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别离》,伊朗小成本高分电影,故事架构绵密,充满震撼力

紫文评娱乐 2024-03-21 14:54:59

2011年横扫世界各大影展的伊朗电影《一次别离》,以非常精辟的镜头语言去描写了这六个主要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不仅角色之间互有冲突,角色自己对于自己的价值观也是处处充满着矛盾。

这么多个角色却丝毫不显紊乱,非常有条理地把整件事情的原貌慢慢地还原,也在这个过程中让观众们不断在每个角色中间去寻找认同,然后自己再把这个认同给打破。

电影一开始,就用了黑泽明在他的名作《罗生门》中使用过的一个相当著名的镜头:摄影机/观众就是裁决者。男主角纳德和女主角西敏正对着「法官」互相争论着各自对于家庭的价值观是多么的歧异,也间接地带出了接下来的两个小时中,完全围绕在罗生门这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每个人都对,但每个人也都不对这种相当复杂的分居风暴。

西敏和纳德结婚14年,西敏希望女儿能在更好的环境长大成人、决定移居国外,没想到丈夫纳德却严词拒绝。原来是孝顺的纳德放心不下患有阿兹海默症的父亲,西敏只好转向法院诉请离婚。

法官认定两人婚姻还有转圜的余地,西敏离婚请求被驳回。无奈而又气愤的西敏离开丈夫与女儿,回娘家与母亲同住。另一边,纳德从贫困教区雇来一名信仰虔诚的少妇瑞茨,照料自己的父亲。

瞒着失业丈夫出来赚钱养家的瑞茨,每天带着她年幼女儿到纳德家干活。但她必须清洁纳德失智父亲的身体,不但抵触了她的宗教信仰,精力亦甚感疲惫,而且她也向纳德陷瞒着自己有孕在身。

某天纳德回家,发现瑞茨不假外出,被捆绑的父亲则因挣扎翻落床下而失去意识。纳德大发雷霆、将赶回来的瑞茨驱逐出门,争执过程中,已怀胎四个月的瑞茨不慎摔落楼梯……

这部伊朗电影以小格局的人物关系,创造出伊朗大时代下的体制与人性之间的挣扎和矛盾,主题看似通俗的家庭问题,却以极为人性化的观点,让观者得以用各个角色本身的角度去推论其心灵状态。

丰富的影像细节和陈述,更让观者能体会角色的处境,本片每位角色极具张力的出色演出,更为本片带来十分冲击性的剧情走向,笔者认为本片是最不像伊朗片的伊朗片,通俗的剧情却依然带有细腻的拍摄手法,更有宏观的社会缩影,近年来最出色的电影之一。

以家庭关系为主题的电影,已经有相当多类似的电影,不过却鲜少有将家庭关系的主题,处理的如此细腻,且充满社会文化深思。这部《一次别离》便是成功运用家庭中亲子归属之间的微妙关系,来表现出教育体系所建构出来的道德良知与社会化思维之间的互动影响。

彼此的冲突,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各自以自身的观点角度和对方对立的状态,然而在自以为是的据理力争的激动情绪之下,却没人想去深究事情真正的来龙去脉,而执着于对自身有利的角度状态。

教育体系所教导我们的,是道德良知和遵守法律规范,然而却没有人教我们如果两者之间要有所取舍,必须如何做出抉择?本片即是用一层一层揭开事实真相的过程,同时表现出当事人面对不同事实所带来的冲击性,做出的不同心理反应。

编导将角色各个阶段的转折点都设计的相当精准有力,同时也相当有说服力,笔者觉得相当不简单,本片另外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就是,当自身的良心谴责躲过了法律的制裁,自身内在的心灵又会作何反应?

硬梆梆的法律体系,所表现的是公平正义的体现,然而人类所建立的法律体系真的能解决所有事情吗?答案却不尽然,因为在法律判决的背后,要面对的不只是事实真相的认定,还有自身对于法律认定的事实真相所抱持的态度,而这也是自身道德良知的体现。

然而社会化的体系,所牵连的不只是一个个体,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一个个体不只是代表一个人,更是代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所产生的问题,在社会体系的运作之下,会影响到很多家庭的运作,因而对于真正「事实的真相」,便又因为多重角度考虑的缘故,而将自身的道德良知退居其次,而这种复杂的矛盾关系正是社会关系中相当值得探讨的议题。

本片饰演纳德和西敏的佩曼•莫阿迪和蕾拉•哈塔米两人精湛的演技,将剧情发展的冲突性,诠释的具有情感层次感,不管是武装起来的刚强外表,还是面对内在情感所表现的感性特质,演技收放自如,十分具有张力。

本片运用大量写实的运镜,捕捉到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之间的紧密关联,家庭成员个体和家庭之间的紧密关联,进而扩大到个体和大社会的紧密关联。绵密的故事架构,和充满震撼力的剧情发展,在在都表现出编导阿斯加·法哈蒂出色的编导功力,本片是近年来笔者看过最好看的电影之一,强力推荐给喜欢剧情片的朋友!

0 阅读:0

紫文评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