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装备人民军队的七九步枪,分别所指是哪些枪

荣迪看历史 2023-05-02 09:34:02

(人民军队中的枪杆子之六)

七九步枪,是革命战争题材的文艺作品和回忆文章中经常出现的武器。所谓七九步枪,即口径7.92毫米的步枪。7.92毫米是旧中国军队的制式口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型七九步枪始终伴随着我军的征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光辉的战绩。

从一座雕像说起

在英雄的城市南昌,有一座为纪念我军诞生而建的南昌起义纪念塔,塔顶由花岗岩雕刻的一支步枪和一面八一军旗组成。那支步枪尽管雕刻得很是写意,但有一处特征十分明显,即弹仓部位凸出于枪体。这是在告诉我们,那是一支7.92毫米的汉阳造步枪。

为什么起义纪念塔上雕刻的是汉阳造步枪而不是其他,这就要说一说起义部队的组成和装备了。

1926年12月中旬,由贺龙任师长的国民革命军第9军第1师开进宜昌。在此之前,宜昌的北洋守军卢金山部已经宣布投诚,然而不久又复叛,在某一个夜晚,秘密集中江边,准备继续对抗国民革命军。得此消息后,贺龙指挥部队进行堵截,经短时激战,叛军或投降,或逃散,整整一个混成旅的武装全数被贺部缴获。这还不算,当获知宜昌的外国洋行内尚藏有卢金山部新购的大批新枪时,贺部又连夜包围了洋行,将整箱整箱尚未开封的新枪悉数收缴。有了这批枪,贺龙把部队原装备的老套筒、九子连等杂牌枪,全部换成了汉阳造。半年多后,已经扩编成20军的贺龙所部,就是装备着几乎清一色的汉阳造,作为主力,发动了光照史册的南昌起义。

起义的另一支主力是叶挺任副军长的第11军。由叶挺任团长的第4军独立团出征时,装备的主要是粤造元年式步枪。粤造步枪相对盘踞两湖的直系军阀装备的汉阳造步枪,性能略差,故而在战场上,若能缴获汉阳造步枪,会立马换装。而以叶团为先锋的第4军一路凯歌,屡屡斩获,到了攻下武昌城,特别是占领汉阳兵工厂后,已基本淘汰了性能较差的粤造步枪,而换装了精良的汉阳造步枪。据当年苏联军事顾问捷斯连科的记述,叶挺担任卫戍司令率24师和独立第1师镇守武昌,击败夏斗寅部叛军的武昌保卫战中,所装备的即多是汉阳造,而在保卫战中缴获的汉阳造,又“足够组成一个师”了。

以叶贺部队为主力的起义部队,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在这次壮举中,汉阳造首当其冲。

曾经的中坚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中,有一支汉阳造步枪,那就是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提到的“莲花一支枪”。

大革命失败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莲花,反动武装疯狂镇压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他们以维持地方治安为由,要农军把枪交出来。当时莲花县委的少数领导在右倾思潮的影响下,以为交了枪就可以换得和平,遂把农军的60支枪交出了59支,只剩下由共产党员、农军班长贺国庆保管的这一支枪。

后来,就是由这支枪起家,先是发展成立了赤卫队,后又扩编成了独立团,革命的火种终成燎原之势。

汉阳造步枪是依据德制1888年式委员会步枪仿制而成。因生产的厂家湖北枪炮厂位于汉阳,故该枪后来被俗称作“汉阳造”。

汉阳造的诸元参数:枪重:4.06千克(空枪)。枪长:1,250毫米。枪管长:740毫米。发射子弹:毛瑟7.92×57毫米圆头弹。枪口初速:600米/秒。表尺射程:2,000米。供弹方式:曼利夏式5发漏夹。

在人民革命的历史上,特别是在土地革命战争中,汉阳造步枪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1935年4月24日,红28军特务营在营长林维先带领下,于商城县的三里坪设伏,全歼敌一个保安团。“打扫战场,我们缴获了机枪5挺,长枪180余支。于是,我们丢掉老套筒、老毛瑟,换上了湖北条子——汉阳造。兄弟营的同志们都为特务营换装而高兴,用羡慕的口吻说:‘你们特务营这次发财了!’战士们乐滋滋,部队一片喜悦。”

