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7年5月16日,国民党整编74师在孟良崮全军覆没,师长张灵甫毙命,由此而来了两个网络段子:中心开花张灵甫,千里驰援李天霞。
除了张灵甫之外,孟良崮战役的另外一个主角李天霞被人误解为见死不救,坐实张灵甫被我军包围消灭,从而导致国民党在山东战场的惨败。
事实真的如此吗?孟良崮战役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虚假的“名将”张灵甫出身黄埔四期,是蒋介石的亲近门生,属于绝对的蒋系嫡系,在加官进爵方面比杂牌将领快的多,也因此受到更多的关注,反复被人提及。
近年来网络上有一股风潮,将张灵甫拔高为“抗日名将”,把74军将领的战绩生搬硬套在他的身上,吸引了许多不明真相的观众,加剧了这股不正之风。
抗战之前张灵甫并没有什么表现,他所在的部队在和红军作战过程中胜少败多,甚至有过全军覆没的惨痛经历,这给他前期的军事生涯蒙上了一层阴影。
张灵甫
1936年,张灵甫身上最大的黑点杀妻案发生,他亲手杀死第二任妻子,原因众说纷纭,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定论,而张灵甫也被军事法庭逮捕,将要进入监狱服刑。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开启全面侵华战争,张灵甫得以戴罪立功,向51师师长王耀武写了一封自荐信,获得王的赏识,从罪囚一跃升为上校高参。
1937年10月底,51师挥师南进,正式接受德械师改编,获得了一个新的团级编制,张灵甫抓到这个机会,成为新组建的305团团长,得到了建功立业的机会。
淞沪会战爆发后,51师被编入74军,王耀武奉命守卫上海,可惜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一败涂地,各部纷纷溃退,张灵甫在抗战记载中的第一战就在苏州附近爆发。
随后张灵甫退至南京,被安排到华严寺一带防守,和日军激战数日,部下几乎伤亡殆尽,他本人也受伤严重,被迫退出战斗,在当时一片战败消息中没能引起上峰注意。
1938年10月,张古山之战爆发,日军一个大队据守张古山,刚升任旅长的张灵甫带队主攻,上司王耀武担心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又给他调来一个团的兵力。
即便这样,张灵甫打的也十分艰难,数次向王耀武要支援,最后勉强消灭张古山的日军800余人,自身损失3000余人,算是一个完全的惨胜,张灵甫的指挥能力要画上一个问号。
张古山之战是张灵甫的成名战,但是仅从战果来看,并不能算得上是成功。
张灵甫以优势兵力进攻残敌,却无法迅速击溃敌人,自身损失十分严重,怎能算得上是成功呢?
纵观张灵甫的抗战生涯,他远远无法达到“抗日名将”的高度,只能说尽到一名将领的职责,勇猛杀敌,多次负伤,算是一名有亮眼表现的青年军官。
这个评价从张灵甫的军功章上也能看出,国民党在抗战胜利后对有功人员进行过表彰,颁发青天白日勋章,张灵甫并没有获得这一荣誉,宝鼎勋章之类的更是无法和同僚相比。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张灵甫都是一个处于合格线上的中高级军官,远没有网络上吹嘘的“抗日名将”那般厉害,他就是一个虚假的“名将”。
孟良崮之战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对部队进行改编,打满全场的74军获得了全套美械,还从其他部队那里拿到很多有经验的老兵,战斗力进一步加强,正式成为老蒋的“御林军”。
1946年,王耀武通过一系列人事变动,将张灵甫调到74军军长的位置上,把起家的老部队安插上一个绝对忠诚的人手,张灵甫也登上个人军事生涯的巅峰,官至中将。
随后74军被蒋介石“变军为师”,获得整编74师的番号,再次获得加强,张灵甫也成为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被派到山东地区,进攻我华东野战区。
张灵甫刚到山东就被留下了深刻印象,解放军战士在武器极度落后的情况下仍然和国民党部队打的有来有回,即便他有重炮飞机支援也进攻的十分难受。
1947年3月,国民党调集45万大军再次进攻我山东解放区,整编74师也在其中,周围还有数个重兵集团云集,层层推进,步步为营,争取不露出破绽。
粟裕数次试探,都没有让敌人分开,整整一个多月的时间,我们都没有找到很好的机会,只能向后撤退在山区丘陵附近寻找机会。
果然,国民党部队没有让我们失望。
顾祝同认为进攻时机已经到了,让手下“稳扎猛打”,放开了一些限制,汤恩伯第一兵团出现一些前后顺序不一的毛病,华野打算集中兵力吃掉敌人一部。
这个时候,张灵甫的整编74师奉命进攻我华野指挥部坦埠,因为立功心切,主动加快了进军步伐,稍微和友军脱节,被粟裕找到了机会,决定改变计划,先打掉张灵甫。
这个战略设想很难下,因为整编74师最难打,虽然露出了一些破绽,但是仍然有3万余人的强大力量,周边还有国民党友军能够迅速支援,一旦不能快速吃下,就会陷入危险。
幸运的是,这次战斗完全在粟裕的设想之中,张灵甫轻敌冒进,快速向坦埠行进,中途遭到许世友的阻击,同时华野在整编74师两翼机动,将他和友军切割开。
许世友示敌以弱,且战且退,张灵甫轻易上钩,跟着许世友的屁股来到孟良崮附近,遭到许世友的回身猛击,他这才猛然醒悟,想要后撤和友军汇合。
然而整编74师的退路垛庄已经我军夺取,摆在张灵甫面前的道路只有两条:
