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经钩考》《素问·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二十四字探源

金东文化 2024-09-21 15:04:34

七十四、《素问·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二十四字探源

——黄帝“成而登天”,乃荒诞之虚言也!(初定稿)

1、经文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说:“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王冰注:“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姓公孙……习用干戈,以征不享,平定天下,殄灭蚩尤。以土德王,都轩辕之丘,故号之曰轩辕黄帝。后铸鼎于鼎湖山,鼎成而白日升天,群臣葬衣冠于桥山,墓今犹在。”

2、探源

中医经典《素问·上古天真论》开篇就讲黄帝是多么多么聪明,多么多么睿智,就是个神童,说“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实际上,这六句话二十四个字,非《素问》原文,是王冰次注《素问》时沿袭了《大戴礼记·五帝德》、或《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彗)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等增补而成。

为什么这么说?

对看孙思邈《千金方·卷第二十七·养性》不过是“黄帝问于岐伯曰”七字,并无前面二十四个字,明显是嫁接痕迹。所以丹波元坚《素问绍识》说:

“以上六句,疑王氏所补,非古经之文。何以言之?此篇全氏《训解》在第九卷,倘使其本果有此六句,则是帝始末退在末卷,万无此理。盖王氏移《天真论》置之于八十篇之上,并添改其起语也。其文取之于《史记》《大戴礼》及《孔子家语》,改‘聪明’作‘登天’,冠以‘昔在’二字,盖摹仿《尧典·序》。而承以‘乃问于天师曰’一句,组织之痕,自不可掩矣。顾全氏之旧,不过‘黄帝问曰’四字而已。林亿等专奉王氏,如此七句,既信为古经之真,故置而不校也。”

其中“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这十六个字与《史记·黄帝本纪》完全相同。由“成而聪明”嫁接转换为“成而登天”,是根据《史记·封禅书》《论衡·道虚》等古籍中黄帝骑龙升天之神话故事演绎而来。所以,“成而聪明”与“成而登天”这一嫁接转换,意义则完全不同。

如果按照《史记·黄帝本纪》“成而聪明”之“成”,即二十岁(张守节《史记正义》)来解释《素问》“成而登天”之“成”,则很难理解。

生、弱、幼、长、成,是人出生以后不同年龄阶段的连贯性排序,在《史记·黄帝本纪》中甚为合理流畅,所以马莳《素问注证发微》说:“《正义》以十五为成,则不宜曰登天。”成,从年龄上来说,无论是十五岁还是二十岁,嫁接至“成而登天”,都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成”在“成而登天”中非指年龄。

从王冰注黄帝(功成)“后铸鼎于鼎湖山,鼎成而白日升天,群臣葬衣冠于桥山,墓今犹在”分析,“成而登天”之“成”,当指功成名就之成,即“成功”之义。

上古轩辕时代(轩辕之时),神农氏称帝时国力渐衰(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群雄“逐鹿中原”,长年战争,最终轩辕氏战神农氏、蚩尤一统天下,代神农氏称帝是为黄帝,而功成名就,称帝后铸鼎以显示其权力的象征及霸业的体现。然而王冰欲神其说,则“成”当指道之成。

“登天”一词,旧注“约有三种意见:⑴升天。如王冰、高士宗;⑵死去。如张介宾;⑶登天子位。如姚止庵、俞樾。依常理而言,自当以张说为正。因王注取材于《史记·封禅书》黄帝骑龙的神话故事,属荒诞无取;史载‘黄帝在位百年,寿百十有一岁’,则黄帝登天子位时才十一岁,非成而登天,故姚、俞之说亦误”(胡天雄《素问补识》)。而

目前中医高校教材《内经选读》、高校教参程士德第二版《内经》及各种工具书等多采纳清人俞樾《内经辨言》之说,认为是“登天子位”,但未必符合王冰之嫁接。因“成而登天”是王冰嫁接而来,本是王冰之意,有意尊崇道家(教)。为什么要这样作呢?

