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四十六)斯大林格勒战役.曼施坦因的解围行动失败

罗汉松实时军情 2024-02-14 15:30:37

接上文

斯大林接到叶廖缅科上将打来的电话,当即发怒了,说道:“你会守住的,我们正为你们派去预备队。”他语带严厉的口气做出了指示:“我给你派去近卫第二集团军,这是我手上最好的部队,不过这几天内你一定要顶住。”

但在近卫第二集团军赶到前,叶廖缅科不得不自己想办法了。从包围斯大林格勒的部队中,他调出了坦克第13军,投入到霍特第六装甲师的前进道路上。他还无情地剥夺了方面军最后的预备队,并投入了坦克第235旅和步兵第87师,以此来对付霍特的攻击矛头。争夺阿克塞河北部高地的战斗持续了五天,对霍特来说幸运的是,希特勒最终提供的第17装甲师在关键时刻赶到了。结果,苏军在12月19日被击溃。

形势再次到了千钧一发的时刻。

1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依旧掌握着战局主动权的斯大林突然采取了一个全新的策略。转眼间就让曼施坦因连日来的努力全部付之东流。就在霍特军团长驱直入的关键时刻,斯大林却突然动用决定动用重兵去攻打顿河中游的意大利军队,进而威胁到霍特军团的整个后方。这是他在13日夜间临时修改“土星”作战计划的结果。这一先行击溃意大利军团,然后再截断曼施坦因一部后路的作战计划,直接让德国人的最后一线希望变得灰飞烟灭。

按照这一代号为“小土星”的作战计划,苏军第六集团军和第一近卫集团军从16日起向顿河桥头两侧48千米长的意大利第8军团发起了攻击。在将近500辆苏制T-34坦克的冲击下,惊慌失措的意大利人几乎未做什么真正的抵抗就全线溃退下去了。这使得苏军的进攻像一个巨大的楔子般牢牢地插进了德军的后方。在沃罗日以及下奇尔斯卡亚等地区,德军的阵地被一个接一个地占领。随着他们在顿河和奇尔河上长达340千米的阵线全部沦陷后,苏军西南方面军向前推进了近200千米的距离。

如果苏军他们成功地突破奇尔河防线,就再也没有什么能阻止他们冲向罗斯托夫。一旦罗斯托夫被苏军夺取,那么,不仅曼施坦因的“顿河”集团军群会被切断,冯·克莱斯特位于高加索地区的集团军群也将失去后方交通线,这将是个超级“斯大林格勒”。危在旦夕的将不再是20至30万人的命运,而是100万人。

斯大林的这一招真够狠的。

12月23日,就在第六集团军的士兵们仍满怀希望的等待着他们的救兵时,苏军的坦克先头部队已从北面扑向莫罗佐夫斯克机场,这个机场位于斯大林格勒西南95英里处,被包围的第六集团军的全部补给都依赖于此。形势的灾难性一清二楚。奇尔河上的霍利特集群已失去了侧翼掩护。

面对这种情况,曼施坦因别无选择,只得命令霍特将三个装甲师中的一个调离,赶往奇尔河下游,以阻止苏联人的进一步突破。霍特没有犹豫,立即派出麾下最强的部队来执行这一任务。

正在向斯大林格勒方向攻击前进的第六装甲师接到了调离的命令。霍特手上只剩下两个疲惫不堪的装甲师,已无力向斯大林格勒继续进攻。实际上,面对苏军近卫第二集团军的压力,他甚至不得不在圣诞节前夕撤回到阿克塞河后方。

曼施坦因忧虑万分,他给元首大本营发去一封紧急电文,恳请希特勒:

集团军群左翼的形势发展需要立即将兵力调整至那里。这一措施意味着对第六集团军无限期的空投救济,这反过来意味着该集团军不得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接受差强人意的补给量。据里希特霍芬看,每天能指望的平均货运量为200吨,除了为第六集团军确保足够的空运补给外,剩下的唯一办法是以集团军群左翼承担相当大的风险为代价,令第六集团军尽早突围。鉴于该集团军的状况,对这一行动所涉及的风险应给予充分认识。

在这份军事公文中,曼施坦因说的非常清楚:第六集团军必须突围,否则就将全军覆没。

接下来,蔡茨勒用电传打字机将这一回复发了过来:元首已批准“霍特”集群抽调部队赶往奇尔河,但他命令霍特守住自己的出发线,以便尽快恢复解围行动。

希特勒拥有令人信服的论据,反对批准“霹雳”撤退行动:他辩称,保卢师根本没有足够的燃料,能让他突围到霍特身边。

面对这种状况,12月23日下午,曼施坦因再次用电传打字机接通了保卢斯,要求他仔细核实,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究竟能否执行“霹雳”行动。

保卢斯问道:“这番谈话是否意味着我已获得发起“霹雳”行动的授权?”

