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乡下敬老院是啥样子?敬老院里的老人们是怎样在这里生活的

亮亮琴情 2024-05-03 04:47:51

到县城附近一个乡的敬老院采访。

这是一个占地六亩的的小院落,收拾的很干净。满院的大叶女贞树,株株挺拔,枝桠遒劲向上生长着,叶片闪烁着油料的光泽,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这是一个住有25个老人的敬老院,他们全是些农村鳏寡孤独的特困老人。

我们走进敬老院时,十多个老人正在走廊下晒太阳,他们安详地倚墙而坐,唠着嗑,笑意写在脸上;这边几个老人在打麻将。看到这些,一股暖意立刻在我心头弥漫看来。

敬老院院长是个三十岁刚出头的女人,容颜也好,一副很干练的样子。陪同我们采访的政府乡长告诉我:院长是从全乡公开招聘来的。说明来意,这位女院长笑着说:乡里怎么也不早些通知一下,让我们也做好准备。我说,你们现在这样已经很好了啊!

这话是真的。先前,我们的节目很少关注农村特困老人这一块。我生活在农村,对于老家那些老人们的生活是十分了解的。我敢说,在我的老家,那些有儿有女、生活在村里的老人们,是很少能有眼前这些老人们这般自在的。

随着采访的深入,敬老院的一切,更加验证了我的直感。

走进老人们住的房间,每个房间放两只床,床上的被子叠放的很整齐,屋里安装了空调,乡长说:空调、暖气都是前年冬天安装上的,单是这一项,乡里就投资了四十多万元。

老人宿舍的每个房门上,都扯了一个长长的弹簧,院长说这样是不用老人亲自关门。

在活动室里,几个老人在看电视里演的电视剧。理发室里,一个老人在理发。

院长领着我们看了厨房。我看了挂在厨房墙上的的小黑板,上面写着一周的食谱。每周七天午饭不重样:周一是炖鸡蛋角、周二是水饺、周三大米......我笑着说:你们的食谱赶上我们电视台好了。院长说:我们每天都按这上面做。

我们一同去采访的主持人是个城市里长大的女孩,她很惊奇地问我:这些老人在这里住,每月多少钱?我说:不要钱,这些都是无儿无女的老人,都是特困人员,有儿有女的进不来。她问:怎么会这么多无儿无女的呢?我说:一会你就知道了,他们当中,很多人一辈子没结过婚。

果然,我们随后采访的三个老人,都没娶过媳妇。一个叫李清的老人,今年90岁了,身体还硬朗,老人参加过淮海战役,8年前进的敬老院。我们采访他时,老人说在这里,照顾的很好,每天服务员给叠被子、谁不得劲了,还把饭端到跟前,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病了去医院看病也不用自己拿钱,好着呢!采访一个叫石福的老人,问他想回家么?他说:不回,在儿多好啊,要是我在家,那些有儿有女的老在你面前说婆子媳妇吵架了、儿女不孝顺了,听了不舒服,因为自己没儿没女啊,那些有儿有女的还不如我在这儿好呢!

这话我信。在农村,那些有儿有女的有几个能有这里的老人们清静悠闲呢?!至于那些不孝的,就更别说了!

我对女院长说:几年前,我曾去另一个乡里的敬老院采访,敬老院里的一个老头和一个老太太时间长了,产生了感情,结婚了。我们还曾经拍过这场婚礼,敬老院给他们举办的。院长说:我们这里不会,因为住的全是男人,没有老太太。

采访结束时,我问乡长:我们全县敬老院都是这个样子么?他说:不知道,我不知道别的乡镇,但我敢说我们乡的敬老院是全县最好的之一,因为前天县委书记来我们敬老院看过,说你们的敬老院办得好。

我在想,如果这些老人生活在城市,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呢?!

两天后,又去另外一个乡,采访一个姓徐的老人。

今年82岁的徐老太太,1948年从老家走出去参加革命。1954年,她到国家建工部上海干校学习,后调入北京一家建筑公司工作。老太太离休后经过家人的同意,卖掉了北京的房子,离开北京回到了阔别半个世纪之久的故乡。老人给自己村建小学、为慈善事业先后捐了70多万元。被誉为“最美慈善奶奶”!我们采访她时,老奶奶一口家乡话,说:我也花不了这么多钱,我从小不识字,吃了没文化的苦头,我不能让孩子没文化!”

老人一直住在一家养老院里,在家乡颐养天年。

老人是老一辈革命家,思想境界不是我们这辈人能揣测和可比的,但是,我想:对于老奶奶来说,也许故乡的大枣林以及这个天然氧吧里的清新空气,会比繁华的京都有更大的诱惑吧!

又联想起在敬老院里的那些孤寡老人。他们没有“慈善奶奶”徐老太太那样的善举,但从以什么样方式去欢度自己晚年的意义上讲,有多少差别呢?!

农村,还真的是老人们颐养天年的好地方!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0 阅读:3

亮亮琴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