不搜腰包、灵活运用、积极争取。虽然指挥官张灵甫阵亡了,但是74师还有很多国民党高级官员。

陈毅和粟裕都主张积极劝降,多对他们进行关爱和关照。

这些俘虏在孟良崮荒山上挨饿了两天,他们很多人都以为自己会死,完全没有想到共产党会给他们这样无私的关爱。

国民党为了精神控制这些士兵,经常传播共产党的错误消息。比如共产党“杀人放火”“严酷折磨战俘”,很多战俘都对未来不抱希望。

他们没有想到,我军还精心治疗了他们的伤员,甚至增加了他们的营养。

不过,这些74师的士兵一直使用美式军火,被蒋介石捧得高高的。这一次被俘之后,他们很多人都不愿意接受现实,认为他们被俘只是一次“失误”。

这完全忽略了现实情况,是骄傲和狂妄的表现。

在以陈毅、粟裕为首的华东野战军的教育下,经过一个多月的改造,大部分士兵都从心里认同了共产党。一些年轻士兵,还被编入了我军部队,成为了光荣的人民解放军的一员。

通过对74师士兵的改造,可以侧面看出粟裕在战场之外的能力。

1962年,他在福建前线视察,向当时的军区提出了具体的方案,这相当于一个“锦囊妙计”,很大程度帮助了歼敌。

1982年时,他已经退居二线,但还是在关心着党和国家的建设。

他一生为民为党,不管是在多次指挥战斗中勇猛冲锋,还是在建国后倾心军队建设,他一直是勤勤恳恳。

因为长期打仗,还是在艰苦的环境下作战,粟裕就曾经多次和死神擦身而过。

根据不完全记录,他就曾经6次负伤,光是他的头部,就有2次中弹。头部这个位置十分重要,一般头部中弹药根本就是无力回天。

但是粟裕却偏偏中弹了2次,还好好活着。

这或许是老天爷对这位勇猛战将的怜惜,想让他继续在战场上发挥自己的才干。

不过由于负伤太多次,粟裕的身体不太好,还有弹片留在他的颅内,这也导致了他后来长久的头疼病。

头部是一个十分精密的地方,这些弹片留在颅内,没有医生敢动手。直到1984年,这位将军永远离开了我们。

在他离世火化,大家从他的骨灰中发现3枚弹片。

致敬英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参考资料:

①粟裕坎坷磨难的后半生.张 晖

②孟良崮战役俘虏的教育与转化.夏继诚

③所谓“粟裕三次擅权”纯属子虚乌有.谢武申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0 阅读:2

英叡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