曼施坦因回答道:“今天我还无法授权给你,但我希望明天能做出决定。”这位陆军元帅又说道:“问题的关键是,如果长期补给无法维系的话,你是否认为你的部队有能力突出包围圈赶至霍特那里?”

保罗斯:“如果那样的话,我们别无选择。”

曼施泰因:“你需要多少燃料?”

保卢斯:“1000立方米。”

1000立方米意味着25万加仑或1000吨燃料。

那么,为什么尽管危险重重,尽管担心不已,但保罗斯此刻为何不发起突围行动?不管怎样,第六集团军的生存已受到严重威胁,他为何不敢有违命令,不顾燃料和食物的补给情况发起“霹雾”行动呢?

再说德军空军空投补给的情况

在此期间,包围圈内的情形又是怎样的呢?大约23万名德国和轴心国士兵的补给情况相当凄惨。事实很快证明,德国空军无法在严冬中,通过临时机场为身处俄国腹地的一整个集团军提供充足的补给。他们没有足够的运输机,不得不以轰炸机来代替。但这些飞机所携带的货物不超过一吨半。另外,这些飞机从作战任务中撤出,在前线的各个地段造成了令人不快的后果。战役的关键问题再次清楚地表明:对这场战争,德国的物质力量远远不够。

冯·赛德利茨将军曾将每日所需的补给量定为1000吨。这个数字确实太高了。第六集团军认为,600吨比较理想,为使集团军保持某种作战能力,300吨是最低限度。包围圈内的守军,光是每天的面包就需要40吨。

第四航空队试图每天为包围圈送入300吨补给。经验丰富的第8航空军军长菲比希中将被赋予了这个艰巨的任务。起初,这个任务看上去似乎是可以还成的。但很快,霜冻和恶劣的天气被证明是无法克服的敌人,比苏军的战斗机或重型高射炮更加危险。结冰、糟糕的能见度、以及由此引发的事故所造成的伤亡比敌人的作战行动所造成的更多,但是,机组人员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顽强和勇气。在这场飞行史上史无前例的行动中,大约有550架飞机彻底损毁。这意味着投入行动的飞机中,1/3遭到损失,连同那些机组人员。每三架飞机中就有一架损失,世界上没有哪支空中力量能维持承受这种可怕的伤亡率。

德国空军只有两次交付了最低限度的300吨补给物资。据第六集团军军需长的日志记载,12月7日,188架飞机降落在皮托姆尼克机场,交付了282吨货物。12月20日,这个数字达到了291吨。空运数量达到最高峰的是12月19日,154架飞机在皮托姆尼克机场卸下289吨补给物资,并运走了1000名伤员。

可是,平均起来,11月25日至1月11日,每天空运来的物资只有104.7吨。在此期间,总共有24910名伤员被疏散。按照这种补给率,包围圈内的德军士兵,不得不领受饥饿和弹药的短缺。

现在第六集团军的几十万人,就如同刺猬一样,竖起了全部的刺,在方圆1500平方千米的地盘内。被团团包围的他们在东西长70至80千米,南北宽30至40千米的范围内修筑了大量的工事,明碉、暗堡甚至形成了一道密集的火力网。为了进一步确保有效地阻击苏军,他们甚至还在阵地前沿设置了用于阻挡坦克的障碍物以及大片的雷区。直到完成了这些防御工事后,保卢斯才稍稍感到一丝的安心。随后,他还不忘叮嘱施密特,立即下令各部队要坚守阵地,任何惊慌失措者都将按照军法严惩。