1929年4月10日,《中共湘鄂西前敌委员会给中央的报告》载:“红军于去腊开抵堰垭,在杜家村缴得田部汉阳枪十余支。今正二次进城后,又得二十余支”,“割据鹤峰后……于一个月当中缴得长支【枪】八九十支,其中多系汉阳造,火力甚强。”零星文字中,可见当时我红军战士对汉阳造的无比青睐。

随着战斗中不断的缴获,红军中的汉阳造步枪渐渐成为主要装备。四方面军嘉陵江战役后,其10师28团的统计中,关于步枪一项:

“原有长短枪共计六百七十五支,内分汉洋【阳】造二百一十二支,套筒枪五十四支,三八式二十五支,奉天造三支,意造一百一十四支,广东造七十五支,四川造七十二支,土造八支,陕造七支……”

同为10师的36团 的统计:

“武器共计七百八十一支,内分双套筒七十五支,意造七十五支,汉洋【阳】造四百零八支,三八式四十六支,小金钩一支,广造八支,贡【巩】造一支,九八式七十二支,川造四十五支,土夹板五十支……”

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全靠缴获补充的我红军中的步枪尽管五花八门,但汉阳造一枝独秀,占了绝大多数。

到了抗战时期,汉阳造仍是我抗日民手中的主力步枪。据1938年5月29日《一二九师武器种类口径统报》,其中:

“一、步马枪:

“1、七九的1799,计汉造869,奉造131,广造143,巩县造69,德造201,川造320,土造20,陕造42,江西造4。

“2、六五的983,计三八式362,湖北造小金钩88,晋造30,外俄造3。”

从中可见,在两种口径的步枪中,七九步枪仍占多数,而七九步枪中,汉阳造又占了绝对多数。

1938年元旦,我党在山东敌后组织领导徂徕山起义,当时部队的装备很落后,主要是老套筒、土压五等,还极少有汉阳造,于是各游击队提出了一个目标:“一人一支枪,汉阳造才算枪”。由此可见汉阳造在游击队员心目中的地位。

管文蔚在回忆发动丹阳武装起义时,有这样的文字:“我们一下缴到了二十余支枪,都是汉阳造,青年们兴奋极了。”这说明了同样的道理。

实际上,如果排除神剧的影响,翻开历史的档案,你就会发现,即使有着优越后勤保障的国民党军,能全部装备汉阳造,也算得上是精锐了。比如抗战前那20个调整师,也就是被众多网民吹上了天的所谓德械师,在大战爆发前夕,其中的第11、14、27、57、67、80师等,还在争取补齐汉阳造呢。

除了主要靠缴获,我敌后各根据地还建兵工厂制造武器。八路军总部、新四军军部,也曾生产汉阳造步枪。据史料载,前者在1939年的2至5月,分别生产仿汉阳造步枪3支、34支、62支、96支; 后者则从1938年到1940年,每月生产仿汉阳造步枪15支。各敌后小型兵工厂,也曾有生产汉阳造的纪录。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随着日械、美械和国造中正式的大量缴获,日趋老化的汉阳造已渐渐从主力部队中淘汰,而转入地方武装和民兵手中。

庞杂的枪族

“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在人民革命的历程中,我们的敌人,既有日本侵略者,也有国民党反动派,而后者本身就是由不同列强支持和豢养的各路新军阀组成。国民党军中不同的派系,有不同的武器系统,其中光是七九步枪便是五花八门。这其中,有进口的洋枪,也有依据洋枪仿制的土枪。而最著名者,应该要数汉阳造的原型枪德国造7.92毫米1888年式委员会步枪了。

1888式步枪是德国第一支发射无烟药的小口径连发步枪,采用曼利夏式弹仓,5发漏夹装弹。其最大特征是枪管外有一套筒,因此俗称“套筒步枪”或“双筒步枪”,多年以后,又俗称作“老套筒”。

关于老套筒,长期以来存在诸多误传,这里简要纠正一下。第一,老套筒不是毛瑟枪。该枪从研发到生产,跟毛瑟兄弟毫不相干,并非清末官僚口中所说的毛瑟系列。

第二,老套筒并不仅有发射圆弹的,也有发射尖弹的。德1905年以后生产的套筒步枪,88/S、88/05、88/14、88/Z等,都经过了改膛,与毛瑟98步枪使用同一种尖弹。