因“王冰在玄宗时,开元天宝间,玄宗尊崇道家。当此时也,天下文籍,皆以长生不死为最上道术……势不得不然而然者非,王偏僻好道家之一至于此也”(森立之《素问考注》),而“黄帝得道升天之说,汉世十分盛行”(范登脉《黄帝内经素问校补》),且“唐代崇奉道教,王冰尝仕太仆令,当为当时政治所影响,所以给黄帝粉饰上极美的赞词。黄老由来并称,其篇自尊黄帝,实隐喻崇道教之意,王《序》所谓‘昭彰圣旨,敷畅玄言’是也。实际上这二十四字与医理没有任何联系”(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

所以,“成而登天”当依王冰注为是,即得道后骑龙升天而位列仙班。胡天雄《素问补识》说:“诚如此,则‘登天’二字,是王氏有意欲神其说,语虽荒诞,从历史出发,仍应从王注。”

开篇语与医学无关,也无任何临床指导意义,但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当尊重事实,尊重王冰注之本意为妥。

3、“昔在黄帝”四字探源

昔在,丹波元简《素问识》说:

《书·尧典·序》:“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孔颖达《正义》云:“郑玄云:‘《书》以尧为始,独云昔在,使若无先之典然也。’《诗》云:‘自古在昔。’言‘在昔’者,自下本上之辞。言‘昔在’者,从上自下为称。故曰使若无先之者,据代有先之,而《书》无所先,故云昔也。”

昔在黄帝,胡天雄《素问补识》说:

《史记·五帝本纪》曰:“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此云“昔在”者,追忆之辞,说明此书乃后人所追记也。司马光《传家集》云:“谓《素问》为真黄帝之书,则恐未然。……此周、秦之间医者伪托以取重耳!”

金栋按:昔,古也。据《素问识》考,“昔在”二字,乃仿效儒家经典《尚书·尧典》之《序》“昔在帝尧”,转嫁、嫁接为“昔在黄帝”而来。

4、黄帝“成而登天”,乃荒诞之虚言也!

——王充《论衡·道虚》篇说:

儒书言: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龙,群臣、後宫从上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龙胡髯吁号。故後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

《太史公记》诔五帝,亦云:“黄帝封禅已,仙去。”群臣朝其衣冠。因葬埋之。

曰:此虚言也。

实“黄帝”者,何等也?号乎?谥乎?如谥,臣子所诔列也,诔生时所行为之谥。黄帝好道,遂以升天,臣子诔之,宜以仙升,不当以“黄” 谥。《谥法》曰:“静民则法曰黄,[德象天地曰帝]。”“黄[帝]”者,安民之谥,非得道之称也。百王之谥,文则曰“文”,武则曰“武”。文武不失实,所以劝操行也。如黄帝之时质,未有谥乎?名之为“黄帝”,何世之人也?使黄帝之臣子,知君;使后世之人,迹其行。黄帝之世,号谥有无,虽疑未定,“黄”非升仙之称,明矣。

龙不升天,黄帝骑之,乃明黄帝不升天也。龙起云雨,因乘而行;云散雨止,降复入渊。如实黄帝骑龙,随溺於渊也。

案:黄帝葬於桥山,犹曰群臣葬其衣冠。审骑龙而升天,衣不离形;如封禅已,仙去,衣冠亦不宜遗。黄帝实仙不死而升天,臣子百姓所亲见也。见其升天,知其不死,必也。葬不死之衣冠,与实死者无以异,非臣子实事之心,别生於死之意也。……

五帝三王皆有圣德之优者,黄帝〔亦〕在上焉。如圣人皆仙,仙者非独黄帝;如圣人不仙,黄帝何为独仙?

世见黄帝好方术,方术仙者之业,则谓[黄帝]帝仙矣。又见鼎湖之名,则言黄帝采首山铜铸鼎,而龙垂胡髯迎黄帝矣。是与说会稽之山无以异也。夫山名曰“会稽”,即云夏禹巡狩,会计於此山上,故曰“会稽”。夫禹至会稽治水不巡狩,犹黄帝好方技不升天也。无会计之事,犹无铸鼎龙垂胡髯之实也。里名胜母,可谓实有子胜其母乎?邑名朝歌,可谓民朝起者歌乎?

0 阅读:1

金东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