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的又一张文化牌,徐志摩与陆小曼将合葬武进孟河

生活起航号 2023-10-26 00:08:07

1922年,犹如历史上的一场飓风,中国传统礼教行将崩溃的大潮中,徐志摩依据新生的《民法》西式离婚,在社会上掀起的层层波澜,仿佛一块投入池塘的石头。他与首任妻子张幼仪的离婚事件公之于众,中国的社会风气因此震颤,人们对爱情的理解因此更新。对于徐志摩与林徽因,他们的故事深深烙印在时代的精神创伤中,却也是爱情自由的象征,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历史的轮廓仍然是那么的清晰,没有任何事物可以轻易撼动家族纲常的奠定。在徐志摩的父亲—近代实业家徐申如眼中,他的第二任妻子陆小曼对于传统家庭秩序的挑战不可接受。他不仅断绝了对儿子的经济援助,认定张幼仪为唯一的儿媳,而且在1927年开办了云裳时装公司,独揽大权,而徐志摩则被孤立在外。

1931年,徐申如的夫人钱慕英逝世,徐志摩与陆小曼本想一同回家奔丧,却被家人以“玷污孝道”为借口,遭到激烈反对,不准入户,这个痛苦的结果迫使小曼在半途中折回了上海。

在这些复杂的困境中,像徐志摩这样的年轻人,宛如走在绳索上,任何一个失误都可能导致他跌入深渊。而在他走过这条艰难的道路的时候,他的老师梁启超亦对志摩此举提出严厉的批评,他为志摩的轻率和冲动感到担忧,他的证婚词充满对徐志摩未来命运的预见,只希望他此生不再结婚,然而,这成为一种不幸的预示。

所有这些事件,整合在一起,让人感到了社会、家庭、经济、舆论等一切力量的碾压,徐志摩似乎被这些力量无情地夹击,他和小曼的爱情在这种压力下寸步难行。然而直到志摩不幸离世,小曼仍在重生的道路上,他们的故事虽然以勉强的终结告终,但却塑造了一段历史上旷世的真爱篇章。现在,我们回顾这段往事,仿佛都被烟雾一样的历史蒙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只有文字,尤如青烟绕指,让我们去揣测,去猜想,去感悟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也许早已消逝的岁月里,藏着的是我们永远无法理解的真相。

陆小曼,江苏常州人,近代中国的多才多艺女画家,其独特的艺术修养和独立的精神风貌,使她在中国近代艺术史上独树一帜。

小曼的艺术才能得益于优秀的艺术导师,她曾跟随刘海粟、陈半丁、贺天健等名家学习,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素养。晚年,更因其出色的艺术才华被上海中国画院吸收,成为专业画师,从此她以画师的身份正式步入艺术界。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两次全国画展中,小曼的作品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她擅长以独特的观点和感悟来创作,使其作品总是别开生面,饱含深意。每每展出,总能让人产生深深的共鸣,因此受到了大量的观众和评论者的热烈欢迎。

另一方面,小曼也是一位卓越的戏剧家。她与徐志摩共同创作了五幕话剧《卞昆冈》,显示出了她对剧本创作和人物塑造的深刻理解。与此同时,她还是一位出色的演员,深谙昆曲,开朗自信地在舞台上展现自我,亦能游刃有余地演绎皮黄,她的表演风采让人印象深刻。

写作也是她的强项,小曼具备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实的文字修饰能力,她的文章流畅,寓意深长,令人赞叹。这一切都源于她对天人合一的理解,对人生百态的敏锐洞察,以及对世事变迁的深度思考。

小曼的名气大部分并非来自于她的艺术成就,而是源于她与当时文坛领袖徐志摩的婚恋。这段充满争议的感情在社会中掀起了轩然大波,使陆小曼成为了人们口中的著名近代人物。

1965年4月3日,陆小曼在上海华东医院永远闭眼,享年62岁。她的离世,使中国艺术界失去了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

今年是陆小曼诞生12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在文学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相关研究会和单位决定联合举办一系列的纪念活动,这旨在向公众普及其深厚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诗歌魅力。

此次备受关注的项目是在孟河的栖凤山名人纪念园中,筹建一座颇具纪念意义的墓,旨在纪念徐志摩和陆小曼这对诗人。这不仅是对他们生活和创作的纪念,也是对他们特殊爱情故事的尊重。在安静的山林间,一座极简设计,却充满诗意的纪念墓陆续拔地而起,它将令人有机会回溯历史,深入认识这两位文人的生活和创作。

除此之外,近期也将在陆小曼的故乡常州,举办一场名为“人间四月天,走进陆小曼的故乡——常州”的活动。这个活动让全国的读者有机会亲身步入陆小曼的生活,体验她的诗歌中所流露的生活趣味。在常州的老街小巷,观众可以欣赏到她一生热爱和描述的景物,感受她深情的故乡情怀。

此外,“新月诗会”也备受期待,这个活动将他们的诗歌以新的形式呈现给公众。在此活动中,将会有诗人研究者,新一代的诗人和爱好者一起,共同在月光下朗诵他们的诗歌,倾听他们的故事,领略他们的才情。

时间回到秋色深深的1923年,徐志摩曾在《晨报.文学旬刊》上发表了《常州天宁寺闻礼忏声》写下:“在天地的尽头,在金漆的殿椽间,在佛像的眉宇间,在我的衣裙里,在耳鬓边,在观感里,在心灵里,在梦里……”此时,心中充满了敬仰,乡愁,与洗涤心灵的神秘感。

九十年的风雨过去,刻满时间印记的天宁寺再次见到了这位才子。不过,此刻的他,伫立如铜像,静静的立在天宁寺前,眉宇间的深情如旧。凝视着眼前的故乡,他的雕像就像是在低声询问,那铜像的眼神里,带着一股子的疑惑与怅然,仿佛在问道:“是故乡吗?是故乡吗?”

听着这样的故事,会让人深感感情的绵长与不变。造物者好像是故意的,如此安排,使徐志摩的铜像落座在陆小曼的故乡,天宁寺前。陆小曼,徐志摩铭记在心底的女人,她的身世,她的童年,都与这个地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陆小曼祖父的家,就在天宁寺后面,隐在绿草如茵,沟渠交错的江南水乡之中。

这里是她的故乡,也是他们的故乡。它带有深秋的青天、闲适的白水,荒野中恣意生长的青草,还有,育养陆小曼的,那份如同慈母般温暖的乡情。

说来,似乎一切都到位了,才让徐志摩在九十年后,由心而形,化身铜像,伫立在这里,陪伴着正一天天长大的陆小曼,眺望着故乡的一切。当他们的灵魂在天各一方,九十年后终于能归来,抵达他们共同的故乡,心灵在此得到了最深的安慰,就像他们在某个瞬间,心境又恢复了那份清澈,那份纯真。

故乡,是的,是的,他们终于回来了,魂归故里。

0 阅读: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