第三,老套筒全是德国造,没有汉阳造。汉阳厂在仿制套筒步枪之初,便摒弃了套筒而改为单筒,并不是传说中的1904年才去除的套筒。

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先后统治时期,都曾大量进口这种套筒步枪。在我人民军队的征战历程中,老套筒也是占有相当地位的。土地革命时期、抗战时期,我军都曾大量装备老套筒,而且在红军时期,老套筒还不算太老,也算得上是精良装备。红二军团老战士张树芝回忆,在坚持洪湖游击区时,“我们九个人有七支老套筒,枪都擦得乌亮乌亮的。”言语中满满透露着自豪。

段焕竟将军在回忆录中也曾说到,“我参加茶陵游击队的时候,枪当然是又差又杂,最好的是可以一次压五发子弹的汉阳造、老套筒。”

红二、六军团在长征中,由于连续战斗的减员和缴获,造成枪比人多两到三倍的情况,上级不得不一再动员将多余的枪支集中起来销毁,只留下最精良者。此时的红军,对国民党地方部队的杂式枪械根本看不上眼,但在攻占祥云县城时,从滇军手中缴获了大量的“新式老套筒”,仍然爱不释手。这批“新式老套筒”,应该就是滇军从国外购进的使用毛瑟轻尖弹的某种改型的1888年式步枪。

套筒步枪毕竟停产于上世纪一十年代,即使枪本身的性能并不差,经过了几十年战争的磨损,到了抗战后期,也都是风烛残年,老掉牙了。所以在一些主力部队中,已经不再装备老套筒,而转给非一线部队或民兵。老电影《董存瑞》中,民兵郅振彪用的,就是一支老套筒,董存瑞用的,则是和老套筒同一代的1888年式骑枪,和赵连长率领的主力部队“一水三八”,相映成趣,除了增强了影片的观赏效果,也再现了当年我抗日军民的装备实况。

同样的镜头在老电影《战火中的青春》中也有表现。影片中,作为主力部队的青年突击排,战士们是清一色的三八式,刚刚由区小队带枪参军的高珊,则持有一支老套筒,两相对比,也颇有戏。

旧中国进口的七九洋枪,还有德国毛瑟系列的98、98K、M24,以及捷克仿自毛瑟的VZ24、比利时仿自毛瑟的FN24、FN24/30等; 旧中国仿制的德系七九步枪,还有上海、四川、广东仿制的元年式,奉天仿制的十三年式,巩县仿制的九八式,浙江仿制的七七式等等。

所有上述这些步枪,都曾被我军在战场上缴获。比如山东徂徕山起义中,泰安县委曾成功动员一股国民党军韩复榘部溃兵参加起义,该部溃兵有机枪2挺,匣子枪5支,东北大盖步枪40余支。这东北大盖步枪,即奉军兵工厂于1924年仿毛瑟步枪生产的十三年式步枪。因该枪在仿制时,又借鉴了日本三八式步枪的作法,也装有防尘盖,故称“东北大盖”。

1941年,冀中军区骑兵团进行整编,撤销营的建制,团直接辖4个大连和1个特务连、一个侦察连。为统一口径,4个大连按枪型分连,其中就有一个套筒连,一个捷克式连。

前面列举的红4军和八路军129师中的杂式步枪,其中的奉造,即十三年式;广造,可能有两种,即粤造元年式和中正式,但以前者可能性大; 巩造,也可能有两种,即巩造毛瑟98和中正式;川造,即川造元年式。以上各杂牌步枪,均系仿德毛瑟步枪,均是7.92毫米口径,均属早期的七九步枪范畴。

除了缴获,我敌后兵工厂也仿制各种七九步枪,除了汉阳造,仿制较多的还有捷克VZ24步枪。1944年,晋察冀军区兵工厂仿捷克步枪的生产能力已达到每月100支的水平。

孤独的终结者

汉阳造是不能打尖弹的。这在十九世纪末,不算什么,因为那时差不多都是圆弹。但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西洋、东洋早已是尖弹一统天下的情况下,汉阳造的圆弹已明显落伍。大势所趋,这便催生了可以发射尖弹的步枪——中正式。