事实上,从11月24日直至30日的这一周内,因为战斗进行的异常激烈,所以苏军的攻势并未如预期中的那样顺利。或许是预感到无路可退,所以被包围的第六集团军有种誓死也要守住阵地的架势。拼死阻挡着苏军如潮水般涌来的进攻。这给急于求成的苏军造成了极为惨重的损失,一拨又一拨的苏军倒在了阵地之上。

久攻不下的局面,让华西列夫斯基犹如烈火攻心般备受煎熬。德军的疯狂抵抗,大大出乎了苏军大本营的预料。原先判断被围困的德军不过八九万人,可现在看来却远不止这个数目。这使得苏军越是向内挤压,遭遇到的德军反抗就会越激烈。如今已经被迫龟缩在一块狭小地带内的德国人,就像摊开的手掌握成了一个拳头,既切不开,也割不断,最终形成的竟是一种本不该出现的凝聚状态。几天以来,敌人的阵地是缩小了一些,但苏军的损失是非常的惨重。不能一口吃掉对手,又不甘心这么拖下去,该如何是好呢?

华西列夫斯基的进退两难,也让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感到焦虑不安。为了改变眼前的不利局势,他在12月4日给华西列夫斯基发来了一份急电。其中明确要求对方尽快把叶廖缅科和罗科索夫斯基也拉进这次行动的行列内,不要再单独继续下面的战斗了。

到了12月上旬的时候,由于围歼保卢斯一部的作战行动依然进展缓慢,华西列夫斯基不得已改变了原来的作战计划——去组建由波波夫中将指挥的第五突击集团军,分两个阶段去歼灭被围困的德军。其中第一阶段由顿河方面军在罗索什卡河、沃罗波诺沃歼灭敌军的西部和南部集群,而第二阶段则由顿河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发起总攻,歼灭斯大林格勒西面和西北面的敌军主力,整个战役预计在12月18日开始。

但是这个作战计划。被推迟了。

曼施坦因在后来他写的一篇文章中说道:

毫无疑问,第六集团军司令的心情十分沉重,因为部队已经疲惫不堪,而马匹被屠杀充饥之后,机动性也就减低了,尤其是在如此严寒的环境中,想要执行这样困难和危险的任务,其成功的可能性当然不太高。

保卢斯报告说,他所有的燃料只能够使其坦克最多行驶32千米的距离。这也就是说,除非能够保证提供适当的燃料,又或是第四装甲集团军能够进到距离敌方包围圈在32千米以内的地点,否则他就无法开始行动。现在这些谁都无法反驳的:代表第六集团军主要攻击力量的坦克,既然只有行驶32千米的燃料,那当然不可能要求他越过约48千米的距离。相反,我们也不可能等待这个集团军的燃料储量达到其所要求的水准,根据我们的经验,空运这样大数量的燃料绝对不可能,而且时间上的延迟也将坐失突围的机会。

我们只能依赖手中已有的东西来行动,当然,包括今后几天内当这个集团军仍在集结兵力时所继续空运的燃料在内。此外,我们还希望在突围的过程中,仍可以源源不断地从空中补充燃料。

当然,在我们的计算中不无冒险之处,但若不如此,则根本就不可能设想把第六集团军救出。不过为什么燃料问题会具有决定性,其主要的原因却是因为希特勒在包围圈中留有一个联络官,经过联络官的报告,希特勒知道保卢斯不仅因为燃料的情况使他不可能发动突围作战,甚至于连达到出发阵地都不可能。

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冯·曼斯坦因。

在危难之际,斯大林调来的第2近卫集团军大放异彩的时刻来到了。

在重创了曼施坦因的救援行动后,身为苏军第二近卫集团军司令的罗季翁·雅科夫列维奇·马利诺夫斯基中将很快就接到了来自总参谋部的命令,要求在随后的24日对曼施坦因指挥下的顿河集团军群发动反攻行动。在叶廖缅科与马利诺夫斯基面谈的时候,这位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司令是这样说的:在科捷利尼科沃方向,形势已朝着对我方有利的方向发展。友军在顿河中游给了意大利人狠狠的一击,曼施坦因已经快沉不住气了。”