第一迅速向垛庄方向突围,寻求友军帮助;
第二退守孟良崮,利用此处险峻的地势吸引华野,等待其他部队赶到,来一个“中心开花”,造一场大会战出来。
心高气傲的张灵甫当然选择第二条路,他下令全军收缩,退到孟良崮附近坚守。
同时他给蒋介石发电报,呼叫友军支援,陈述自己的战术理念,孟良崮之战就此爆发。
见死不救张灵甫被围困之后,距离他最近的国民党部队是李天霞的整编83师和黄百韬的整编25师。
其中又以李天霞离得最近,距离整编74师仅有10公里。
在一些野史记载中,李天霞只派了一个连冒充一个旅前去救援张灵甫,后来眼见情况不对才逐渐加兵,可是为时已晚,张灵甫已然坚持不住,在孟良崮全军覆没。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近年来海峡对岸的保密局放出了一批绝密档案,其中就有解放战争期间各部队之间的电报往来,李天霞是否见死不救的争论从中就可窥探一些。
从张灵甫和李天霞两个人的角度分析,李确实有出工不出力的嫌疑,因为之前他们在竞争整编74师师长职位时,李天霞遗憾落败,被踢去整编83师担任师长。
而且张灵甫为人处世不行,和同僚间的关系很差,李天霞出于私仇,可能会对张灵甫的困境坐视不理,这是一部分媒体揣测的理由,李天霞见死不救的名头也就打响了。
但是早在1947年2月,王耀武就曾经提议给李天霞升官,将张灵甫的整编74师和李天霞的整编83师合并为整编100军,由李天霞担任军长。
蒋介石也同意了这个请求,并决定鲁中战役结束后就进行改编,也就是说张灵甫以后就是李天霞的部下,是他安身立命的老底子,他没有理由见死不救,白白损失自己的力量。
至于说李天霞出于保存实力的心思,没有尽心救援,也是一种无端揣测。
因为国民党的情报力量实在糟糕,张灵甫被围之后,谁也不知道华野竟然调动了全部家底上场。
因此出于谨慎,李天霞才派了一个连去看看情况,等到在半路遭到一个纵队的伏击之后,他才意识到情况不对劲,一边向后方发电报,一边调集部队,准备驰援张灵甫。
然而李天霞手里并没有足够的部队,从解放战争开始,他的整编83师就频频遭受打击。
虽然拥有7个团的框架,但是44旅130团已被歼灭,131团负责守卫临沂,他手上在整个战役期间只有5个团。
其中,19旅57团负责保卫张灵甫的右翼,被解放军袭击之后,这个团也跟着张灵甫上了孟良崮,李天霞手里就只剩4个团了。
孟良崮战役开始之前,华野6纵死死拖住了63旅两个团,李天霞只能带着剩余两个团行动,这还不算完,其中一个团之前被我军全歼过,重建之后士气低落,战斗力严重不足。
李天霞不敢派这样的部队去救援,只能让最后剩下的56团投入战斗,然而华野两个纵队打阻击,他被挡在半路整整两天时间,迟迟无法进入孟良崮。
被逼无奈,李天霞只能把那个参团加入战斗,一度将战线推进到孟良崮附近。
但是很可惜张灵甫没能坚持住,在5月16日下午就全军覆没,李天霞的努力没能奏效。
综上所述,李天霞并没有见死不救,他在孟良崮之战中有一定责任。
在张灵甫刚被包围的时候没有立即出兵,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尽到了责任,远没有网络上传言那么不堪。
事实上,张灵甫兵败的主要原因还是自身造成的,当然追根到底,还是国民党复杂的派系斗争和指挥系统行成的,是整个系统性的错误。
张灵甫的整编74师拥有全套美械装备,中间有大量火炮装甲车之类的武器,在正常理念中,他是不能就这样进入山地作战中,。
可是顾祝同、汤恩伯等人却命令这样一支部队进入鲁中山地,抛弃自身最大的优势,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后来进攻华野的后勤基地坦埠也是顾祝同的命令,整编74师在丢掉后路垛庄后,仍然是顾祝同命令张灵甫坚守孟良崮,没有主动突围,导致被我军大量兵力包围。
张灵甫只是一个师长,虽然被高层看中,但是在这种大规模作战中基本上没有主动权,如果他不想被军法处置的话,只能依照上头的命令行事,也就酿成了之后的苦果。
当然,张灵甫个人的性格以及指挥失误也是一部分原因,他率先脱离友军,贪功冒进,给了华野机会,然后在后路被断的情况下,他又开进孟良崮,妄图中心开花。
据守孟良崮不是一招好棋,但是如果真的操作得当,张灵甫在中心拖住华野大量部队,给周边的国民党军队留下反应时间,那么最终的战局可能就大不相同。
然而张灵甫忽略了自身能力,他将三万余人的部队全部拉到孟良崮的山头上,抛弃山麓周围的村庄,既没有饮水,也没有可靠掩体,完全丧失纵深,是一步臭棋。
同时他也对国民党军队臃肿复杂的指挥体系抱有过高期望,没有意识到派系斗争的残酷性,尽管李天霞尽力施救,但是黄百韬的整25师却只派了一个旅出战,浪费了宝贵机会。
张灵甫在孟良崮坚守了3天,给我军造成很大伤亡,但是在巨大兵力优势的情况下,他也无法翻起波浪,最终兵败被杀,同时也将老蒋最精锐的整编74师消耗殆尽。
总而言之,孟良崮之战的罪魁祸首是张灵甫和顾祝同,他们一个是战役的执行者,一个是策划者,都对战局结果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李天霞这个参与者反而罪责较轻。
这个结果在战后复盘的时候也有体现,李天霞并没有因为孟良崮之战受到牵连,反而官升一级,成为军长,继续指挥大兵团作战,由此可见他的“冤枉”。
国民党内部各种严重的倾轧是他们失败的关键原因,中国共产党则万众一心,为着同一个目标努力前进,我们应当遵循先辈理想,不断为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