1935年,国民政府兵工署在巩县兵工厂仿制德毛瑟标准型步枪成功,将其命名为“二四式步枪”,并确定为国民党军的制式步枪。不久又定名为“中正式步骑枪”,简称“中正式”。

中正式步枪的诸元参数:枪重:4.08千克。枪长:1,110毫米。枪管长:610毫米。口径:7.92毫米。发射弹种:7.92×57毫米毛瑟轻尖弹。枪口初速:810 米/秒。有效射程:500米。供弹方式:5发桥夹,内置弹仓。

时下有一种特别泛滥的说法,即抗战时中国军民主要装备的是中正式,这是错误的。中正式虽然早在1935年就仿制成功,并被定为制式步枪,但最初仅仅在巩县兵工厂一家生产,中国其他兵工厂则并没有转产,特别是步枪生产第一大厂汉阳兵工厂并没有转产。而且由于两年后抗战全面爆发,巩县兵工厂开始了漫长的马拉松式迁徙,期间多次遭日机轰炸,直到1942年才开始复工生产,因而整个抗战的绝大多数时间里,中正式的出品并不多。

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个问题。1940年黄桥战役中,顽固派中央军独立第6旅翁达所部,因为全旅装备了中正式,而被称作“梅兰芳式部队”,意为行头漂亮。试想,如果中正式已经十分普及,一支不过是装备了中正式的部队,还可不可能会获得如此的雅号?

实际上,就是被许多网民热吹的所谓的20个德械师,在其装备的巅峰时期,中正式也只是部分装备,更多也是汉阳造。

值得称赞的是,抗战敌后的我胶东军区兵工厂,在1938年,就已经仿制中正式步枪成功,并达到月产80支的水平。

中正式的大量生产是1944年开始的,这一年,步枪生产第一大厂21兵工厂停产汉阳造,转产中正式,该枪的产量于是陡增。

中正式总的产量并不低,达70余万,但那多是1944年至1949年的出品。其大量装备国民党军队,主要是解放战争时期。

国共内战时的国民党军,有美械部队,有日械部队,还有国械部队。这后者国械部队装备的步枪,就是中正式。整个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装备的中正式特别多,而且一直很多。62军军长林伟俦在1948年10月6日给陆军总司令顾祝同电报中,就仍然在请领“请将65口径步枪拨换79中正式步枪”。

通过运输大队长蒋介石的输送,这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中正式,随着解放战争的进程,自然也就变成了我军主力部队的新装备。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初期,我39军装备的步枪情况是:六五步枪7320支;七九步枪1512支;三零步枪2408支。50军装备的步枪情况是:六五步枪1424支,七九步枪4652支,三零步枪296支,七七步枪261支。从中可见中正式所占的比例。

请注意了,如果说在抗战胜利之前,所谓的七九步枪,是包括了所有7.92口径德系步枪的话,那么到了解放战争后期,我军各主力部队中的七九步枪,就不再包含其他,而单指中正式了。这是因为,经过了八年抗战和四年的解放战争,那些早在抗战爆发前进口的德国、捷克、比利时造七九步枪,以及三十年代以前生产的巩造、沪造、奉造、浙造、川造、粤造七九步枪,都已经严重磨损,基本退出了国共双方的主力部队。汉阳造稍好一些,在主力部队中,也大多淘汰了。但中正式不同,因为国民党控制的兵工厂一直源源不断地生产和供应,这时我军缴获的该枪,也还多是新枪。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是,刚刚解放时我军装备的中正式步枪,除了主要来自战场的缴获,也来自解放重庆以后的自产。由于重庆地下党的积极工作,我军解放重庆时,基本完整地接收了中正式的最大生产厂原国民党兵工21厂。解放了的兵工工人鼓足干劲,加大马力,继续生产了大量的中正式步枪,供应正在向南方追剿残敌的我各路大军,供应朝鲜战场。

随着五三式步骑枪的制式化列装,我军中大量缴获的七九步枪从解放军中退役,转给民兵使用,一直到1980年代初期,才彻底从民兵队伍中撤装。

0 阅读:80

荣迪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