为了彻底击败德军阵营中最具声望和传奇色彩的这位功勋元帅曼斯坦因,马利诺夫斯基不敢有丝毫的怠慢。根据最高统帅部的要求,他很快就制定出新一轮的作战计划,那就是分两个阶段在科捷利尼科沃方向进行一次围歼霍特集团的焦点战役。其中第一个阶段是将德军挤压到阿克塞河沿岸一线,在消灭德军第17、第23坦克斯的基础上顺利渡河。而第二个阶段则是从右面突击科捷利尼科沃,同时从西面和西南面将科捷利尼科沃一带的德军全部围歼。

就在马利诺夫斯基积极筹备着下一步的作战计划的同时,曼施坦因却还在三番五次与保卢斯联系,要求后者尽快向西南方向突围,甚至还专门派遣集团军情报处长艾斯曼少校飞临包围圈内拜访保卢斯,直到这个时候,他们还在期待着奇迹的发生。

当苏联人的第二近卫集团军于12月24日发动攻势时,曼施坦因断定第六集团军已经为自己的灭亡埋好了墓穴,这是一支再没有任何救援意义的无为之师。

在苏军的强大攻势面前,德军的防线出现了全线溃退的局面,幸亏德国人的容克飞机向苏军阵地上投下了大量的炸弹,才使得基于逃命的德军在其空中的掩护下没有出现更加严重的伤亡情况。在后撤的过程中,他们一路上烧毁了阿克赛河上的各种桥梁,并在浅滩河岸边铺设了足够多的地雷。终于确保主力部队能够安全地向科捷利尼科沃地域靠拢。

在这些撤退的败军之将中,霍特无疑是其中最不甘心就此撤退的一个。在接到撤退命令的当天,一心想要冲进合围圈挽救第六集团军的他就曾向曼施坦因提出异议。而在从上库姆斯基、梅什科瓦河一带撤离的时候,他的内心也满是受挫后的一种强烈的耻辱感。当初曼施坦因召集他赶来为保卢斯军团解围的时候,二话没说的他一路上冲锋陷阵,心里只想着无论如何都要把战友解救出来,结果他费尽了所有的努力,却还是功亏一篑。他觉得这是军人的莫大耻辱,更何况为了这次解围行动,他的军团已经损失了上万名士兵,这让他感到回去后都无法向那些阵亡士兵的亲属交代。

与其这样,还不如战死沙场来得痛快,然而,随着前线上的德军已经出现溃退的情况,战况的发展让他终于意识到再不撤退的话,就真的要面临着全军覆没的结果了。所以即便再咽不下这口气,他也已经别无选择。

马里诺夫斯基发动的这次进攻,只不过是一场更大规模的攻势的前奏而已。当进攻进展到第四天时候,第二近卫集团军第7坦克军已经从北面进逼科捷利尼科沃城了,在稍后的28日,随着苏军又占领了那里的一处机场,大势已去的德军终于弃城而去,连带着霍特军团的残部也向罗斯托夫地区撤去。在科捷利尼科沃被攻克后,马利诺夫斯基又转向方向,向着被孤立在托尔莫辛地区的德军猛扑过去。那里一直是德军的重要基地,不仅供应着奇尔斯卡亚地区内德军的粮食和弹药,也直接威胁着苏军的交通补给线。尤其是他距离被围困的保卢斯军团,只有40多千米的路程。在过去的交战过程中,双方在这一带集结了大量的兵力,战斗也始终处于胶着的状态。可如今,科捷利尼科沃失守后,这里的德军,已经处在三年被围的困境当中,随时都有被苏军吃掉的危险。

12月30日,决定性的时刻来到了。第二近卫集团军在炮火的掩护下,对这里的德军发起了最后的进攻。在成千上万名苏联士兵喊出的“乌拉”声中,苏军的攻势一波又一波地开始了。一时间,枪炮齐鸣,喊声震天。托尔莫辛在这一年的最后时刻里,终于被苏军成功夺回。

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在这个辞旧迎新的夜晚也兴奋异常。先是曼旋坦因的解围企图全面破产,接着是罗马尼亚第四集团军的全部被歼。在接下来是霍特指挥下的第四坦克集团军的惨遭重创。当顿河集团军群残部逃至马奇河沿岸的时候,此时的德国人已经离斯大林格勒越来越远。而进展得如此顺利的战局,刚好为围歼保卢斯军团提供了最佳的时机。

全新的1943年马上就要来临了。

未完待续。本篇5840字

1 阅读:391

罗汉松实时军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